|
聚焦“三农”: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霍文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农民创业增收需要成本,但以种粮为主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更谈不上单户创业。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成为热议焦点。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9亿农民的安居乐业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老百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口袋有钱,和谐安康”,“两会”代表委员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粮食安全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安全关系整个国家安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为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国粮食增产也呈现后劲不足之势,粮食进口量持续高速增长,粮食生产或将进入“平台期”。
全国人大代表孙斌表示,当前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肥力下降、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占用持续增加等因素已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如何将“13亿人民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不仅需要坚守耕地红线,还要突破很多限制因素。
“当前农业发展走到了重要关头,要高度警惕农业生产滑坡的可能性,在不伤及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应平缓进行政策调整。”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
对此,代表委员们提出如下建议:严守耕地红线,完善奖补机制,提升种粮大县财力,让种粮成为致富产业;在财税政策方面,结合资源税改革,推行粮食补贴与粮食贡献挂钩制度;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灾年不减产;改善生态环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一些基层代表提出,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很难满足需要,希望通过增加技术类服务岗位编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要在继续加大稳定粮食生产力度的同时,切实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提高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效率;在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大力培育粮油产业龙头企业,增强其站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把节粮减损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唤起全社会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意识。
金融反哺 解决农民创业增收融资问题
农民创业增收需要成本,但以种粮为主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更谈不上单户创业。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成为热议焦点。
来自河北省肥乡县的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说:“希望政府做好土地流转和金融支持工作,加快土地确权和有序流转,使农民可用土地抵押获得创业资金。”
土地流转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单从合理配置资源、盘活资金来说,其中的金融保障就十分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张国俊表示,当前在土地流转中仍存在确权登记试点阻力大、抵押担保操作难、工商资本进村圈地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健全土地流转产权交易市场,丰富农村金融机制,确保土地流转真正惠及农民。
就金融反哺“三农”而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全国政协委员王云峰说:“农业具有自然依赖性,探索建立巨灾农业保险制度对保证农民基本收入十分重要。目前,农民保险意识不强,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实实在在办好这件事情。”
如果说保险是一种灾后补偿,小额贷款对农民则具有“造血”意义。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打破了“无抵押即无贷款”的商业银行惯例。但其在实践中面临很多困难,还款不良率较高即是其中之一,这导致不少农村金融机构心存疑虑。近年来,学者不断探索金融反哺“三农”的机制创新,尝试引进孟加拉穷人银行家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模式”,试点效果较好。
改善民生 关注医疗、生态与教育
2013年,农村民生工程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生态建设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方面,村级医疗设备仍是“老三件”——温度计、血压计和听诊器,且卫生人才匮乏。代表委员们表示,深化医改的重点仍在农村,要加大适合基层实际需求的全科医生培养力度,解决村医编制待遇问题。此外,还要建立人才输送机制,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
农村生态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目前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令人瞠目。全国政协委员张洪表示,必须加大对农村污染物的治理和监管。具体来说,要积极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生态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对规模化养殖畜禽污染的治理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田黎明提出,要对村庄文化生态进行系统性评估并立项,村庄经济发展项目与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应以保护村庄原生态地貌结构和历史遗存、保护自然资源为前提,行政部门和专家应形成共识,并派专人监督。
对于教育,全国政协委员郝明金针对总理报告中谈到的“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贫困农家子弟拥有平等升学机会;二是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将农民工培养为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城乡统筹 使农业转移人口共享城市文明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给出了时间表,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酝酿之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大势所趋。这些与新农村建设是分不开的,对“三农”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表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些政策措施目前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进行城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城乡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协调发展、资源共享。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为了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建议,城镇化要关心农民进城后生活得是否快乐,能否融入城市。要为新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培训机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解决农民融不进、留不住、回不去的问题。要实行产业引领,推动就业,重视心灵安置等。
全国政协委员揭新民表示,城镇化过程中要管好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要重视引导东部、西部地区差别化发展;引导各地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减少区际恶性竞争,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建议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户均补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