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思路
秦 宣
文章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9月。
[摘要]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的前提,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重大责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学术工作,也是学术界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中国学术界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自觉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解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理论自觉 理论自信 学术话语
2012年6月2日,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课题。到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打造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解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与方法。中国学术界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自觉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的成就
中国长达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突出了实践经验的积累,突出了探索试验的作用,但绝不是盲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至少以三个标杆为参照系进行了理论创新,或者说我们至少摸着三块石头在过河:一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革”的惨痛教训;三是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文明成果和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①由此可见,改革从一开始,我们党就一再告诫自己,不能再犯苏联东欧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毛泽东犯的错误,更不能犯“文化大革命”类似的错误,也不能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但必须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了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邓小平还强调,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必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此,邓小平提出,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正是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对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成功经验有了科学认识,所以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理论创新,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没有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一系列独创性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理论在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在这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创新背后,都凝结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慧和探索。所以,在我们今天强调要加强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时,不能忽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即“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并组织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实施八年来,已经在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6月,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一切说明,我们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十分重视的。
理性看待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步伐相比,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相比,我国学术话语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基本上是西方理论的翻译、解释和运用。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再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理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理论,引进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并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问题成为时髦。一时间,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学术正统。在这种情况下,不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而且中国本土思想和学术话语也渐渐被人忽略。结果,不仅没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大师,而且也缺乏能够与20世纪上半叶诸多学术大师相媲美的学术大师,以致于我们今天不得不把培养中国学术大师当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趋弱。由于我们大量引进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失去了中国学术的独立精神和特有风格,因此,在国际学术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不高,中国的学术话语权甚至还不如20世纪下半期。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西方报纸曾争相转载;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虽然错了,但却对西方国家的新社会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更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强了,国际影响大了,但话语权却下降了。中国有5千年文明史,但中国文化的影响趋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综合国力并未达到世界第二;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所占份额甚少,并未对世界产生太大的影响。
第三,中国的对外宣传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一是我们把宣传重点搞错了。比如说,有所作为和韬光养晦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重要方针。有所作为是战略而不是策略,而韬光养晦是策略而不是战略。战略是可以公开的,策略是必须隐秘的;战略是全局的,而策略是局部的;战略是长期的,而策略是短期的、短暂的。但我们在宣传中正好搞反了,到处宣传韬光养晦,这本来是中国人的一个策略,具有隐蔽性,没有必要对外宣传。结果我们反复讲,造成了不少误会。海外流行的各种威胁论,虽然是由于许多误解造成的,但这种误解的产生与我们的对外宣传有一定的关系。二是我国内外宣传存在着两个话语体系,在国内大讲特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在国外却刻意回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只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我们担心国外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也害怕别人以为我们在搞意识形态渗透,结果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
第四,我国的学术话语中有些概念范畴外国人无法理解,国内普通百姓也无法理解。如在理论宣传过程中,“本质”、“核心”、“灵魂”、“精髓”、“关键”等概念经常出现,如果直译成外文,外国人根本看不懂。如果意译,内容似乎又很相似,外国人更看不懂。国内普通百姓也经常纳闷,这些概念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比如说,现在讨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外国人让我们解释时,我们也很难说清楚。结果,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出现了“概念漂浮”或“话语空转”,既不能向外扩散,又不能向基层传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西方话语长期主导着国际学术话语权。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学术话语出不去、走不远,中国的形象被歪曲、遭丑化,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有理无处说、有理说不出去的局面。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以引进西方话语体系为主,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没有着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三是中国当代的学术体制严重制约了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如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行政化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是当下许多学者急功近利,把学术当作了职业,甚至当作了副业,并未当作事业,因而缺乏创新的动力。
五是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知识分子多依附于资本或权力,缺乏独立的人格。在这样一种学术生态环境中,无法建构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
科学判断当前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形势
当前,建立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从不利条件看,主要表��在两个方面:
一是西方的学术话语仍然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西方国家的资本在流向全世界的同时,其理论研究的方法与范式也流向世界,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也往往引领全球话语的潮流,这种状况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
二是我国学术界还缺乏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缺乏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意识,对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成果也不多,基础不够扎实。
