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经济社会学

徐传谌 刘凌波 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

2007-06-02 作者:
———— 一个理论演进的综述
  徐传谌 刘凌波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理论体系,那么这一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核心进步在哪里呢?作为一门前沿学科,我们下一步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企业理论的核心进步在于以制度内化为代表的研究对象扩展化,这使得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火花再次耀眼;以范式转换为方向的研究方法的创新化,这将使思想的火花结出新理论的果实。
  关键词:企业理论 制度内化 范式转换
  
  一、前言
  现代企业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其创新的研究对象、全新的分析范式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学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张卫东、钟熙维,2002):第一阶段是新古典厂商理论,主要探讨了企业如何在既定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和边界,从市场和企业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本质和规模;第三阶段是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即后现代企业理论阶段,以量化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组织特征、企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扩展研究。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企业理论在它的第一阶段并未走出马歇尔边际革命以来创立的新古典范式,依然沿用苛刻假设条件下,求极值和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对象上也以价格和要素为主要对象。因此未能有效的解决经济中的很多问题,以至于著名经济学学家萨缪尔森感慨到:“经济学中含有科学的成分永远和它含有艺术的成分一样多” ,主流经济学家在在阐释经济模型时是根本不提及制度因素的。舒尔茨甚至认为这一“疏漏”是恶习难改的。 但是部分经济学家辩解说“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而是我们希望尽可能快地获得一个最小的概念性工具(a minimal conceptual apparatus),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但是在新古典的经典经济学模型中,我们没有找到这样有力的工具,直到制度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模型之中,即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诞生,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把企业本身视为一种制度(契约),并且把制度作研究对象,这就使得对制度的分析内生化,不再是函数之外定量。同时,在分析范式上,也不再坚持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严格的偏好序、完美的信息集、一般均衡、市场出清等一系列严格而苛刻的假设条件,转而分析有限理性下的行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理论。但是并非所有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都放弃了新古典的研究范式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瑞龙教授认为从理论内核看,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张五常、哈特以及早期的诺斯都采取了新古典的研究范式,而威廉姆森与后期的诺斯则完全放弃了新古典的研究范式,其最主要的标志是他们引入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概念。 作者认为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发展主要表现在这里,即研究对象的扩展,不再拘泥于函数内生变量,转而把制度、环境、管理等要素引入经济模型,使经济分析的模型更加趋于实际化;在理论范式上进一步摆脱了新古典理论严格苛刻的假设条件下,求极值进而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的模式,转而分析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问题,实现了理论分析方法的转变。这是具有变革性的理论进步,第三阶段的后现代企业理论,也就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企业理论迅速发展并且在众多前沿学科领域如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管理学、公司治理、创业理论、企业间网络理论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本质上正是坚持了制度内化和研究范式转化的结果。
  下面结合新古典企业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分析和论述制度内化和范式转变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最后对企业理论的前沿作以展望。
  二、新古典厂商理论综述
  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大家中,马歇尔可谓对企业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他用大部分篇幅对于企业理论加以论述,分别从技术进步、知识、决策等多方面探讨了企业的相关问题,他还重点研究了企业家的作用及企业的组织形式;市场竞争的结构和企业规模等问题。他的研究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的起点。
