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视野下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对西双版纳州91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
摘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提供的智力保障,人才资源的开发取决于当地的教育发展的水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属于欠发达状态,这形成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①。这为西双版纳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强州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从西双版纳州的教育现状入手,探究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对策,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智力保障。
关键词:边疆民族;教育问题;人才资源;对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和老挝接壤,共有国界线
西双版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然而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却发展缓慢,形成了名声在外、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墙内鲜花墙外香”的奇特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人才短缺,没有形成人才资源体系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与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对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双版纳州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边疆民族教育事业、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将为实现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保证。
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现状
西双版纳州各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教育是提高各民族社会成员文化素质、推进本民族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与其他一些地方农村学生由于经济贫困而失学相反,在西双版纳州,许多学生却是受经济状况好转的刺激而厌学,甚至是辍学。目前,全州范围内初级教育中厌学现象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遏制,确实令人担忧。
本调查运用了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91名中小学教师和部分高校教师进行访谈式的定性研究。笔者首先在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对参加全州远程教育的共9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然后访谈了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教师,发现西双版纳州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以下特点:
1、小学教育发展状况良好,学生的入学率普遍较高,达到95%以上。这主要归因于学生年龄小,还没有思想上自立的能力,加上政府义务教育普及的力度和家长的严格要求。
2、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等现象开始成群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归因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勐海县某中学为例,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位老师感言,几乎没有学生想读书,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反映了部分情况。
3、中学厌学造成了高中教育生源的严重不足,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就结束了受教育的生涯,这跟各少数民族早婚的习俗有一定的关系,促使高中阶段的生源受到了影响。许多家长认为本地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家庭条件好的家长送子女到普洱市甚至送到昆明等地求学,造成优质生源的流失严重。
4、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本地人才培养受到影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州唯一一所高校。据统计,2006年全省16个州市中,西双版纳的高考升学率竟下滑到了全省倒数第一。据该学院一位领导透露,职业技术学院本地的生源很少,不到30%,本来想多录取一些本地生源,为全州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但终因为高考成绩不过线而作罢。该校大多生源都是来自外地,甚至是省外。这些外地生源毕业后绝大多数会离开西双版纳,这就造成当地仅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
教育和人才强州战略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和人才强州战略实施的成败同样取决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效果。目前,西双版纳州教育状况发展滞后,这与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不想读书的畏学心理有很大关系,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全州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甚至会严重损害到全州“人才强州” 战略的实施。
二、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造成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人才资源匮乏现状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观念因素
边疆民族地区各族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本次调查中,一位中学教师深有体会,普九首先要普学生家长,他们每次家访时,家长认为教师夺走家庭的劳动力,因为他们看不到教育能给家庭带来什么现实的收益。与此不同的是,在当地国营农场的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对重视,农场都是外来汉族支援边疆的移民,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重视教育,例如来自勐海县黎明农场小学的Y老师,觉得工作压力很大,
西双版纳全州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农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茶叶、橡胶、粮食和糖等产业。长期以来,这些产业都存在产品初加工,缺乏有科技含量的深加工,这制约了产品本身在市场的占有率。农村的农民绝大多数人都有土地,而且土地可以继承。他们从事的种植业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子女长期在家帮父母割胶、采茶等。家长希望子女能投入到家庭生产行列中;多数家长对子女十分关爱,正如傣族谚语所说:“父母爱子之心,与道路一样漫长”,这种过度的关爱促使他们对子女的厌学行为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通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人才强州战略,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边疆民族地区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资源优势,将为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提供重要的智力保障。
2、经济因素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在任何行为中,每个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至于满足程度如何,则取决于双方在交换之前所掌握的资源;而资源在行动者之间的最终分配决定了行动者可能的满意程度②。在教育行为中,家长和学生都在权衡自己的投入和产出。西双版纳州有茶叶、橡胶等产业,学生放学,就开始采茶或是割胶,收入归他们自己支配。学生支配这些收入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往往就是把兴趣从学习上转移到农活上的原因。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在权衡,接受教育会给他的家庭带来什么,而学生却在盘算,我有没有必要接受教育,接受教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对于家长而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家长培养子女成材的成本加大,教育风险促使家长在高额的学费面前止步。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然而到毕业时,就业形式十分严峻,从而使许多大学生无法如期就业。这使许多家长意识到培养子女成材的成本已经增大,有时已经超出了他们自身承受的能力。他们以子女接受教育的方式进行投资��但由于无法实现就业,这不仅使教育投资的成本无法收回,而且由于子女接受教育而已经失去农业劳动力的价值,这导致父母对子女产生的厌学情绪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对于子女而言,家长采茶、割胶、种甘蔗等,他们都忙于劳作,子女也加入采茶、割胶和种糖的行业,成了家里重要的劳动力。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每天可以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好的时候两、三百元。学生觉得读书很累,又要花钱,而采茶或割胶都有很不错的收入。所以学生更喜欢采茶或割胶而不想读书。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经济方面的原因促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对子女教育支持的积极性。
