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平和著作
托马斯·库恩(1922一)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1922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城。194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194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物魏学博士学位。库恩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等校教授科学史,担任过美国科学文学会会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的教授。
库恩在哈佛大学研究理论物理学的过程中,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并初次接触到了科学史,其兴趣逐渐转移到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来。经过十几年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科学观。并把这些思想初次表现在他的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库恩的主要著作还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1957)和共收集了十四篇文章的论文集《必要的张力》(1977)等,而《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仅十几万字小书的出版;使他从一个名气不大的“物理学后进”一跃而成为瞩目的科学哲学家,成为一个能够和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潮分庭抗礼的新流派——历史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出于对科学史的熟谙,库恩认识到,传统的科学观,不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批判理性主义,都经不住历史事实的比较,因而,他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一种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历史记载本身浮现出来的科学观。”(库恩:《科学革命的经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即强调要从科学本身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从动态的历史研究中去说明科学的合理性问题。
二、科学共同体和科学革命
按照库恩的说法,要对科学危机时的特征作出分析,必须在具备科学知识的同时,还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的素质。“解释归根到底必然是心理学或社会学的。就是说,必须描述一种价值体系,一种意识形态,同时也必须分析传递和加强这个体系的机制,知道科学家重视什么;我们才有希望了解他们将承担些什么问题。在发生冲突的特殊条件下又将选择什么理伦。”(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第256页)在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中,对科学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科学共同体。”因为“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集团的产物。”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具有共同范式的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家集团。共同体的大小不等,,全体自然科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家、动物学家、化学家等也可各自成为一个共同体。各个学科,专业还可再细分。同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在相同范式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是科学认识、科学活动的主体。这和波普完全不同。波普认为,科学有它自己的发展逻辑。科学知识是客观知识,而客观知识是没有主体的,如果有的活,也是应该加以消除的。库恩则认为,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是不可分的。范式是科学家集团的共有信念。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知识,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必须把二者联系起来。因而,要理解“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解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就必须掌握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
科学革命是从一个范式向另一个范式的过渡。这个过程。科学家经历了~个世界观的转变。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格式塔转换。”“格式塔”原意为“形式”,“完形”。心理学上有小孩看“图谜”的例子。要在一棵树的图画里,发现树叶中间画着的人脸。起初,这个人看到了一棵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但是一旦发现了人脸,这就改变了。一度曾被看做树枝和树叶一部分的东西,现在被看做一个人脸;感觉的组成部分要由整体来说明。这种从一个图像到另一个图形的转变是作为整体实现的,这种转变就叫“格式塔转换”.库恩不满意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对科学命题、逻辑结构的孤立分析,借用这个心理学术语说明范式的更替是科学发展的动态整体过程。
科学革命时期,范式是如何转变的?库恩举学生学习为例。一个学生是如何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呢?它必须通过教科书中范例的学习。这也是范式发挥它的主要认识功能时候。看一张等高线地图。学生看到的是纸上的线条,制图学家看到的是一张地形图。一个学生经过学习,视觉经过定向,发生转换后,逐渐就能看到一张地图了,他也就成为科学家世界的一个成员,见科学家之所见,行科学家之所行。但他的所见所行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由它所受训练的范式、常规科学的传统所决定的。在危机和革命到来后,常规科学的传统改变时,科学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改变,心理就要重新走向、重新转换。于是,由于范式的改变,科学革命前后,科学家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了,新的范式作为一种“格式塔”,总是使科学家在以前看过的地方“看到了新的不同的东西.这有点象把这个专业团体突然运送到另一个行星上去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第91页)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燃索说到氧化说都不是个别概念、定律的转变,而是整个世界形象的转变,是科学范式的改变引起的知觉转换。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后,西方天文学家在最初的五十年里新发现了许多天体,虽然他们所用的观察工具和方法并没有改变,他们还是观察到了以前从未发现过的现象,象慧星在太空道游和太阳表面有黑子。可见,新的范式能够使人们发现以往看不到的东西。