  首先,他们分析了企业的技术特征。新古典企业理论首先把企业作为一个既定生产函数,主要研究生产要素与产出量的物质数量关系。第一,他们研究了单要素和全要素可变的情况下产出量的变化规律,分别得出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最后,他们认为经济增长不能靠要素投入维持,要选择适度的经济规模,使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第二,他们分析了企业成本理论,即企业成本变动,产量和成本的变化关系。分别运用了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在短期和长期内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得出了决定企业决策的是边际成本,即额外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带来的产量增加量。从而确定了运用边际成本理论决策的重要意义。这也进一步体现了马歇尔的由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思想。第三,分析了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价格的确定,即一般均衡理论。他们认为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而收益是产量和价格的函数,成本是产量的函数,根据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利润最大化,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一个求极大致的数学问题,从而再一次体现出新古典经济学家运用一般均衡的理论和严格的假设条件,将企业的行为模型化的研究思路。第四,进一步提出了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条件下企业行为(产量和定价)模型。分别提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出清,企业长将获得平均利润。垄断竞争条件下,由于不同消费群体的价格弹性不同,企业实行差别定价的原则和模型,并且再一次运用了数学的方法加以公式化。此外还描绘了寡头垄断市场企业“合谋”行为的模型。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理论就是计算数学极值概念。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讨论了企业是否是利润及大化的实体。他们(以古诺为代表)认为第一,利润及大化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如何行为的模型,假如企业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我们将无法分析企业的行为。第二,利润极大化将通过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把不是利润极大化的企业淘汰出局。第三,如果企业的经理不是以利润最大化就会使入侵者接管企业,或者经理将被解雇,因此经理将是利润最大化的。第四,利润极大化符合投资者利益,股东将制定激励计划迫使经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家从应然层面和完美逻辑角度认为企业是利润极大化的实体。
  再次,部分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就是一个行为实体。他们认为企业只是一个按特定方式行动的行为实体,什么都不极大化。这种理论把企业看成一个生物体,像自然界生物那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称为企业进化论。
  另外,瓦尔拉、维克斯弟(P.H.Wicksteed)、维克塞尔(K.Wicksell)以及克拉克(J.B.C.Lark)也都作了相关研究。霍特灵(H.Hotelling)首次详细全面的总结了新古典完美企业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三、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范式的主要问题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 新古典企业理论范式源于“应然”逻辑思维的起点,其基础是一系列严格而苛刻的假设: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稳定的偏好序、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完全而对称的信息集、市场是完备的、厂商规模很小而且不存在规模效应、不存在外部性等等,当这些假设都得到满足时,市场实现均衡,如果假设不得到满足,这一理论体系就是完全无效的,但是这些假设离现实差距太远了。他们,甚至将理性运用数学的方法定义为完备性和可传递性。进而从边际分析,到局部均衡到,再到一般均衡的完美推演,把企业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公式中,进而得出变量之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关系。最终推导出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现怕累托最优的完美结果。
  由于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完全竞争、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具有太强的约束性和离实际太远,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数学的大量引入,主流经济学进而又提出了有限理性、不确定性下行为的选择,博弈论,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决定等多种方法,运用大量的数学推演再一次把企业行为分析的近乎完美。方法对思想的反叛——结果是思想适应方法,成为方法的奴隶。 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认为建立一个以物与物稳定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学价值体系是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核心,这是与当时工业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按照马歇尔的观点,企业的进步只能源自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改变,以及内部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企业所有的要素都可以转化为函数的自变量,在外部环境的约束下,求解最优化的行为模型。这就是新古典范式完美理性行为模型光辉照耀下的企业理论全部内容。
  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并没有给企业下一个定义。而且,它也没有认识到,企业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不是由于他们的心理,而是由于一种没有说出来的前提,即他们所拥有的企业只是为外部人的消费而生产的。同时更没能提出企业的边界和内部组织的相关理论,“黑箱”成为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代名词。
  为什么新古典经济学家没能解开“黑箱之谜”呢?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制度因素视为外生变量,不仅不把其纳入模型内,甚至不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固守着完美假设条件下,求解最优的理论范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任何思想的创新最终都会被纳入到“完美的模型中”求解均衡。这就是新古典企业理论没能取得突破的关键,70年代后,萨缪尔森等人竭力推进其发展,但只能依靠数学、物理学等前沿方法的引入,建立起越来越复杂的模型,而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火花却被扼杀在“完美的模型”的均衡之中。
  四、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简述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开创于科斯1937年在《经济》上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 但是更早的学术研究已经开始进行了,专门以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为研究对象的论述应该从贝利和米恩斯算起,他们在1932年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 钱颖一 曾经指出:对于现代企业理论来说,科斯、贝利和米思斯的上述著作“当称开创性的工作”。 因此,我们把上述两本著作共同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开端。
