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社会学视角反思可持续消费
作者:张敦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呼吁人们“更加重视消费问题”,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建立新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联合国环境署1994年在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意味着提供满足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和有关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有害物质的使用,以及在这些服务或产品的寿命周期内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不危及未来各代人的需要。”这些论述提出了环境与可持续消费的重要议题。
消费嵌入在社会中
关于可持续消费的已有研究和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技术的层面,从管理科学、循环经济、环境科学的视角批判了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倡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研究具有较明显的个体主义及技术主义的色彩,其潜在的假设是:消费现象是单独存在的,也是可以单独对待的;如果消费者知道或被告知哪些消费行为损害环境,他们就会做出不同的行动;环境恶化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技术解决。上述研究并未看到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的复杂多变,以至于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分没多大意义;也忽视了消费的重要特征,即消费受社会结构制约,是被建构起来的。借用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和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的概念,消费是嵌入在社会中的。
因而,可持续消费研究应超越环境研究、消费心理研究的个体主义、技术主义视角,更多关注社会学的视角。消费的社会学视角,即从整体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出发,强调消费是如何受到社会制约、如何嵌入日常习惯和规范性实践的。这些研究对理解和认识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重新构建可持续消费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政策。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关键
就全球而言,在科尔曼看来,我们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种种压力。环境问题需要根据当代的新情况,通过建立生态平衡的新理念而得到综合解决。为此,理解社群概念及与之相应的自立、合作、稳定、监护等价值观,将对于树立一种富有生态智慧的文化,建立一个向环境负责的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乔根森(Dale Jorgenson)也指出,环境问题不是环境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它与城市化水平、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等密切相关,与人均消费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直接相关。
在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设需要考虑以下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1)人们不只是消费资源,而是通过资源消费和享用服务维系和发展社会关系;(2)消费不仅与正式的市场交易和价格相关,同时也与非正式交换、非市场物品与服务密切相关;(3)消费者不只是物品、服务流转的“终端”,更多的是各种设计、需求、使用的交叉点。
思考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消费问题,需要考量其历史传统、制度和文化资源。中国社会转型进程表明,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逐渐分化,市场、社区作为消费品供给主体日益凸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起支配作用的供给主体,市场和社区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成为消费品供给模式转型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原本由国家为主要供给者的物品和服务消费,很快过渡到主要由市场供给。市场化、消费者自主化的趋势进而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加之消费主义文化的介入,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滋生并蔓延。因此,通过一些制度机制变革,引导消费品供给模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营造可持续消费的环境,可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切实可行的出路。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