库恩认为没有逻辑上的理由证明一个范式比另~个范式更优越。对立范式之间的斗争结果不能由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所推崇的观察和实验来判决。科学家是以对世界的不同的信念作为科学合理性的标准的。尽管对范式的选择有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等标准来衡量,但是,第一,对于这些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取舍.比如对于哥白尼的理论,有的科学家可能由于其简单性而被吸引,另一个可能看到它使历法改革成为可能而采纳它。第二,新旧范式的支持者各有一套不相同的评价标准和自然观。按照范式A的标准,范式A优于范式B,但若按照范式B的标准,则要颠倒过来。所以在库恩看来,对于一种范式或理论优劣的评价,还取决于科学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个性等不同因素。例如,“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思想同样影响人们所以去接受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概念。”库恩通过否认存在着能够在范式间进行选择的超范式的标准,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以建立“元标准”为已任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并在理论选择中加入了主观的和非理性的因素。
新范式应该有效地处理引起危机的反常现象,使反常在新范式中成为正常的、合乎规律的。这是库恩评价理论中的客观准则和理性因素。但他认为能否处理反常恰恰是由不同的准则和价值标准决定的。因而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不可比的,它们没有共同的量度。比如,假设有先后两个范式,T和Tl,若论题T和论题TI有显著的改变,就不能说TI比T更优越,因为它们研究的是不同的问题。我们今天看到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科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破绽百出,荒谬可笑,不可思议,是由于我们按照牛顿力学的标准来衡量的。科学家从效忠
于一种理论转为效忠于另一种理论,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转向,是信念的改变。“只有对相互竞争的理论必须进行选择时,科学家的行动才象是哲学家。”(库恩;《必要的张力》第270页)
常规科学之间的转向,科学革命是怎么解决的呢?库恩认为,是青年人或一门科学的新人把新范式带到世界上来的。提出新范式的大都是青年人,并最乐于用宗教式的热情为新范式进行宣传,这种热情是范式之间转变不可缺少的。因为新范式开始总是很不完备的,使人们信奉一种新范式不是靠逻辑论证而是靠说教和宣传,这种转移逐渐包括了大多数人,而只留有少数持不同意见者。库恩引用普朗克的话说:“一种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靠使他的反对者信服,并且使他们同情而胜利的。不如说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死了,而在成长的新一代是熟悉它的。”科学革命的完成是一代人的事情。
科学革命,一个范式被另一个范式所代替,解决难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就意味着科学进步是通过科学革俞来实现的。虽然科学是进步的,但库恩否认科学是向真理接近的。他还说过:“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自然界的真理,他们也没有愈来愈接近真理。”(《必要的张力》第284页)这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是一致的。科学理论之依附于自然界,只是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这些依附点之间的空隙,现在不比过去更大、更多吗?科学活动犹如补漏洞,但愈补漏洞却愈多。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越多,就愈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就终于走到对待真理的相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立场上去了。
从一种科学理论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理论之间的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库恩看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在理论选择与评价中的内在矛盾,他们“想找到一种逻辑准则解决革命期间选择哪一种理论的问题,但是要充分运用这种准则,却又必须予先规定一种理论。”在理论选择中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准则,没有普遍有效的科学认识方法。库恩否认了不变的理论评价标准的存在。他强调范式的不可通约性,通过不同的范式看到的世界是根本不同的,这就造成了连结两次常现科学之间桥梁的断裂,没有任何逻辑根据确定前后范式间的联系。因为在库恩看来,被推翻的是“范式”而不是“理论”传统科学引以为自豪的客观性、渐进性统统都被抛弃了。
三、成就与局限
总之.库恩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想是作为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发展起来的。它实质是说明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科学观念变化、更新的机制是什么。他力图使科学哲学符合科学的实际历史,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引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强调科学家集团的能动作用,极大地拓宽学的研究视野。从而以鲜明的性是打破了巴科学看作是封闭系统的观点,开始重视分析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开了历史主义思潮的先河。在这里,库恩所运用的方法比他的结论更有价值。从科学的历史出发而不是从先验的哲学结论出发,从科学应该“是什么”,到科学本身“是什么”,这是科学哲学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折,科学不再仅仅是发表与科学论文和教科书中的研究成果、科学命题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是有待于证实或证伪的知识货堆。科学知识本质上是集团的产物,脱离这个主体的科学哲学是贫乏的没有现实内容的。每一个时代的科学家总是按照自己特定时代的模式,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发明、创造和选择的。这种转向本身就是科学哲学发展历史中思维目标的重大调整,表明人们对科学的反思由纯粹理论的静态主体,转向掌握科学知识的主体,转向科学本身的社会结构。这是库恩历史主义比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高明之处,是他在科学发展观上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知识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出现了科学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科学与社会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整体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正是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和科学日趋社会化的表现。
自从《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以来,不断受到各个方面的严厉批评。其缺点在于范式一旦被科学共同体所采纳,就可以毫不理会经验事实的冲击,成为凝固的僵化的模式。作为观念体系的范式,本意在给科学革命的研究中提供一个赖以依据的尺度,以及说明科学革命本身的整体性质。“但不幸我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得太大,竟包括集团所有和共同规定”(《必要的张力》第319页)以致于包括了科学中的一切,这就难免给人以用科学传统本身说明科学的同义反复、循环论证的印象。他断言范式间的不可比性,以及在强调主体作用的同时把科学团体的普遍同意作为摆论的标准,得出了约定论的错误。他过份强调科学知识增长中的社会因素,而忽略了科学本身因素的作用和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把科学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立了起来。表现了脱离客观逻辑分析的历史方法的局限:导致相对主义。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后来被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得等人继承、修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