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在“首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上的发言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编者按:
我的发言题目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我主要讲几个观点:一是生态文明重在建设,二是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三是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四是要精心培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社会群体,五是要努力推动当今社会的组织制度变革。
第一个观点,生态文明重在建设。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从刚才的讨论已经看出来,生态文明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说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在试图利用生态规律,去适应这个生态环境,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的生态维度,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存在着生态文明的不同形态。但是,到了工业社会,生态危机空前严峻,要求人们更多地反省自身,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自然。在此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们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一直在建设生态文明。 其次,生态系统自身也具有非常的复杂性。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与其他地区的环境状况密切相连。我们今天说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首先建成所谓生态文明?在生态系统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实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呢?最近一些人讲生态城市,说某某城市建设了生态文明,我看这种提法还是不太妥当。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但并不是真正建成了生态文明。当然,我们说这种努力确实是和生态文明高度相关的。 再次,我们现在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是非常复杂的,在全球和地区层次,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我们国内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我们有富人和穷人,我们怎么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有些地方、有些人温饱还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使全体社会成员一致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涉及环境保护问题,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等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无疑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
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确实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重在建设和努力,关键是要面对不同时代的不同问题,去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进这个过程。 第二个观点,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 其实科学发展这种概念本身,还是带有一种思维倾向,它还习惯于认为科学就是好的,科学就是权威的,科学就是合理的。实际上,科学发展就是好的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个人认为如果脱离人的话,是没有办法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当然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是强调把人作为人看,把人看成是具有全面的多种需求的人,而不仅仅是物质需求,仅仅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发展,是以物为本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是相对的。 我们认识到,以前过分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这是与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建构真正全面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矛盾的。刚才有个老师提到,有种观点认为我们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是很流行的看法,甚至是权威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还是有些缺陷,并且容易被曲解,不利于体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勉强坚持这种观点的话,应当高度重视满足人们的非物质需求。我们长期以来过度重视物质增长,过度强调GDP,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如果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话,没有拷问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有尊严、有思想、全面发展的人,那么,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个观点,科学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公正。 如果美国人的生活是汽车、洋房、大把花钱,而让其他国家重视环境保护,这样是可能的吗?事实上正有这种倾向。大家可能也注意到,类似全球变暖这样的问题,被美国炒得很热,因为这个问题需要全球人共同努力,美国人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旦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损害美国的利益,他们就要抵制。如果财富的分配,权力的分配,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人群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公正的话,那么我们很难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实际上,我们社会中的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少数人占有了太多的发展成果,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的社会结构性动力。此外,我们现在的权力分配,其公正程度也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普通大众很难参与到有关的环境决策中去。我们很多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申诉维权极其艰难,往往官司打了十几年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是公正的吗?是有助于环境问题解决的吗?还有,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明显失衡,社会声望资源的分配也不公正。大家追逐各种所谓明星,捧红一些诸如芙蓉姐姐、芙蓉哥哥之类的人,而对那些自觉的、积极的但又默默的推动环境保护的人士,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回报。
总之,我们这个社会在财富分配上,在权力分配上,在社会声望评价上,都还存在着不公正。如果没有这些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设生态文明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第四个观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着力培育关键社会群体。 马克思主义讲革命时首先要讲阶级分析,要识别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是领导阶级,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革命。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革命,是社会的自我革新。我们也应该注意识别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赞助者,努力培育这些赞助者,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识别环境保护的支持者和影响这种支持的社会因素,比如说性别、年龄、职业、阶级地位等等。比如说,有人指出,一些发达国家的新中产阶级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社会基础,他们持有赞成环境保护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环境破坏已经损害了普通人的健康和生计基础,他们为了生存的抗争是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社会动力。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有体现,最近一些年,我国环境污染纠纷的数量差不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民间的环境维权运动正在高涨。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趋势,因势利导,积极把握,使公众的理性维权行动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保护好社会上的环境受害者群体,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个观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制度的深刻变革。 刚才有老师讲到培育生态公民的重要性,我很赞成。但是,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靠每个人的独自努力,我们需要组织起来,发挥团体的作用。只有这种作用才是巨大的、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培育各种类型的民间环保组织,使之成为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好伙伴。
另外,我们现行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也应当有深刻变革。我们的经济组织不能简单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把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我们应当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实上这是欧洲企业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的政府组织也应该更加开放、更加高效,更加有力地进行社会动员并吸纳民间的环保力量。我们的社区建设也应该加强,以增进人们固根的意识。
在组织变革的背后是需要广泛的制度创新,如果没有制度的变革就不能产生必要的社会约束和驱动。事实上,即使我们强调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这种转变往往不是自发的,外在的制度约束是加快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力量。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们都要研究推动各个层面的制度变革,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