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教育社会学

目标导向与教育获得——以青年群体留学选择为例

2020-02-17 作者: 王樱洁

目标导向与教育获得——以青年群体留学选择为例

王樱洁  

《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 

摘要:教育在青年人的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今出国或者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也成为青年人的热门选择之一。本文以留学选择为例,主要研究目标导向和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人生目标的基础、制定人生计划的能力、人生目标的高度、人生计划链条的长度以及人生计划的执行力来探究造成目标导向性(人生目标和计划)形成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目标导向性通过家庭和子女共同制定的人生目标及计划影响着青年人的教育获得,目标导向性的高低体现在人生计划的短期性和长远性之上,目标导向性能够激发家庭发挥能动性,充分利用可得资源保证青年人获得更好的教育结果,而青年人自身能够发挥能动性保证人生计划的持续执行,在面对困难和变动的时候积极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计划。

关键词:目标导向;人生计划;留学;能动性

一、研究源起及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国大学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热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位置[1]。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与2017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留学回国人数增加3.85万人,增长了8.00%。在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青年人选择出国接受研究生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同时,出国留学也是精英阶层实现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渠道[3]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教育在青年人实现社会流动(特别是垂直流动)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逐步加强[4][5]。对于社会流动和分层的研究表明,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对于出身于低阶层的孩子来说,教育的获得能够让他们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改变人生历程;而对于出身在精英阶层的家庭来说,他们会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进而维持家庭本身的阶层地位,教育就成为阶层再生产的主要方式[6]。在有关社会流动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在家庭背景影响阶层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制度因素和家庭阶层背景对于孩子教育获得的影响,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招生政策、户籍制度等,阶层背景主要指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7][8]。但是代际社会流动既受结构性条件,如家庭阶层地位与资源、宏观制度与政策安排的约束,也受阶层能动性的影响。阶层能动性主要在教育的领域发挥作用,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精英阶层的优势资源条件在缺乏能动性的前提下并不能确保孩子教育的成功,低阶层家庭虽然缺少优势的阶层资源,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外生资源,同时发挥能动性,也能够实现教育上的成功,实现社会流动[9]

在面临留学选择时,虽然阶层背景和物质资源很重要,但是家庭的能动性同样不可忽视。家庭的能动性在教育获得上体现在家庭成员拥有怎样的目标导向,以目标导向为指导的行为就是家庭成员共同对于孩子人生目标的规划和设计,这种导向性激发了家庭的能动性,能够让家庭成员充分利用可得的资源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精英阶层的子女更有可能实现阶层再生产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能动性让家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能动性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在低阶层子女那里同样适用,低阶层子女拥有较少的家庭优势资源,但是如果能够凭借能动性借助公共资源和外部资源,也能够实现社会流动。本研究关注的是选择出境或者出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青年群体,他们的目标导向行为是如何在留学选择中实践的,即通过留学实践能够体现出家庭和子女拥有怎样的人生目标,并且为此制定了怎样的人生计划,以及家庭行动者在教育获得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阶层能动性的。

二、文献综述

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关教育获得与目标导向的研究比较系统,学界称之为成就目标导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研究者发现在成就领域中存在两种目标导向[10],一种是掌握目标导向或者是学习目标导向,拥有这种目标导向的行动者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关心的是在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希望在成就过程中能够掌握新知识和新能力,进而提升自己;另一种是绩效目标导向,行动者认为能力是定量的,并不会因为努力而改变,他们关心的是在成就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评价。研究者认为二分法不能完全解释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间的关系,又引入了进取和回避两个维度来细分绩效目标导向和掌握目标导向[11][12],最终形成了成就目标导向的四分法,也有很多实证研究为该分类模式提供了经验证据。这四种模式是掌握-进取目标、掌握-回避目标、绩效-进取目标和绩效-回避目标。掌握-进取目标关注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掌握新的知识;掌握-回避目标关注能否在完成任务期间不出错;绩效-进取目标导向的人试图积极超越他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有利评价;绩效-回避目标导向的人则消极应对,害怕失败,以防自己显得很愚蠢或者比别人表现得差。教育学的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导向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掌握-进取目标导向的学生更有可能拥有较好的学业成绩,而绩效-回避导向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最差[13][14],但是这种成就目标可能通过内在的调节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15]

社会学有关目标导向和教育获得的研究较少,但是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成就目标并不能够完全具有社会流动或者分层的导向程度。研究者指出,掌握目标倾向于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比如获得满足感、得到智力的提升;绩效目标则对完成学习任务的结果抱有期待。这种成就目标和目标导向更加具体地指向一种成就任务,比如学生在某一门课的成绩,或者完成一个集体任务,这些目标任务往往来自具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16]。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种目标的高度往往停留在完成具体任务目标的阶段,而社会学所关注的则是贯穿整个人生历程的人生目标,作为目标导向的人生目标导致的结果就是研究者关注的社会流动或者阶层再生产,在这方面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教育获得。孩子和其家长是否拥有完整的人生计划以及执行的能力,体现在家庭所具有的能动性上,能动性的高低造成了不同家庭目标导向的差异,也就能看出孩子教育获得的差异。在这方面,早有研究者关注到教育期望对于孩子教育获得的重要影响[17],通常来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越高,对于孩子的教育期望也就越高,从而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获得和学业成就[18][19][20][21]。综上所述,虽然已有研究提及家庭能动性中教育期望和家庭背景对于教育获得的中介作用,但是作为目标导向的人生目标及规划和教育获得(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还是研究中较少被提及的部分,由此,本文打算以出国留学为例,探究造成目标导向性(人生目标)具有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差异是如何在教育获得(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深度访谈法,分析资料的方法是案例对比法,选取在国内接受了本科教育之后选择去国外或者境外接受研究生教育(下文统称留学”)的青年人为访谈对象,对于受访者的资料已经进行了匿名化处理。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他们留学的动机和选择的过程。这些访谈对象的出国时间是从2006年到2019年,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06年左右基本是留学人数开始井喷式上升的时候[22]。访谈对象共有6人,他们的基本信息如下:

