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问题》导读
北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熊跃根
自从社会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社会事实的解释与分析就一直成为古典和现代社会学家们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门有关社会的科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关注领域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可以直接反映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和结构变动的特征,它们是摆在社会学家面前并且须要进行分析的常规课题。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描述和阐释,不仅是社会学家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学家、其他社会科学家和专业人员倡导政策干预并实施相应社会行动的前提。因此,系统学习并掌握与社会问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对加强社会学的专业学习是很有裨益的。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题为《 社会问题:有关四个问题的阅读物 》(Social Problems: Readings with Four Questions )的英文原著,是由美国学者乔尔. M. 查伦 ( Joel M. Charon ) 主编的一本供社会学和其他专业学生修读社会学课程的系列读物之一(准确地说,这是一本论文集)。本书作者都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专家,书中绝大多书文章都是出自各个作者的专著。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到的那样,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批判性地检视社会及其问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人们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和外在世界,也可以更有效地通过行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由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人的行为和制度化系统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因此,社会问题从本质来说是结构性的,可以说,掌握这一点也是进行社会学认识和分析的一个起点。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结构上的用意非常明显。尽管全书分为13部分,共包括58篇文章,但是全书是围绕以下四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的:第一、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是什么将一个问题变成社会问题?第三、社会问题的成因是什么?第四、针对社会问题人们可以有何作为?编者指出,上述四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书中每篇文章核心问题的理解。同时,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按照这四个问题来展开论述的,读者可以自己去判断和识别作者的观点,也可以结合其他文章和相关读物去扩展对文中观点的解释。全书的编写很有特色,除结构上的整体贯通外,该书所有文章后面都附上了相关讨论问题,供学生去思考并积极回应作者的观点。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有关社会问题的导引,它包括三篇文章,第一篇是编者乔尔. M. 查伦撰写的“ 社会问题研究的导论 ”,他在文中阐发了本书的主旨,即核心的四个问题。查伦引用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1759年出版的经典小说《赣第德 》(Candide )1中主人公对社会所持的‘被动的’乐观主义态度为例,阐述了社会学和社会发展本身对人们在社会问题观念和判断上的影响。查伦认为,从他自身的经验来看,探索和研究社会问题的必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道德的层面,即社会问题对人的伤害,因此应该去认识、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第二是民主的层面,即民主基本的内涵是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状况;第三是社会的层面,即社会问题会威胁到社会的延续,因此必须对它们加以必要的认识、理解和处理。
查伦的文章顺应四个核心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在他看来,一个问题是否成为个体、群体或社会的问题,取决于多重因素,但价值观和目标是其中最重要的。由于受到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和判断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然而,有一点是十分关键的,在界定问题之前,人们务必清楚该问题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一个问题如何成为社会问题,查伦认为判定的标准有三个:首先此问题首先有社会的起源,其次它影响的人数众多,最后此问题对社会有伤害。作者进一步指出,在社会学领域,人们研究社会问题时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其中包括冲突的视角、共识的视角和互动的视角。社会问题的成因是什么?查伦认为尽管人们的看法不相一致,但是基本上看来,有两点认识对社会学家来说是基本的:第一、诸多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模式只适合社会中一些人;第二、诸多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模式本身存在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运行。今天社会学家普遍能就这一点达成共识, 即社会及建立起来的相关模式是社会问题的最终原因,人的社会行为只能满足部分人的利益。
