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理路探微
童 潇*
(华东政法大学 社会学系 上海 201620)
载于《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1期。
摘 要:本文提出了“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概念,用以概括郑杭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方面所开创学术成果的整体内容。本文认为,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创建来源既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传统哲学及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与社会学思潮的影响,又深深根植于中国转型社会加速期与新型现代性的建构实践。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逻辑理路是:世界观——建设性反思批判思想;方法论——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具体方法——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深层理念——促进社会进步,减缩发展代价:思想展开——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学本土化论、社会互构论。这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浑然一体。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贡献是:在世界上提出了具有东方学术品格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形成了一套分析中国社会特别是转型社会的理论框架,为社会学本土化工作提供了某种典范,也为不同类型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了某种理论支撑。
关键词:郑杭生、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郑杭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我国理论社会学开拓者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郑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方面辛勤耕耘,提出了几个具有极强影响力的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①,可以认为这是“东方社会学的奇葩”,他本人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1],他的团队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的“社会运行学派”[2]。本文拟提出“郑杭生社会学思想”②概念,意指郑杭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方面所开创学术成果的整体内容。在笔者看来认识研究并开发“郑杭生社会学思想”,对于我们把握东方社会学的品质和品格,并通过之认识,研究,透视中国社会及其转型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和研讨。
一、 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创建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郑杭生社会学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应当说,在整体上是我国社会存在的思想产物,同时也受到了相关社会思想和思潮的影响。这里,笔者从思想来源和现实来源两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
(一) 思想来源
在笔者看来,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着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及社会思想、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理论。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郑杭生教授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他曾经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从英国留学归来以后,撰写的第一篇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文章,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题为《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3]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三个方面给予了郑杭生社会学思想形成以重要影响。一,马克思主义予郑杭生社会学思想以动态指导。这里所谓“动态”是指郑杭生社会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和丰富”,又“校正和前进”。所谓坚持丰富是指郑杭生社会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的“坚持和丰富”,郑杭生教授指出“根本观点,就是那种今后的实践只能进一步证明它而不能推翻它的一般原理”,“就根本观点来说,马克思仍然是‘活着’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科学的理论宝库。”[4]而所谓“校正和前进”则是指郑杭生社会学思想对马克思具体论断的“校正和前进”,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提出的许多命题,同样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校正”[5]。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给予郑杭生社会学思想重要的理论源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各阶段历史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造,对于这些理论的重要性,郑杭生教授给予过重点指出[6],同时,他还在特别谈到:“当代中国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有着密切的有机的现实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学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确实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7]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包括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8]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郑杭生教授指出“我们现在要建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9]。
二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社会思想。郑杭生教授作为一名中国的社会学家,他和他团队的社会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想也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把握:一,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定义隐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对社会治乱兴衰探求的理念浸润。郑杭生教授给社会学下的定义是: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10]他在一篇论文中对他这一定义的理念来源予以了这样的揭示,“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我们的前辈思想家们或论述社会变迁的轨迹——治乱兴衰,或探讨治世的社会条件及运行机制,达到治世的途径和手段,或表达自己对治世理想模式的看法……上述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对中国社会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严复在《群学肄言》的序言中把社会学看做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所以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正是受到严复的启发、沿着严复的思路,结合建国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笔者形成了社会运行三种类型的想法,提出了我的社会学定义”[11]。可见郑杭生社会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之间是一种“接着说”的关系。二,他对中国传统哲学及传统文化的开发。为了进一步开发我国传统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想,郑杭生教授和陈劲松博士合作撰写了《道学与社会学》[12]、近年来,他又与胡翼鹏博士合作发表了《天道左旋:社会运行的溯源和依据》[13]、《礼序人伦,乐移风俗:社会运行的二重性规范》[14]、《天道兼爱,尚同节用:社会运行的一体化理论》[15]等一系列论文,这些论著着眼于我国古代社会思想的疏理及其当代应用,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社会思想的闪光点,应当说,这从另一视角表明了这些传统社会思想在郑杭生社会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三,郑杭生教授语言表达的中国特色。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曾经指出:形而上学的表达有正与负两种方法①,而中国哲学表达“非常简单”,“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16],这有它本身的优势,但“正的方法从未得到充分发展;事实上,对它太忽视了。”[17] 郑杭生先生作为东方社会学家,作品语言表达净利、流畅,继承了东方语言负方法的简练之美,但是又不完全仅止于东方论证负的简练,而兼具西方语言正的分析性,因此,行文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既在条理上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又在论证中长短句兼揉,入木三分,读起来韵律亲切,朗朗上口,堪称大师语汇的上乘佳作。
三是,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理论。郑杭生教授在学术研究中也非常注意吸取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社会学作为一种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科学,其发展经历了学术中心“欧洲—美国—欧洲”的三次迁移,在三次学术中心迁移的过程中,西方社会学形成了“古典—现代—当代”的三个时期,并产生了若干位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博大而精深,他们对许多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论断是当代任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瑞泽尔教授在《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一书中曾经就社会学专业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非专业理论的差别进行过论述,其中一点即在于认为:社会学者所提出的理论通常是根植于过去社会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之上。[18]我们在阅读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相关作品时,也会体会到,西方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理论,也对郑杭生社会学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启发和启示。例如,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定义,吸收了部分西方改良主义哲学家、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及韦伯“理想类型”的思想火花;又如,社会运行论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社会转型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发展理论、社会互构论观点与吉登斯社会构成论所呈现的或继承、创新、或互动、超越的关系;再如,郑杭生教授对价值中立观点的批判与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之间的关联;更不用说,郑杭生教授其及合作者对西方社会学有关内容的直接述评,如对西方社会学家农民理论的反思[19],对社会资本理论贡献与局限的透视[20]。可见郑杭生社会学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启发。