  科斯的企业理论,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从而系统的回答了企业的本质,即企业是市场和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即“即一个企业扩大的一笔额外的内部交易成本,等于在市场上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时,企业的边界确定。并且提出了科斯定理,分别论证了是否存在交易费用的前提下,产权配置清晰对社会福利的作用。
  此后,沿着科斯开创的企业是以一种契约替代了另一种契约的思路,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要框架,但是,契约被划分成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两个阶段。 以德姆塞茨、阿尔钦、张五常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制度经济学家极大的发展了契约理论,他们创立并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契约理论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企业内部组织进行分析,并且建立了道德风险模型和逆向选择模型,至此企业内部行为的模型首次建立起来,比较新古典起了理论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基于契约理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对企业的本质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出了“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是控制和雇佣关系,而是以独立个体签约组成的生产团队而存在的。这也丰富了对企业本质的再认识。
  由于以上研究本质上仍然坚持新古典的完全理性假设,和契约完整的理论,因此与现实差距较大,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坚持科斯原始的思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整的前提,由威廉姆森等人开创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他们基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的假设,运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指标,深刻地刻画了企业交易费用的内涵和原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被称为“交易费用学派”。同时,以哈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发展了科斯的产权理论。主要探讨了特定交易费用导致契约不完整的条件下,如何确保当事人的“激励”问题。与科斯、阿尔钦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不同,他们提出了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所有权的理论,因此被称为“新产权学派”。被广泛的应用企业理论分析之中。另外1984年克拉普斯在《公司文化与经济理论》提出了“声誉”的观点,他认为,由于市场契约的不完全性,常常使交易双方失去信誉。造成摩擦、争执和欺诈。从而使顺便交易信用过大。但是,如果有一方是“长寿”的,这时,任何人都愿意同“长寿”的一方签订契约。此外,杨小凯和黄有光还在1994年提出了间接定价理论等等。
  这里仅仅例举了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理论。由于经济学家对“企业”概念的认识不同。划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张仁德教授(2003)将各个学派划分为两大类,即交易费用学派(科斯、威廉姆森、克莱苗、克雷普斯等)和契约学派(张五常、阿尔饮和德姆塞茨,黄有光和杨小凯,亲持、哈特和格罗斯昼等)。他认为前者把企业看作是以科层组织替代市场.它之所以可以产生是因为它能节省市场交易费用。至于为何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则各有各的解释。后者把企业视为一种契约组织。它在本质上同市场没有什么差别。企业之所以能够出现是由于团队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生产,或者由于风险的重新分配,或者由于管理劳动交易的特殊性等。
  五、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制度、契约内化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尽管学派林立,各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与新古典企业理论相对比,则有明显的进步和不同,其核心是,首先认识到作为原来模型中的外生变量的制度、契约和环境的存在,和对经济分析以及现实经济的重影响;其次,就是把这些制度、契约和环境因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再认识这些因素,进而加以定性的分析、定量的考核。最后,就是把制度、契约和环境因素有外生变量纳入模型内部定量的进行分析。结果是开拓了企业理论分析的视野,扩展了企业理论研究的对象,更好的解释企业理论的难题。
  第一,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将产权制度和资源配置问题引入人们的视野。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存在资源配置失灵的问题,对此,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解释是市场存在失灵的领域,需要用“看的手”加以调节,进而产生税收和补贴的政策,从而使外部效应内化。科斯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样做时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如果付出的成本不足以弥补得到的收益,整个社会的福利将会下降,社会将是不经济的。科斯认为外部性的关键问题是产权制度界定不清晰。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德姆塞茨进一步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他们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即产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于以其特有的经历特征诱导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进而使新古典主流的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把产权制度的因素纳入后,使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分析的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极大化的不仅仅是利润,还应该有效率,所受的也不仅仅是预算约束,还应受产权等制度因素的约束和安排,进而推进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第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深入研究了交易费用和企业组织。