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学理论

何以感通:“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之辨

2024-06-30 作者: 王建民

作者简介】王建民,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24年第3期/《学术月刊》2023年第10期。

内容提要】现象学社会学以“主体间性”“现象学还原”等概念或方法扩展了理解社会学的视野,对科学主义的主客二元思维也有纠偏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儒家视域下的“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有一定相似之处,如“悬置”既定标准或规则、以感性直观达至共识性理解。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体间性理解由对主客二元预设的反思而来,而将心比心则基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内外关系的认识;主体间性理解的“主体”是个体超越性的,而将心比心的“主体”是关系扩展性的;“面对他者”的主体间性理解以彼岸式的宗教精神为根基,而将心比心则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和扩展,其关键是“己心”的激发和外推。辨识“将心比心”和“主体间性理解”及其深层预设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行动的情理逻辑。

关 键 词】现象学社会学/ 主体间性理解/ 将心比心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