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华:睿智深邃,儒雅温情
——访著名法律社会学家郭星华教授
记者:刘华章 高帆
本文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12年4月30日
郭星华教授简介
湖南湘潭人,1957年出生,法学博士,著名法律社会学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社会控制、社会失范、农村纠纷、流动人口等。曾担任:校工会副主席(1998-2001)、徐悲鸿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2001-2004)、苏州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2004-2006)、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06-)、社会学系主任(2011-)。个人专著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1999)、《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2001),译著有:《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2002)、《诉讼的话语》(2007)、《法社会学讲义》(2010),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主持过国家级、省部级及福特基金会科研课题多项。
他是浪漫的诗人,吟诗填词以抒怀明志;他是严谨的学问大家,守住寂寞静探学问之博大;他是温情的教育者,诲人不倦、育人以理。在四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当记者有机会与这位儒雅亲和的长者面对面交谈,聆听他那睿智深邃又不失风趣的话语时,才亲身感受到了郭星华教授的大师风范和独有的人格魅力。
弃理从文,因缘巧合奠定研究方向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描述郭星华教授的:法学博士,我国著名法律社会学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
很难想象,在法律社会学这样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的郭星华教授却是理工科专业的出身。郭星华教授早年曾先后学习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和针织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然而他知道自己志不在此,心中的济世情怀和对社会现象的独到眼光使他不愿一辈子从事理工科的研究。恰好此时郭星华教授的一位挚友——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大鸣教授向他介绍了当时正处于复兴阶段的社会学。社会学对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这一特点很快便深深地吸引了郭星华教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成为该系第三届研究生。
时至今日,郭星华教授早已在中国社会学界声名远扬,但他还是经常谈起自己早年的理工科经历。“理工科的学习给予我更为理性客观的思考方式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这对我日后在人文社科方向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法律社会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时,郭星华教授说了四个字:“机缘巧合”。原来,在郭星华教授的博士论文选题期间,他在一门名为“法学前沿”的课上注意到一个问题:犯罪学虽然隶属于法学,但是它的很多研究问题和理论均与社会学息息相关,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在进行相应的了解和研究后他惊喜地发现,许多犯罪学上无法用法学理论来解释的现象往往可以用社会学的视角加以分析。“许多法律条文已经发布了,但是为什么有了法律人们却不去遵守?案件的审判为什么总是充满争议?贪赃枉法现象为什么还是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单从法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往往难以得到解答,但利用社会学中社会失范、社会越轨等观点就可以得到很好地阐释。”郭星华教授举例谈到。
任重道远,学科发展需要更多参与
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法律社会学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学领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八十年代初期,部分法学家开始了对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参与到这个研究领域中,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法律社会学不仅是社会学和法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也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法律社会学的专家,郭星华教授将法律社会学比作一个“富矿”,极具研究和探索的价值。多年来,他曾十数次主持法律社会学相关科研课题,如2010年福特基金会项目之一的“农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追踪调查”、2011年属于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制建设”等。经过多年的研究,郭星华教授发现目前针对法律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还是以法学家为主,因为法学的历史较为悠久、力量也较强,许多法学家较早就开始了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因此取得的科研成果也比较丰富。而许多社会学家还是通过阅读法学家的著作才接触了解到这个研究领域。“社会学界对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法律社会学的发展仍可谓是任重而道远。”郭星华教授如是说。
“目前来看,社会学家和法学家的交流还远远不够。为进一步促进两个学科的交流,进而推动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我们社会学家必须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理论。” 2011年10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以郭星华教授为代表的法律社会学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成立,郭星华教授被推选为专业委员会会长。在大会上他提出了对委员会未来发展的几点构想:“专业委员会是一个整合全国法律社会学研究力量的平台,是一个沟通社会学与法学界的关系、与国外同行的关系的渠道,是一个提供研究理念、方向引导,组织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的机构。”
“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社会学家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整体的实力也将有很大的提升。”对于法律社会学的未来,郭星华教授充满希望,同时他也渴望看到更多的青年学者积极地加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队伍中,将这个学科建设的更加完善,取得更大的进步。
灵魂雕刻,教书育人更应科学艺术
今年适逢郭星华教授从教三十周年,在谈起教书育人这个话题时,郭星华教授接连使用“科学性、艺术性、经验性”三个词来诠释教育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并不是死板的知识灌输,而更应是兼具科学艺术性的经验传授。当今的老师不应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者。他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教师应该把知识花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指给学生,而不是带学生看遍所有风景。”
上过郭星华教授的课的学生都知道,他授课绝不会照本宣科,而是随性洒脱,寓教于乐,语言风格妙趣横生,学术观点先进独到。郭星华教授称,人文社会学科更贴近现实,教师完全可以用大量实例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并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他深知学生在听课时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注意力,因此如果在授课中加一点小例子,说几句幽默话,就能够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也正是因为郭星华教授这种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他教授的所有课程几乎堂堂爆满,时常还会吸引其他学院的同学前来旁听。
作为郭星华教授的门生、08级本科生郑日强用“严肃、幽默、和蔼、智慧”这四个词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郭老师。他解释说:“‘严肃’是指郭老师要求严格,他要求学生务必��度端正,对学问也是一丝不苟;‘幽默’指郭老师风趣幽默,经常妙语连珠,同学们与郭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蔼’体现了郭老师为人平和、不摆架子,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习,还关心同学们的生活;‘智慧’则是因为自己每次与郭老师交谈总是获益匪浅,他说的话也经常给人以茅塞顿开的感觉。”郑日强还回想起去年金秋落叶满校园之时,郭老师兴致勃勃地带着他和几位同学到校园里共赏秋景的场景。“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工作时一丝不苟,生活里平易近人的好老师。”
后记:采访结束之时,记者还有幸欣赏了两首郭星华教授原创的七绝。
“云驱明月顿觉凉,草色朦胧漫塞疆。
遥想大汗鞭指处,铁骑百万饮长江。”
这是他夜行于辽阔的草原之时不禁发出的咏叹。
“仗剑北行寂寞身,低吟长啸任浮沉。
少年不落离乡泪,白发方知故旧亲。”
这是在大学毕业三十年之际,他写下的深情感怀。
这就是郭星华教授,才华满腹却不炫采,独具个性却不张扬,一如一位和蔼的长者,睿智深邃,儒雅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