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一系列严格假设,最终求得最优的模型绝大部分是无法与现实结合的。科斯创造性地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之后,为这一研究打开了视野,威廉姆森提出了“契约人”的概念与新古典企业理论中的“经济人”相对应,经济人具有完全理性,而契约人则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进而威廉姆森提出,各种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和效果。接着,威廉姆森用资产准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来刻画交易费用的存在。同时,以阿尔钦安和德姆塞茨提出的“队生产”理论为基础,深入到企业的组织内部进行研究,深入的考察了企业内的“委托-代理”以及运转机制的设计等。这又极大的扩展了企业理论研究的领域,使新古典企业理论的“黑箱”由静止、呆板变得生动起来,成为节约交易成本组织。同时,开拓了思路,认识到现代经理型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使企业目标发生偏离,并且设计了相关的纠偏机制。
  第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相应的机制设计。
  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存在完美的信息集,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即便后来随着奥地利学派的冲击,在经济学中引入了“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的相关内容,但实质上是认为,只要愿意付出成本是可以实现信息完全对称的,本质上是将不确定性转化确定的概率事件。因此本质上并未走出信息完全可知的假设,并且是不考虑搜集成本的。而以阿克罗夫、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学家则把信息不对称作为既有的假设和存在,进而深入的分析了企业理论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肯尼斯•阿罗(1985)在《代理权经济学》一文中将代理问题分为两类: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进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他们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理论建立相关计量和数学模型加以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激励和约束的相关安排。这就再一次超越新古典企业理论深入到内部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机制设计。
  第四,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了企业制度发展的问题。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既有的实体,他们不知道企业的本质和为何存在,当然也就更无法解释企业如何发展和向何处去的问题。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则从制度分析开始,回答了这一问题。诺斯指出所谓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进而诺斯深入的分析了诱发企业制度变迁的四种因素即: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他们导致潜在的“外部利润形成”,而这些潜在的利润又无法在“企业制度”内实现,因此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安排将产生,将这些外部利润转化为内部利润。同时,诺斯还深刻地指出,企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现象。即企业有一种制度变化另一种制度时,存在利益不断增加和路径的自我强化现象。这也扩展了人们对企业 “生长-衰亡”机制和机理的进一步认识。
  六、现代企业理论(以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为主体)研究范式的转换
  1、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一般均衡是基于个体经济人的满足和与市场均衡相一致的一个微观概念。经济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是在假定效用最大化的前提要求下,集中研究均衡形成的机制问题。主流经济学都倡导建立数学模型的形式化分析,并采用均衡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运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一个封闭系统。在马歇尔的微观经济世界里,均衡的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并与边际分析方法和连续性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2、企业理论研究范式转化的标志。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范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甚至直接把交易费用、产权等研究对象作为范式加以使用,于是先后出现了交易成本范式,产权范式等等。本文在这里接受并且采用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的观点,杨瑞龙 教授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内核包含三种因素:稳定的偏好、理性的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同时随着数学工具的发展和引入,新古典的研究范式以理性预期为桥梁,实现了不确定性向概率确定性的转化,以不完全信息为桥梁,实现了认识能力不足向信息成本的转化,正是这两次转化迷惑了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研究范式发生改变。他认为企业理论研究范式是否发生转换的根本标志在于新古典企业理论所倡导的“唯一均衡”是否能够实现。杨教授指出:“西蒙引入的‘有限理性’概念,意味着无论付出多大信息成本,一阶最优结果总是无法达到的,均衡唯一性也无法保证” 他认为这时才是根本的背离了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即抛弃了均衡的唯一性,以至于后来的诺斯进一步研究的“路径依赖”和“报酬递增”机制更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范式的抛弃。因此,判断是否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不是看研究对象是否发生了转化,也不是看是不是引进了新的研究工具,其根本在于创新的企业理论思想是否形成了创新的研究方法。这是判断其研究范式是否发生转变的关键。
