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经济社会学

刘能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

2007-04-04 作者: 刘能

  一、引言

  1981年,美国的同性恋社群首次发现了艾滋病感染者。次年,艾滋病在美国首次被列为一种独立的临床诊断病症(Huber &Schneider ,1992:xiii)。1985年,一个外国游客因患艾滋病在北京协和医院死亡,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之后在浙江和广东的艾滋病监测工作中,分别发现4名使用过进口血液制品的血友病病人和一名刚果留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1987年2月,福建省又发现一个艾滋病传入病例。这一系列个别的案例,成为艾滋病登陆中国国境的第一波(王若涛、张有春,2003:32)。1989年,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在静脉注射吸毒者群落中,首次爆发了大规模的艾滋病感染(Ma,et al.,1990)。随着静脉注射吸毒这一感染途径逐渐由边境农村地区向都市地区的蔓延,以及其他传播方式的出现1,中国艾滋病感染的传播速度开始明显加快:1995年到2000年间,感染者的年度增长率稳定在30%以上;2001年为58%;到2003年则达到了122%(Wu,Rou,&Cui,2004:8)。2004年11月30日,中国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联合发布了《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该报告称,中国艾滋病的流行仍然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在云南、新疆、河南等省和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已出现较高的流行水平,至少有一类高危人群的感染率超过了5%.评估报告公布,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人数为84万,全人群的感染率为0.07%.2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

  二、艾滋病和全球社会科学的回应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时代,艾滋病问题作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的积极回应,突出表现为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社会科学研究的整合(McElrath,2002;Miller,Carael ,&Peersman ,2004),以及各社会-地理区域内艾滋病社会科学研究的激增(Russell ,199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3;Karon ,et al.,2000;Pollak,1995;Van Campenhoudt ,et al.,1997;Moatti,et al.,2000;Lu &Essex,2004;Micollier ,2004;Cleland &Ferry ,1995;Baylies &Burja ,2001.从全球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在内)关于艾滋病研究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理论取向的研究和经验取向的研究。理论取向的研究主要关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问题:(1)关于艾滋病传播和感染的社会流行病学分析(Gould ,1991;Drucker ,1991);(2)探讨艾滋病风险行为的社会情境——即同性恋者、静脉注射吸毒者和性工作者等主导感染群体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感染之间的关系的经验研究(Kotaba &Lang ,1986;Aggleton,1998;Connors ,2000);(3)关于艾滋病的态度、信仰和舆论研究(Warwick ,et al.,1988;Pollak,1992);(4)艾滋病感染和结构性社会力量(如种族、性别和阶级)之间的关系(Schneider ,1992;Campbell,1999);(5)对艾滋病感染这一事实作为集体性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如感染者间的社会网络沟通行为及其社会后果(Ferrand &Snijders,1997;Eisenstadt &Gatter ,1999)、艾滋病和社会互动过程的关系(Ingham &Zessen ,1997)、艾滋病与社会排斥/社会歧视的关系(Council of Europe ,1993;UNAIDS,2000;2004),以及感染者群体中社会认同感的形塑(Siegle &Krauss ,2000)等;(6)艾滋病和其他社会制度,如大众媒体和文化表征体系的关系(Albert,1986;Gilman,1988;Kinsella,1989;Miller,et al.,1998),以及与社会伦理体系的关系(Overall &Zion,1992;Murphy,1995)。

  经验取向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对艾滋病所造成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后效的分析和评估(Feldman ,1991;Fitzsimons,et al.,1995;Catalan ,Sherr,and Hedge ,1997;Danziger,2000);(2)对艾滋病在相关人群和相关社会-地理区域内的流行趋势的监测(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evention,2000;Lau &Tsui,2003);(3)与艾滋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相关的社会干预努力(Kelly ,1995;Rhodes&Hartnoll,1996;Kalichman ,1998);(4)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政策问题(Slack ,1998;Stein ,1998)。

  三、中国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医学视角占主导地位

  与国际社会科学界对艾滋病的研究所呈现出的热情相比,中国社会科学界对艾滋病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还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邱仁宗,2001;夏国美,2002;潘绥铭,2004;李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