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区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23年第5期/《新视野》2023年第1期。
【内容提要】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成对出现的概念: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人文性则可以成为一个实体,它通过探寻中国社会的实质性特征,聚焦于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立足于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构成。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潘光旦在中国现代化早期提出“新人文思想”的尝试、费孝通对社会“心态”研究的探索,以及当下一些社会学人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中国对社会人文性知识的探索,需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去发现和理解“活”的社会文化,探寻新形势下社会文化创新的学术表达。
【关 键 词】社会学;人文性;田野调查;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