3、社会因素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加剧了一些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这种思潮是有害的,而且这种思潮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对边疆民族地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读书无用论”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原因,与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有重要的联系。北京大学
教育不仅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实现人才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重要途径,许许多多的社会成员就是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了阶层的上升。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教育是实现在社会成员不同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有他们父辈们难以理解的厌学情绪,学生本身也感觉自身即使接受高等教育也不一定找到工作,这为他们自身求学的畏难情绪找到了借口。
在西双版纳州,整个社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氛围还不完善,迫切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倡导更多的优秀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仕而学更优”,积极鼓励形成终生教育的学习体系。
三、实现人才强州的发展战略
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实现西双版纳州人才强州战略,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一,政府应该加大对边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人才战略的教育作用的宣传,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的重要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交通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教育发展滞后、人才短缺是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会议上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③。各级政府都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但对农村学生的厌学、辍学等情况措施乏力,致使高一级学校生源不足。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出现阶层化的趋势,他们分别处于社会的不同位置。教育是使社会成员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农村学生通过教育成为干部、教师和公司职员等,这些都是农民阶层向其他阶层进行社会流动的成功例子。培养边疆民族地区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和各职业社会成员,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教育事业不仅为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建设人才,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智力保证。
措施二,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力量的办学模式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实现西双版纳人才兴州、人才强州的重要途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财政收入有限,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是有限的。所以当地政府必须积极倡导社会办学力量,真正作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积极倡导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个人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中来。
边疆地区资源丰富,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那些积极投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企业,不仅可以增加自身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效应,而且当地政府可以在企业的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在一些建设项目的招标、竞标的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社会效应的企业有优先权。西双版纳州海诚房地产公司积极加入到社会助学的行列,他们给西双版纳州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捐资、送书;
这些企业和个人的义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滞后状况,希望更多的企业和人士加入到助学的行列。
措施三,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西双版纳州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在校企联合(学校跟企业联合办学)方面,州委党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联合版纳人寿保险、新华保险举办企业员工培训,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校校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实现仅有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育和科研业务能力,积极与昆明以及省外的各高校广泛开展教学和科研的联系,在申报科研项目上进行优势互补,提供科研能力。
积极引进人才。积极借鉴重庆市的经验,十年前,在直辖市成立不久,重庆市政府就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引进了一批博士研究生,投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行业,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年后,他们不仅成了重庆市各行业的精英,而且也成了政府的智囊团。
措施四,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与学习相结合的娱乐设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快乐的过程。西双版纳州农村普遍存在娱乐设施相对滞后的现状,在本次调查中,一些教师反映,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可以在积极投入兴建图书资料室等方面进行尝试。
在访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
个案1:男,中学教师。农村教育娱乐设施单一,缺少图书馆和结合学习相适应的娱乐设施,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网吧是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场所。
个案2:女,中学教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以人为本”教育,致使学校对学生逃学、旷课行为的没能有效的进行约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之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益友。这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四、结语
教育不仅是百年大计,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⑤。他深刻意识到无论在任何时候,少年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的作用都是置关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的发挥必须通过教育和人才战略的实施来体现。
西双版纳州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欠发达,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资源的短缺,而教育发展滞后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全州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初中阶段的教育,以致影响到高中阶段,甚至是高等教育。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实施西双版纳人才强州战略必将为西双版纳的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群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营造学习的氛围,加强师资培养,健全教育设施,举全社会之力,不断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新华网,
② 侯钧生,[M],《西方社会学教程》,第38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4次印刷。
③ 胡锦涛强调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来源:新华网,
④ 西双版纳报,[N],西双版纳报
⑤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作者简介:
张志远,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教师,社会学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西南边疆社会问题研究。
E-MAIL:zhangzhiyuan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