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新版) 出版说明、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专家推荐语、目录

2019-07-26 作者: 常向群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新版),59万字,[英] 常向群 著,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出版说明

201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省社会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丁克全(1914—1989)诞辰1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与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在筹备活动中有幸与丁教授所指导的1984级硕士研究生常向群取得了联系。会议期间,我校社科处建议并决定支持出版常向群著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1992年)。2018年,正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社科处和东北师大出版社的支持下,承蒙常向群教授在百忙之中积极配合,本书终于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与精神传承都有历史性与时代性之价值。

本书基本上属于旧书重印,原书正文实录,只改动了一个概念,即将“社会模型”改为“理论模型”,前者是沿用英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托姆·博托莫尔(Tom Bottomore)的用语,后者更符合本书的内质。还更新了“中外人名对照表”(作为附录四),如:更新了部分已故外国学者的生卒时间,增补了几位外国学者,修改了英文人名在排版中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对英国、日本和俄国人名做了分类排序。

本书新增了四个附录,附录一、二 均来自《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著导读》(1993年),张向东著。附录一为该书的第六章,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实录。附录二为该书索引部分,其中,“中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资料”和“我国引进的外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资料”这两部分为作者所编,当时作为“参考书目”附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的手稿中,由于原出版社为了节省一个印张,出版时去掉了这部分。这次新版,作者从形式上对它们做了调整,内容上做了较为全面的更新。此外,还收入了原书中的“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资料研究”(陈华湘编),基本上实录(仅增加一本书)。附录三收入了一位学者于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书评(实录)。为了扩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本出版说明、该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目录和封底的专家推荐语等均翻译成英文,作为附录五。

作者为本书新写了《新版后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及相关问题刍议》,包括十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学科意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开拓性与传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与原创性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与专业伦理(professional ethics),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与客观性和主观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全球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与全球社会的转文化(transculturality),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比较视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英国的发展与英国的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其前景,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现状和前景的展望。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曾被收入中央马列编译局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丛书,由于此书不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时任局长林基州先生为该丛书做的序不再收入此书。但是,其主要内容至今读来仍有新意,部分内容收入《新版后记》的最后一部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继往开来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
2018年6月24日

内容提要

本书是我国社会学重建以来推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专著。作者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思想、若干分科和发展简史;广泛涉及了世界主要国家古典和现代社会学的各种学说,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本书虽然于24年前出版,当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学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水平。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启发性。新版增加了五个附录,其中包括部分内容的英文翻译,还增加了具有知识社会学史和方法论特色的长篇“新版后记”,将该著的视角延伸到当代学术前沿,这些更新和补充大大地增加了该著的价值。可对广大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社会工作者、党政干部、各类专业顾问、研究生和大中学生以及所有感性趣的人,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常向群教授,博士,全球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国比较研究》主编,全球世纪出版社总编;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级研究员,威斯敏斯特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吉林大学荣誉教授,复旦大学和东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曾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高级研究员、伦敦大学城市学院研究员;中国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等。英国唯一的受过中国和英国社会学双重训练的社会学者,长期从事跨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和中国研究诸学科的华人学者,在国内外参加或主持了20余项研究项目,发表的中英文著述近100项,约300余万字,代表著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46万字,1992)《“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与社会创造研究》中文简体字版(54万字,2009,英文版和中文繁体字版2010);编著《中国农村十个村庄社会支助研究的统计报告(1979-91)》(与Feuchtwang合著,1996),《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妇女》(与West等,1999)《费孝通研究》(三卷,与Feuchtwang等,2015-17);主编《社会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英文2014,中文2015)。目前,正在主编四套系列丛书(均为英汉双语):《读懂中国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全球化》《全球中国对话文集》以及 《“三只眼”转文化丛书》,同时在主持若干套系列丛书或辑刊的编撰工作。

专家推荐语

常向群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一书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界较早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论述。该书在内容和观点方面有许多亮点,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界定标准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的辨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探讨等。这些亮点即使在该书初版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启发性,使其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代表性著述之一,它的重新出版对于我们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当会具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谢立中教授

常向群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第一本带有强烈的社会学学科意识的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著。常向群后来在英国从事中国农村实证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她在该书表现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另一呈现。过去十几年来,作者在英国积极参与中国比较研究,从广义上说,这是她在该书的方法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比较研究的继续推进。重新出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代际传承和认识当今的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走向。——  清华大学民生经济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李强教授

本书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著作,对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及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至今读来,常向群教授当年所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仍可为当今社会学研究与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心主任 刘少杰教授

常向群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是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出版的第一本、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著作,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著从元理论、实质理论、核心思想等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应用和影响,深入解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科学内涵和丰富内容。该著在系统梳理和批判性研读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理据充分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独立性,并大胆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堪称兼具传承与创新品质的厚重之作。今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新版增加了五个附录,其中包括较为全面地更新了的参考文献等,此外还增加了作者新写的“新版后记”,将该著的视角延伸到当代学术前沿,大大增加了该著的参考价值。——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万里教授

目 录

出版说明

前   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辨析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界定标准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特点

四、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内容体系

五、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功能

六、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七、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思路

一、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析社会的逻辑起点

二、 社会经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的理论模型

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的主要工具

四、 人—社会—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分析对象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的方法论要旨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类举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的范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换理论

一、 社会交换理论探究

二、 马克思的社会交换理论发微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

一、 社会冲突理论概览

二、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范式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一、 社会发展理论概述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境界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概略 (一)

一、 社会的构成及其本质

二、 社会活动

三、 社会需要

四、 社会关系

五、 社会结构

六、 社会分层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概略 (二)

七、 社会组织

八、 社会管理

九、 社会规范

十、 社会生活方式

十一、 社会变迁

十二、 社会预测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科研究 (一)

一、 家庭社会学

二、 劳动社会学

三、 法律社会学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科研究 (二)

四、 宗教社会学

五、 教育社会学

六、 文艺社会学

第十一章  早期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分化

第十二章  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 德国

二、 法国

三、 意大利

四、 英国

五、 美国

六、 日本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苏东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苏联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东欧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建

附录一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附录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中国社会科学》书评

附录四    中外人名对照表

附录五      出版说明、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专家推荐语、目录等英译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