在现代社会变迁迅速的时代里,周遭的社会问题令常人熟视无睹,人们只是习惯了它们,在压抑的沉默抑或是在沉默的冷静中学会了回避和抽离。然而,这却不是社会学和社会学学者的态度。社会学必须触及社会问题诸领域,社会学学者必须对社会问题坚持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行动方式。然而,即使在学科内部,回答什么是“社会问题”,人们并非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答案,原因是不仅是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也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文化及其学科的影响给界定社会问题带来相当的困难。在文章中,查伦指出,社会问题的界定同价值观和社会的目标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人们会对社会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社会问题有时候也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因为它可能危及到既有的价值观。关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查伦无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他看来,因为问题是由人们主观界定的,再加之问题本身十分复杂,因此社会问题永远不会消失,他甚至认为相信社会问题可以被解决这种信念本身都有害。值得欣慰的是,作者指出,解决社会问题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同时在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民主的原则至关重要。查伦认为,本书的主旨并不是提供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努力尽可能减少问题对人的伤害并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查伦的这篇文章提供了阅读和分析本书中其他文献的一个基本思路和宗旨,读者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他对社会问题的界定以及对相关价值观的看法带有其自身文化和制度背景的色彩,但是他强调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和检视社会问题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对此中国读者应该加以留意。
本部分中另两篇讨论如何界定社会问题的文章分别由约瑟夫. R. 古斯菲尔德( Joseph R. Gusfield )和 乔尔. 贝斯特( Joel Best )撰写。在古斯菲尔德看来,社会问题是经过大众论辩的结果,它同社会中各结构之间的权力关系联系在一起。贝斯特的文章则重点讨论了在界定社会问题中的修辞及其意义,他引用美国政府向各种社会问题宣战(如向贫困宣战、向毒品宣战等)为例,阐释了人们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等同于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误导。贝斯特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问题,它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持久性和整体性,解决起来异常困难,决非是用一场战争的策略可以达致的。在作者看来,很多时候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政策也只是政治家的一厢情愿。如果缺乏普遍的大众辩论和共识,将社会问题演变为一种政治修辞而忽视总体的社会情境,问题本身将被错误地简单化、扭曲和夸大,而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风险。
二、社会问题与不平等
本书的第二至第四部分,共包括15篇文章,这些文章所阐述的核心观点是: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阶级关系的结果,即不平等,而对众多的社会学家来说,社会阶级以及由此衍生的经济不平等、种族/民族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对我们理解社会问题至关重要。第二部分中的四篇文章从一般到个别的角度讨论了美国社会中的不平等作为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詹尼芙. L. 霍克斯奇德 ( Jennifer L. Horchschild )讨论了作为一种文化信念的“ 美国之梦 ”,其社会涵义以及它所折射的种种社会问题。作者指出,“美国之梦”本身是对成功文化的肯定,并成为不同种族、背景和信仰的人所认同。然而,作者认为,衡量与判断成功的方式与指标是多元化的,这与美国社会所发展出的宽容与创新文化是一致的,因此,过去所倡导的“美国之梦”在今天这个时代就可能变得不合适宜。同时,在作者看来,“美国之梦”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幻想,因为这一梦想本身存在许多漏洞。