  3、并非所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都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化。在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人本质上仍然坚持了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研究方法,只不过是部分或者局部放松了前提条件和假设要求。但依然保持了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大部分前提假设和研究方法。首先,他们坚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完全理性前提下均衡分析方法,坚持偏好、技术、资源禀赋三大条件稳定不变,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其次,引入了交易成本理论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视野,用交易成本比较各种不同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解释经济制度的多种多样的差异性,使得经济制度也成为新古典框架中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维度。最后,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制度变迁的根据。例如:理性人、稳定偏好、最大化均衡等。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就曾承认,他所运用的就是马歇尔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即边际的方法和替代的方法,科斯理论中企业的边界就是通过边际替代的局部均衡的方法得出的。因而本质并没有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只不过是引入了新的研究对象而已。同样,德姆塞茨,张五常在研究完全契约下的委托代理问题时,更是强化对新古典企业理论范式的使用,在坚持契约完整的前提下,运用数学工具和均衡的方法,分别求解委托代理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模型。设计最优的契约来帮助委托人有效的监督代理人。
  4、以 “动态演化”和“不唯一均衡”为标志的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范式。
  熊彼特曾经在其《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演进的分析方法,把其经济学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比较,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根源于已有的传统经验和习惯模式,主流经济学是局限于“静态的均衡分析不仅不能预测传统的行事方式中的非连续变化的后果,它还既不能说明这种生产性革命的出现,也不能说明伴随它们的现象”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兴起源于新古典企业理论,而真正摆脱了新古典的研究范式确是从威廉姆森和诺斯,他们以有限理性为前提,不再追求唯一的均衡从而实现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这是重要的研究方式转变的开始。
  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经济学中引入了“契约人”的概念,即非完全理性的或者有限理性的。同时认为行为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因此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交易费用基本原理是交易具有偶然性,每次交易就缔结了一笔契约,为了避免重复缔约的成本,为了维持一个有价值的长期契约就需要构造一种契约,使得不同的交易应用于不同的治理结构,使这个契约能够最大化的节约事前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显然,这是一种不同于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
  诺斯在研究制度变迁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理论的勇气。开始他使用新古典理论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发展,随着他对历史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新古典理论在解释重大的历史变迁时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开始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修正:“长期变化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个人和组织的企业家所进行的学习。为了建设性地探讨人类的学习性质,有必要废除作为经济理论基础的理性假设。” 这最终使他超越了居于主流经济学核心地位的自动均衡理论,走上了一条将制度变迁看作是进化的、动态的、非唯一均衡的、路径依赖的范式转换之路。
  尼尔森和温特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中,运用了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提出了挑战,具体体现在他对新古典经济学核心假设的批判,他们否定经济人的完全理性假定,用演进的、不停止的变迁取代最优化和均衡等新古典理论的一些核心假定,并关注学习的复杂过程和知识的代际传递。更为重要的是尼尔森和温特还发展了一个可选择的用于分析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的理论框架,用一个演化模型代替最优化模型。
  七、范式转换与后现代企业理论概念的提出
  1、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范式转换使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光辉思想不再束缚于新古典范式的“黑箱”和“均衡”之中,开拓了企业理论研究的新视野,从而使思想不再沦为方法的奴隶,促使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产生更多的成果。但是这种转换,还只是初露端倪,系统地、完整地企业理论和研究方法还远没有形成,多学科的交叉和新古典范式自身的“异化”,将促进企业理论研究更快的发展。
  2、后现代企业理论概念的提出。南京大学安同良 描绘了后现代企业理论范式的部分特征。他认为这是理解企业理论全貌与未来的关键,因此也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新的综合企业理论——后现代企业理论,它是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以历史、演化的穿透力整合出的新的动态理论构架。
  我们姑且不对上述理论加以评述,但我们坚持认为,后现代企业理论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在研究对象上,坚持以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为基础,并且在学科前沿开展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现代企业理论的范式转换之路,以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研究方法,开拓企业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