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载<光明日报>
1、中国社会学重要发展机遇期的来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日趋深入,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变迁及其所要求的作为基本保障机制的社会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事关现代化进程速度与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
2、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最重要的热点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成为2005年社会学界最重要的热点主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中西方社会思想或理论中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学说或观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文化协调机制和心理协调机制等等。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对于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中西方的社会思想或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实现利益分配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层面,实现文化发展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层面,达成社会心理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层面,而这些诸多领域和谐的达成,则有赖于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即以“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社会学使命”为主题召开,就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和谐社会与社会阶层结构、和谐社会与社会安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3、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是社会学追踪研究的重点。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是从社会学视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具体独特的表述。因此,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中的问题,自然也就成为把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核心研究领域的社会学长期追踪探索的对象。2005年社会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阶层分化状况以及作为其一种重要伴随结果的社会贫富差距状况的分析;对于与社会分层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流动研究,尤其是对于阶层流动、职业流动、地域流动等几个重要方面的探讨。在对这些领域具体状况的学术研究中以及在提出解决有关问题方案的政策研究中,社会公正问题始终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4、促进社会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自从中国的改革进程进入攻坚阶段之后,便开始全面地触及到社会利益的深层格局。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该如何基于对中国具体国情的考虑,按照社会公正的原则来进行一系列社会制度安排的重新审视与设计,无疑表现出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学研究及其成果运用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功能。作为一种重要成果的具体成效,便是促进一系列相关社会政策的出台和不断完善。对于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在2005年的社会学界成为了热点之一。而对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日益进入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的视线。
5、合理的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产物,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感性文化在今天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5年突出表现的“超级女声”、博客文化现象等也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关注。商业动机、媒体效应、表达需求、参与愿望共同促成了一些新奇社会文化现象的兴起。“超级女声”、博客文化现象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代表一种时尚潮流。这种现象的动力机制在于:一是借助了高科技的创作和传播手段;二是引入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三是成功效应如“一时成名”的巨大吸引力。这些动因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娱乐文化、消费文化浪潮。因此,社会学者表达了这样的问题意识: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理性文化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感性文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以建构一种合理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能够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而且有助于塑造有远大理想、有终极关怀的社会成员,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项意义极其重大的任务。因此,应该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完善配套的机制作为促进这项工作的着力点。
6、社会心理的嬗变与重塑。处在中国社会变迁最急剧的时期,社会心理中表现出的不适应性,成为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社会变迁的节律在加快,而这种变迁所需要的文化创新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同步性以及心理新质生长方面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协调性,因此,导致了社会中心理疾患率的上升,甚至自杀现象的凸显。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一个更显热度的问题是对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理反映。一些调查结果显示,贫富差距在当前社会公众所关注社会问题的排序中常常列在首位。因此,对当前贫富差距的感知、理解以及社会情绪反应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另一个同样重要并且颇受注目的问题是对于社会阶层意识的探讨,尤其是对由于利益差距加大所形成的阶层分化意识和冲突意识的分析。对这一类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常常是与社会结构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得出的共识性结论认为,为了让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达成各种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应该基于社会发展的原则层面来构建根本性的机制,减少和消除引起社会贫富差距的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不公正的现象,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甚至应该把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7、社会问题的消减与风险的预防。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个时期既是经济增长提速和社会发展加快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阶层利益差距加大、社会群体矛盾因素增多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带有“转折点”性质。因为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利益差距加大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将会对以往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和社会整合模式形成巨大挑战。处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及其他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民工荒”、贫困等是2005年社会学界倍加关注的社会问题。而风险则成为一个从独特视野加以探讨的重要问题。风险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环境风险,这一类问题导源于自然环境恶化、人造环境隐患和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潜在危机,尤其是后果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问题;二是社会风险,这一类问题导源于制度安排不当、社会管理失序、社会控制失灵等原因可能引发的危机。尤其是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同时凸显的时期,如果各种重大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等得不到及时妥善地解决,就会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亟需尽快建立健全对于各种潜在性风险的监测预警机制以及对于各种已发生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
8、中国社会独特问题意识的显现与社会学独特视野的生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世界的关注目光再次转向“东方”。随着东方几个大国的快速发展,“东方现代化”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概念。中国基于自己的国情正在探索并步入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道路,成为了对“东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一种独特而强有力的阐释。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经验”这一概念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中国经验”是基于本国发展成就所做出的一种理论提升,其实质反映了一种具有开放特征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而这种过程必然成为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动力源。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晚发特征相似,对应于西方社会学发展进程,中国社会学的构建原点在一种视点中被看作“中国化”、“本土化”等努力路径,实际上,由外引进而在本土上改良发展的社会学似乎只是一种“中国的社会学”。而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社会学”的生命之根应取源于对处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现代性的构建及其阐释。而“中国经验”则正是一种为中国社会学自身学术视野生长所提供的基本养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