作者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个体在实现“美国之梦”时所遇到的制度障碍,她指出一些个体或群体的失败是制度的选择而并非可以由个人能够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之梦”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问题。唐纳德. L. 巴勒特 ( Donald L. Barlett )和 詹姆斯. B. 斯蒂尔 ( James B. Steele )的文章从贫富分化这一问题分析了美国社会中的阶级不平等,他们指出形成两个明显分化阶级的社会这一事实,表明了美国政府政策的失败。两位作者进一步用实例说明基于历史经验的“美国之梦”在今天如何演化为一个令人失望的泡影,他们用数据说明了当今美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惊人事实。凯萨琳. 纽曼 ( Katherine Newman )的文章探讨了美国社会中的贫困的工作一族,这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教授以纽约哈莱姆快餐工人为例,强调指出贫困的工作一族这一困境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不平等机制引发的后果。纽曼进一步指出,美国的这种贫困状况同年龄、性别、种族、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都有密切关系,在所有劳动力人口中,年轻的黑人女性是贫困率最高的群体。纽曼此篇文章的结尾无疑道出了美国社会所具有的“例外主义”(Exceptionalism ) 色彩,她指出,尽管在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下,美国政府的政策改革(如福利紧缩)进一步使穷人的生计恶化,但是他们依然在劳动力市场里保持一贯的工作伦理,而这一点使得“工作着的穷人” (the working poor ) 在社会中悄然隐遁。本部分最后一篇文章以简洁而又犀利的笔调揭示了美国城市中无家可归者的生活境况,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艾略特. 利博 (Elliot Liebow )是一位对社会底层颇具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学者,他指出,今日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进一步在强化“谴责穷人”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道德伦理,而这一点是诸多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
本书的第三部分包括6篇文章,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种族和民族不平等这一社会问题。众所周知,美国被称为不同文化的大熔炉,是一个种族和民族多元化的国家。然而,美国社会却存在明显的高低贵贱、内外有别和种族歧视,不平等这个社会问题与种族/民族多元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劳伦斯. D. 博博 ( Lawrence D. Bobo )与 瑞安. A. 史密斯 ( Ryan A. Smith )以“放任自由的种族主义”为题,以经验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深入讨论了美国社会中民主与种族歧视之间的矛盾困境。两位学者指出,尽管社会在不断变迁和发展,但是今日美国的种族关系依然让人感到悲观和绝望。作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在于,美国民众并未从内心真正改变他们对黑人等有色人种所持的种种偏见。在推进种族平等这一问题上,民众的口是心非的态度常令改善种族不平等的政策与实践步履维艰。安杰洛. 安克塔 ( Angelo Ancheta )和 罗伯托. 苏罗 ( Roberto Suro )的文章分别讨论了亚裔美国人与拉丁裔美国人在种族歧视方面惊人相似的遭遇,安克塔指出美国人对亚裔心存芥蒂,而这一点导致他们仍将移民美国多年的亚裔视为外来者、陌生人或外国人。在安克塔看来,亚裔在美国社会里成为了二等公民。威廉. J. 威尔逊 ( William Julius Wilson )的文章以芝加哥为例,讨论了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贫困与变迁,他指出随着社会的转变,社区内商业、社会安全等一系列重要的制度都在衰退,而失业者人数日益上升,这一切都加剧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不平等。在诸多种族不平等问题当中,非洲裔美国黑人所遭遇的种族隔离、失业、贫困和不平等状况是最严重的,而这也成为诸如酗酒、暴力、犯罪等其他社会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源。内森. 麦考尔 ( Nathan McCall )撰写了题目为 “有关篮球的革命” 的文章,作者通过美国篮球运动这一例子,以生动的笔调阐发了种族主义如何影响黑人个人的期望与成功,同时他也论述了美国白人对由黑人主宰的篮球运动所持的矛盾态度。这部分最后一篇文章由乔. R. 费金 ( Joe R. Feagin ) 与 赫南. 维拉 ( Hernan Vera )撰写,他们揭示出美国白人种族主义态度的深刻根源在于他们含有种族偏见的思维模式。作者认为,只有白人在反种族主义问题上的反思和自觉行动,而且通过必要的政治精英的介入和草根阶层的自发运动,美国社会的反种族主义运动的胜利成果才能加以巩固。