当然,郑杭生教授在理论创造中还多多少少受到了他本人前辈、同仁、学术界其他研究者的影响。例如,在他怀念他恩师肖前教授的一篇文章中,他曾谈到:“肖前老师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其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论条件》一文……肖前老师……对条件所做的具体分析,后来也这样那样影响了我的社会学研究。我把社会学定义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其中这样强调条件,应当承认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肖前老师观点的影响。” [21]
(二)现实来源
郑杭生教授社会学思想的来源的第二个方面是我国社会的重大实践。这种实践对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我国转型加速期和新型现代性的追求,提供了郑杭生教授及其团队从事社会学研究社会重大现实题材。社会学要研究社会,首先要有研究的内容。吉登斯指出:社会学是研究现代性的一门学科[22],塞勒尼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古典社会学[23]。应当指出,吉登斯和塞勒尼的观点或许并不完整,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勾勒出了社会学与社会现实及现代社会的密切关联性,透视到了社会学与社会生活实践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处于变革时代的社会学家,特别是中国社会学家是幸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进行有机融合,在经济中心背后探求和谐社会的支撑,寻找中国特色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这正是人类社会上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在这种实践过程中,社会学大有可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先生曾经回忆过他当年留学芝加哥大学后之所以归国的学术考虑,他谈到:“如果你研究的你学到的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个工具,那么你就要看这套工具在美国研究问题,可能做的贡献大,还是到中国来研究问题,可能做的贡献大。那么我发现,这个答案非常明显,在中国研究问题做的贡献会大,一清二楚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回来。”[24]正是同样,中国社会实践的大写大书,也提供了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理论生成的重要平台。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运行的观察,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探讨,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实践,从而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互构双促。
二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学的重视为郑杭生教授及其团队的社会学研究施展提供了用舞之地。作为一种观点,一位学术人物,进一步或者一门学科,纵然掌握着人类真理,倘若没有人欣赏,没有可供施展的条件和平台,那么它便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不可能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为社会学正名,江泽民同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国务院更是高度给社会学以“春天”的机遇,这些都为社会学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虽然说,目前在我国社会学还不是一个学科门类(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可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拿社会学博士学位,而不是法学!),但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门成立了社会学课��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将社会学单列,给予中国社会学者重大的信心。胡锦涛同志在听取了社会学家就和谐社会的讲解以后,指出:社会学的春天到来了[25],这更是给社会学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1993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同意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博士点, 2000年又确定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为全国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孕育,社会运行学派的得道集成,创造了十分良好的环境,给社会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给大师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们相信,倘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能进一步将社会学学科单列为一个学科门类,更多的高校能理解社会学,为社会学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社会学院”的平台(如下面可以设立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人类学(民族学)系,还可外加人口学系、社会保障系、社会政策(管理、建设)系、社区管理系),那么社会学的明天会更好,春天定可到来!
二、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逻辑理路
前文已指出“郑杭生社会学思想”意指郑杭生及其团队在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方面所开创学术成果的整体内容。目前郑杭生社会学思想学术体量十分庞大。《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26]三卷本共计有约250万字,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入郑杭生主编、专著及相关文献(指导博士论文)共计82部,中国知网(CNKI)收录以郑杭生为作者的论文229篇。那么,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背后,是否有着内在隐喻的逻辑体系?这里笔者尝试勾勒出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逻辑理路。笔者将其理论脉络归结为五个维度。
(一) 世界观:建设性反思批判思想
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世界观是建设性反思批判思想。建设性反思批判思想或曰精神是郑杭生教授在2007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我们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要有这样一种精神或态度,即通过反思批判这样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实事求是地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否定该否定的东西,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方案。”[27]郑杭生教授指出,这种思想是“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它既不赞同‘否定一切’的颠覆性或毁灭性的变味批判,又不赞同‘肯定一切’的无反思批判的盲从态度。这里,反思和批判并用,是想强调两者的某种相对区别,反思主要是对我们人和人类自己的反思、检讨;批判主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审视。”[28]他指出,之所以要提这样一个观点,是因为我们人类生活的19世界是一个“大写建构”的片面性世纪,而20世纪又是一个“大写解构”的极端性世纪,我们只有“跳出历史的弯路,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以“把握正反,分清主次;引导思潮,意义共同;制度创新,标本兼治。”[29]
笔者以为,郑杭生教授的这一思想虽然提出或曰升华于2007年,但实际上早在1985年他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一文中就可寻到踪影。在该文中,他引述了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30],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正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革命的批判的形态;另一种是建设和维护的形态。[31]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前和成功以后,两种形态分别处于主辅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应当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观点与2007年提出的“建设性反思批判思想”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建设性反思批判思想正是上述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二)方法论:本土特质和世界眼光
郑杭生社会学方法论是其两维视野:本土特质和世界眼光。有关这一点,郑杭生教授在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本土特质和世界眼光》[32]一书及2006年度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中两度做出解释。这里所谓本土视野和世界眼光的含义是指“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既立足本土,又超越本土;既有本土根基,又有国际视野”[33]的意思。
郑杭生教授在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这样指出:“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变化包含着两种力量,具有两个维度,这就是第一,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所代表的力量和维度,第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所代表的力量和维度。这两个维度所发生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我们称之为‘二维效应’。对于上述客观的两种力量、两个维度、‘二维效应’展开社会学分析,我们称之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