可以说,在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长、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软实力竞争的今天,能否打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通过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创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也有不少有利条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第一,长期主导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西方话语体系正遭遇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传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舆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动摇和打破了世人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迷信,西方学者也开始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进行反思。危机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下降,西方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这无疑为中国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理论工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也使得哲学社会科学具备了创建自身话语体系的土壤和条件。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对世界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目光聚焦中国、正视中国、关注中国,国际社会更加希望倾听中国的声音,各国对中国的倚重和合作正在不断增加。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当代中国都更有条件、更有可能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创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②
第三,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蕴含着许多深刻道理,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意义,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在目前西方为世界提供的全球化模式和国家建设模式出现困境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建设经验与和平发展道路,实际上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对外关系提供了一种有力的选择。这一选择过程本身,就为国际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转向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机会。
第四,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本条件。一种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建立在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之上,必须具有特定的话语表达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可以转化为学术议程和话题的实践资源,使得“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学术界围绕中国发展中的“谜题”产生了许多辩论话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中国的国际学术界话语权虽然不大,但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初步独立的社会科学体系的国家之一,奠定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学科基础。
积极探索创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路
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的前提,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重大责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学术工作,也是学术界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中国学人的长期努力和不懈探索。当前,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加强对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前提。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大国,在学术上不能总跟着别人的话语体系走,否则会产生学术依附。中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也不能借助西方的霸权话语体系,否则会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许多发展中国家知识分子普遍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来解构本土价值和知识,结果失去了国家价值认同。因此,中国学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历经几千年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唯一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了现代化奇迹的国家。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走的是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路,借用西方学术话语解释不了中国发展道路,只有依靠中国学者自身的努力。因此,中国学者必须有高度的理论自信。构建学术话语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索,而作为从事哲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应当承担起这方面的重任。
第二,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熟的理论体系是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必备条件。广大理论工作者要敏锐把握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呼唤,立足中国实际,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以及不同学科的结合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阐述,对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深入阐释,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作出深刻揭示,对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国道路作出科学解释,对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把中国发展模式的优势转化为学术话语的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要努力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是由核心概念铸造起来的。核心概念的确立,一是通过对已有的概念给予新解释,例如流行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正义、法治等;二是对未被重视的概念进行深挖掘,例如政治哲学中的公私关系、国际关系中的亚洲体系等;三是在历史和实践中提出新概念,例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节约型社会等;四是注意学术话语语境的转换,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眼光,充分关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这种国际背景和时代背景,注意传统学术话语的现代阐释;五是实现学术话语内容的转换,注意学术语言向群众语言的转换(大众化)、向少数民族语言的转换(本土化)、向世界语言的转换(国际化)。
第四,要实现西方学术话语的中国化。在西方话语仍然主宰国际话语体系的大背景之下,建立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注重与世界话语体系的对接,必须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一切进步的思想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根��中国的实际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外学术前沿问题的了解,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实现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化。一味地照搬西方学术话语肯定是不对的,但完全离开西方话语体系自主创新也是片面的。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避免“非意识形态化”,脱离政治一味强调所谓的中立,不加分析地强调所谓的“普世价值”,盲目套用当下流行的西方学术话语,一定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泛意识形态化”,把一切都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因为这样做,无法与西方话语体系进行对话和交流。因此,中国学者要具有“中国立场”,要善于“世界表达”。
第五,要掌握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方法。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根本目的在于总结中国历史经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服务中国未来发展,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一要认真汲取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合理元素,剔除其糟粕成分,挖掘和阐释其中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精华,使之成为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源流;二要立足于当代,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致力于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三要面向未来,着力探索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取得学术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成果;四是面向世界,广纳世界学术成果,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让中华文明巍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此外,为了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独立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