本书的第四部分由5篇文章组成,它们从女性与社会结构和过程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性别不平等这一核心的社会问题。简娜特. S. 查菲兹 ( Janet Saltzman Chafetz )的文章论述了为何当今美国社会中性别分层一直都是一个问题,她指出,问题本质在于以性别为基础的劳动分工机制强化了性别不平等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又是建立在(女性)在家庭和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地位为基础。查菲兹提出,性别位置的处境化决不是有关选择的事情,而是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互动交互作用的结果。克里. 西格雷夫 ( Kerry Segrave )则讨论了女性职业生涯中的性骚扰问题,作者以20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职业女性遭受的性骚扰事件为例,论述了针对女性的性骚扰所隐含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及它本身所反映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复杂性。芭芭拉. 里兹曼 ( Barbara Risman )通过对家庭内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指出性别平等决非是家庭教育与父母影响独立可以实现的,它必须透过相关的社会层面的压力与同辈影响等因素才可能产生更明显的效果。而从根本上来说,只通过家庭内部的社会化过程,是难以实现性别平等这一目标的。莎郎. 海斯 ( Sharon Hays )的文章则以一个个案为例,从女性做母亲(mothering )与职业生涯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入手,讨论了社会中作为女性面临的做母亲与职业女性双重选择的困惑。在作者看来,做母亲这种‘个人的困扰’其实反映了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而且问题本身有着深刻的文化矛盾。作者站在女性自身的角度深刻指出,性别不平等与女性自身的处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作者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对许多职业妇女来说,作为母亲和职业女性面临的双重角色的挣扎,似乎已经演化成为一场有关性别关系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家庭价值与社会规范二者在持续角力,而女性的社会角色却在既有的制度结构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本部分最后一篇文章由苏珊. 法鲁迪 ( Susan Faludi )撰写,讨论了美国社会中男女两性的不平等以及相关的性别角色问题。她指出,男性控制的需要是造成两性关系不平等的根源,而这与男性的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有密切联系。文中作者还以同情的口吻指出,男性同女性一样同样面临社会结构与制度的挤压,二者都不是各自命运的掌控者。但是,就最根本的原因来说,男性比女性更易成为社会问题的来源。
三、与各种社会制度关联的社会问题
从第五部分至十二部分,共包括34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包括与政治、家庭、教育、司法等各种社会制度关联的社会问题,这些文章的核心论点是,政府本身是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而社会中既已确立的权力模式,直接影响到社会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效率。在第五部分,查尔斯. 莱齐 ( Charles Reich )的文章讨论了公司同政府之间的关系,他把公司视为“看不见的政府”,指出其存在的反民主的趋势和逐利的本质。科菲. K. 阿普拉库 ( Kofi K. Apraku )的文章论述了选民政治同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由于传媒在政治制度中能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政府和政客对传媒实施了必要的控制,而这大大影响了选民的判断。基于这一点,在文中作者对美国社会的民主进行了质疑。普瑞莫. 列维 ( Primo Levi )的文章虽然简短,但是却以其个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阐发了他个人对纳粹法西斯主义在二战后的复苏的深切忧虑,他告诫世人,欧洲历史可以成为人们反省、觉醒并从中找到力量的源泉。查尔斯. 德伯 ( Charles Derber )的文章论述了美国社会中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个人主义对市民社会成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建立在志愿主义精神基础之上的民主政府也可能因此受到威胁。本部分最后一篇文章论述了权力精英同民主秩序之间的关系,在两位作者理查德. L. 兹瓦根哈夫特 ( Richard L. Zweigenhaft )和 G. W. 多姆霍夫 ( G. W. Domhoff )看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权力精英的代表性不仅同政府而且也同商业世界联系在一起。第六部分的三篇文章讨论了同家庭(制度)相关的社会问题,它们分别涉及到离婚、青年人的性文化以及虐妻事件的频率与原因。斯蒂芬尼. 孔茨 ( Stephanie Coontz )的文章讨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美国人为何选择离婚以及这一问题对子女的影响,在她看来,婚姻的解组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婚姻关系的结束对子女的影响。作者认为,离婚后家庭关系的变化和生活的重新调适,婚姻的维护要求人们去发展出新的家庭价值观念与支持系统。埃尔贾. 安德森 ( Elijah Anderson )的论文选择城里黑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他们的性关系与未婚怀孕现象。作者认为要理解这一问题要同黑人青年的性观念、心理发育与周围环境等联系在一起,城市经济的衰退和社区持久的贫困加重了黑人少女未婚先孕这一现象。玛克辛. B. 津恩 ( Maxine Baca Zinn )和 D.S. 斯坦利 ( D.S.
