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嬗变
作者: 何培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本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小岛朋之曾说,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国问题不能从单一角度出发,而应采用多种视角,因为中国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国家。1949年中国结束了欧洲列强和日本经济、军事侵略后,一直致力于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富强与繁荣建设,这同任何国家的发展史没有区别。但中国又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因为她是人口众多、有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是她努力奋斗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实现。悠久的历史会对现代化的进程产生种种影响,中国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因而,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是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国家。只有将这几点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当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
20世纪80年代后海外中国研究的五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海外中国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展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的客观性得到提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的中国学,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往往都夹带着冷战的思维,用敌对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一切。费正清是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开创者,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停滞”的社会,西方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与变革,就是对这种“冲击”的“回应”。用“冲击—回应”模式解释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是“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研究上的反映。这一观点,曾影响了很长时期西方国家的中国研究。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与挑战。海外学者开始重视站在中国角度分析中国问题的“中国中心观”,逐渐摆脱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这时又恰逢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西方学界逐渐摘掉有色眼镜,观察真实的中国,得出了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条件获得巨大的改善。海外中国研究领域客观性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条件有了彻底改变。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国外的中国学家很难接触到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国外学者几乎可以同步了解中国所发生的任何事和变化。从仅靠几份被允许出口的报纸到出版界的全面开放,从雾里看花般地观察中国到直面浩如烟海的参考资料,改革开放之后国外中国学家在研究条件上的变化是巨大的。
第三,研究领域得到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海外中国学以研究中国的语言、历史、哲学等内容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后,当代中国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还是受到很大制约,80年代之后,海外中国学得到了全面扩展,几乎囊括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都有国外学者给予关注和研究。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在一直关注当代中国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学界,就连习惯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荷兰、法国等国,都转而开始重视当代中国的研究了。
第四,研究队伍逐渐壮大。20世纪80年代之前,海外中国研究主要在大学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中进行,属象牙塔内的研究领域,一般大众给予的关心不多。随着中国的开放与崛起以及在世界事务中地位的提升,国外各界人士都在关心中国的发展,谈论中国问题,中国学已然突破校园和专门研究机构的藩篱,向社会各界广为扩散,成为众人密切关注的“显学”。近年,各国智库也加入了中国研究的行列,成为中国研究热潮中新的亮点。
第五,学科地位上升明显。20世纪80年代之后,海外中国学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学科地位的上升。这里所说的学科地位的变化,不仅指在学术领域里中国学地位的攀升,还指中国学在各国政府决策中地位的提升和各国政府对中国学重视程度的增强。如今,蓬勃发展的中国学已成为各国政府重视的对象,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直接服务,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尊重。
对海外中国研究不可小视更不可忽视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中国影响力的上升、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入世十年的变化、中国发展模式的分析、经济改革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顶层设计、环境问题等,逐渐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新重点。
回顾30年来当代海外中国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学科受政治因素严重影响的现象正在为经济因素所替代。这一点,德国中国学家托马斯·沙尔平看得很清楚:“1970年代以后的中国研究,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西方国家,大都是在经济利益的主导下进行的。”这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日益强大,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摘下有色眼镜正视中国的现状,以较为客观的视角探索中国问题,以便从中国发展过程所带来的效益中谋得利益。换句话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催生了目前的海外中国学热,引发了国外中国学的种种变化,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
现在,中国已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她追上美国的步伐和时间也在学界中被热烈地讨论着。在这一形势下,笔者认为中国学研究应有如下认识。首先,海外中国学的发展展示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世界性。在中外文化的交往中,中国研究早已超越了中国的疆土,成了各国学者关注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学术领域。中国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触动世界的神经,引发关注,这是中国文化世界性意义的佐证。其次,海外中国学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我们不可小视,更不可忽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再次,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海外中国学是国外学人从其特定的视野和角度出发对中国事物进行的分析,其观点正确也罢、谬误也罢,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我们全面认识世界和客观认识自己有重要意义。
虽说在海外中国学研究队伍中,有些学者依然有冷战思维,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要做的是,吸纳国外学者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建议,分析客观性不足的论调产生的原因,制定适当对策,进行有效沟通,使中国社会在风云涌动的国际环境中持久地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中国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