本书第八部分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同医疗照顾相关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变迁的发展,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医疗照顾与护理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突显的问题,老人护理院成为很多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选择。但是,同传统的家庭照顾而言,老人护理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贝蒂. 弗里丹 ( Betty Friedan ) 的文章指出,对老年人来说,在高龄阶段进入护理院很多时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的健康和自理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加都在退化。作者认为,除非个人在此之前对晚年生活的轨迹和死亡本身有充分的意识与准备,��则人们必须承受护理院照顾的种种负面后果。罗纳德. 德沃金 ( Ronald Dworkin )的文章以“医疗照顾中的文化变革”为标题,讨论了美国医疗照顾系统变迁导致的种种问题,而这些变迁又深刻影响了该系统中的各种专业人员和机构,其主要问题传统的医疗照顾系统中的疆域被打破,而资源配置的格局也开始改变,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和外部组织都感到变迁带来的压力。德沃金的文章触及的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模式下医疗照顾体系面临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所隐含的深刻的文化和道德意义。查尔斯. 多尔蒂 ( Charles Dougherty )的文章则讨论了美国医疗照顾系统中存在的严重的不平等问题,作者指出,许多贫困和低下阶层并未得到充分的医疗服务,而他们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这是一个须要正视的社会公正议题。然而,就目前而言,美国既发展不出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医疗照顾系统,也难以维持目前系统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形下,穷人的医疗照顾将很显然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政治和道德问题。本书的第九部分讨论了同工作相关的社会问题,共有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相近的主题。巴里. 施瓦茨的文章讨论了工作的意义这一问题,对不同的人来说,工作本身有不同的含义。但是,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渗透与影响,使得人们改变了对工作本身的看法、态度与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的工作索然寡味的主要原因。如果工作不能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果工作仅仅成为谋生方式的手段,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也就变化了。作者指出,人们应在学校而非工作场所了解工作的本质与意义。斯坦利. 阿罗诺维茨 ( Stanley Aronowitz )的文章帮助我们去理解劳工运动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作者指出,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和美国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内的最小干预主义思潮的盛行,作为传统上保护就业者利益的一个重要机制的工会,其影响和作用正在衰退。作者认为如果工会要继续生存并发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它必须重新认识它与主导政治以及公司权力结构的关系,并且在调整其行动策略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艾里克. 施洛瑟 ( Eric Schlosser )的文章以加利福尼亚草莓种植业中存在的非法移民劳工为例,解释了为何在美国长期存在租佃种植(Sharecropping )现象以及这种以剥削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的原因。作者深刻指出,美国人的生活内容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机制,而对一个民主社会来说,工作或劳动的真正意义是值得质疑的。
对很多社会学家和常人来说,犯罪和司法矫正体系本身是当今社会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所在,本书的第十部分的7篇文章正好讨论了这一主题。霍华德. 贝克尔 ( Howard Becker )的文章选自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典著作《外人:越轨社会学研究》一书,贝克尔在文中主要讨论了越轨行为与社会认同的关系问题。他指出,越轨本身是一种标签化行为。由于人们之间的差异以及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人们会对与所认同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相左的人贴上标签,并可能进一步认定为越轨。而实际上,社会中被接纳或认可的规则或行为方式本身可能是一种强加,因此,越轨行为是一种权力分化和规则结构化作用的结果。埃利奥特. 柯里 ( Elliot Currie )的两篇文章出自他写的同一本书,分别讨论了美国社会中犯罪预防问题以及这个国家中的犯罪和惩罚的关系问题。作者批评了用惩罚而非预防的方式来解决犯罪问题是不明智的,在文中他讨论了如何用成功的方法来针对性地预防那些处于高风险阶段的暴力犯罪对象。在第二篇文章里,柯里讨论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暴力发生率下降原因以及所采取的正确措施。他认为,对一个文明社会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遏制暴力,同时我们更应注重罪犯的康复而非仅仅去制裁他们。埃尔贾. 安德森的文章从文化和地缘环境的角度,对城市黑人街区的暴力问题进行了诠释,他认为由于贫困、绝望、愤怒等原因,致使越来越多的黑人青年铤而走险,成为暴力的源头和受害者。作者的结论部分意味深长,他认为黑人暴力问题是一个制度循环的问题,而不平等和种族主义是主要的根源。斯蒂芬. 罗索夫 ( Stephan Rosoff )等的文章分析了白领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并从个人和制度层面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了这一问题的社会后果和解决方式,作者的文章提醒世人重新反思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约瑟夫. 戴维 ( Joseph Davey )以迅速增加的监狱为例,讨论了美国司法矫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批评。在作者眼里,美国已从一个福利国家演变成为一个警察国家,他认为人们应该去思考犯罪矫正背后的深层问题而不仅仅是从惩罚的角度去遏制犯罪率的上升。本部分最后一篇文章由艾娃. 伯特伦等撰写,主要讨论了美国社会反毒品战中存在的致命错误,他们认为问题的原因并非是资金或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而是反毒品战本身的逻辑和策略出了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政治制度和科层治理中去寻求答案。
社会本书的第十一部分的5篇文章则论述了同仇恨、暴力和大屠杀相关的社会问题,尼古洛斯. 米尔斯 ( Nicolaus Mills ) 探讨了美国文化中的一个主导问题,即国民相互仇视的‘卑劣’(meanness)特质,分析了主流社会为何对脆弱人群缺乏宽容甚至仇视,而这一问题发展趋势的结果不仅会导致政策本身的失效,也会进一步摧毁社会正义的基础。乔尔. 戴尔 ( Joel Dyer ) 的文章讨论了美国乡村日益上升的暴力,作者以俄克拉荷马市大爆炸和基督教认同运动为例子,分析了反政府和种族主义因素对上述暴力问题的影响。作者认为,在针对经济问题原因上的判断上,人们的错误意见不仅误导而且也左右了政府的政策,而这可能成为暴力的根源。迈克尔. 布龙斯基 ( Michael Bronski )的文章则带领读者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美国人谴责同性恋者并视同性恋为洪水猛兽,作者从美国文化中对性的界定出发,分析了民众产生这种‘理性的恐惧’的原因,他认为美国社会中对同性恋者的攻击已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也让人们去深入反思民主社会中的公民权问题。本部分最后两篇文章探讨了相同的主题,即人类社会中的大屠杀问题,欧文. 斯托布 ( Ervin Staub )以“集团暴力的根源”为题,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20世纪的大屠杀问题。作者指出,解释此类灭绝人性的暴力行为,很难从人类所谓的以自我利益为主的理性动机出发,他认为只要问题的根源还存在,大屠杀不会在本世纪消失。艾丽斯. 张 ( Iris Chang )从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惨烈的历史,探讨了大屠杀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作者的文字背后仿佛清晰地道出,日本侵华的历史应成为世人的明鉴,而重蹈覆辙者则注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本书的第十二部分包括5篇文章,分别讨论了与异化、非道德性与除魔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些文章分别涉及校园枪杀的暴力事件、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问题与野蛮(wilding)文化中的主要类型、电脑化时代中个人资料的隐私安全、集体自杀等问题,作者们从这些议题出发深入分析了社会问题的道德、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
四、全球范围的社会问题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问题不再仅仅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影响,其影响和意义已超出国家的疆界。本书最后一部分则讨论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包括人口、艾滋病、环境、全球化和人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不同的国家去正视并解决各自的社会问题。唐纳. 梅多斯 ( Donella Meadows )的文章从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出发,讨论了人口过度增长的问题以及不同派别针对此问题的争论。作者指出,人们应该从地球生态和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出发,综合政治经济和环保的政策,人口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实现。杰弗里. 巴托勒特 ( Jeffrey Bartholet )的文章讨论了影响全球的非洲艾滋病问题,作者指出,非洲的艾滋病问题十分严峻。作者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全球社会问题的意义。杰瑞米. 布雷切 ( Jeremy Brecher )和蒂姆. 科斯特洛 ( Tim Costello)的文章以谨慎和略带悲观的笔调,探讨了全球化中世界经济新体系形成的不平等机制以及贫富分化的诸多负面后果,作者的论文对那些对全球化持盲目乐观态度的观点是一种有意的提醒。特德. 卢埃林 ( Ted Lewellen )的文章讨论了人权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联,作者分析了国家在践踏人权问题上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人权问题的国际干预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最后一篇文章由艾伦. 哈蒙德 ( Allen Hammond )撰写,他指出,世界的未来将向三个方向发展:即变成一个市场世界,或发展成一个堡垒世界,或者建构成彻底转型的世界。针对当前全球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作者提出,人们不应该仅仅是接受问题本身,也不应抽身躲进自身建构的堡垒并向那些被问题困扰的人宣战,正确的途径应该是制订理性和关爱的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而要建立一个彻底转型的世界,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是必须的。
本书是一本以美国社会为蓝本的社会学读物,这些论文都集中阐述了各种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它们对我们去理解中国社会的社会问题,认识全球化过程中的新趋势,是十分有帮助的。作为中国读者,我们可以认真吸收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概念工具,但要注意文中观点的不足之处。在读完本书之后,无论你是否喜欢社会学这门科学,也无论你将来是否有意选择以社会学为业,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即充分理解并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方式,不仅是公民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