四、研究分析

如前文所述,青年人群体实现社会流动或者阶层再生产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教育,因此家庭成员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发挥能动性制定子女人生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子女获得最好的教育结果。教育获得(留学实践)的差异能够反映出人生目标及规划的不同,而影响人生目标和计划的因素有很多。

1.人生计划的基础

资源的投入是人生计划的基础,物质资源的投入在人生计划中尤其重要,父母对于子女在资源上的投入意愿影响着子女未来的发展和计划。小彬是我的访谈对象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刚刚开始自己的异国求学之路。父母为小彬做出的经济预留能够让小彬自由选择留学地点,进行人生规划,正是因为这样,小彬递交了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多份留学申请,最后也在世界各地的录取通知书中选择了最心仪的一份。

关于资金这方面我父母会比较早就开始预留,然后也会跟我商量,(他们觉得)家庭预算跟我未来的发展要结合起来,然后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爸妈会说,这一笔钱最近几年投资在哪里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投资在你身上(所谓的人力资本)是比较好。(小彬-1)

在留学选择中,首要影响因素就是家庭阶层背景。留学地点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家庭需要负担的经济成本的差异,从留学费用来看,英国、美国相对于澳大利亚和东亚地区较贵。在进行留学地点的选择中,学费负担能力往往是家庭成员首先考虑的因素。小晴曾经和笔者表示因为考虑到美国的学费太贵了,读下来可能要花家里100万,就直接不考虑申请美国的学校。

家里面经济上其实也不是说可以无限制地支持我。我觉得(家里)还是表示也有一定的压力,所以让我自己再挑选。我自己考虑各方面的时候呢,还是要把这个东西(经济因素)考虑进去。(小馨-6)

2.制定人生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阶层能动性作为阶层文化的体现,在社会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为子女树立较为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且制定人生计划,并使其内化到子女内心就是体现之一。不仅仅是制定人生计划的能力,还有保证执行的能力也属于阶层能动性的体现,但是在留学这件事情上,子女自身才是执行力的保证。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表述的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的家长教养方式的差异就是阶层能动性差异的体现,最终影响了子女的教育和地位获得[23]

子女的教育获得受到阶层能动性的影响,在留学上体现在家庭将人生目标潜移默化内化到子女内心的过程,即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当家长尊重子女意愿,并且给予子女选择的自由,子女才更容易内化家长的价值取向[24]。小文从小就被灌输了出国的梦想,她一直成绩优异,放弃了国内保送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她虽然短期目标一直在变化,但是一直坚定地尝试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现在的她有着去世界名校读博士的目标。小文的成长过程中,她认为一直是被宽松管理的,与其他被访谈对象不同,只有小文的母亲明确给她树立了要出国留学的目标。

因为我妈妈有一个美国梦,她80年代的时候也是想要去美国的。但是我妈去读大学的时候已经跟我爸结婚了。反正因为种种原因她就是回归家庭了,但是她还是不甘心,一心想出国,所以她就特别想让我出去。几乎在我不知道美国是什么的时候,她就会告诉我你是要去美国的。然后我是从大一大二开始,我妈继续给我灌输你是要去美国的这种想法,于是我也就想出去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小文-5)

家庭能动性的发挥不仅仅在于制定人生目标和计划,还有监控计划实施的过程,剔除风险性,保证计划按照原定设想执行。在申请的过程中,小文也给自己树立了留学目标,但是因为签证的原因她不得不放弃第一选择,小文的父母在她抉择的过程中一直在跟进,就算是发生争吵,最终也是劝说小文坚持第二选择。

其实我最后去到的这个学校不是我的第一选择,第一选择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我的签证迟迟办不下来,不过还好伦敦政经愿意给我保留入学资格一年,我就打算推迟一年再去读书。但是我妈妈就觉得时间太久了,如果再读个硕士年纪就大了,而且第二年也不能保证签证一定能办成功。我妈就觉得出国是我的目标,反正这个学校又不差,我就不要再去冒险了。(小文-5)

小馨的留学之路对比起来就相对更波折,在申请到出国留学之后,因为签证问题不得不放弃,最后又辗转在工作的机缘巧合中申请赴港留学。和小文的父母不同,小馨的父母在对于她的人生目标和规划上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指导,甚至一开始也不是很支持她做出留学的决定,当然也就没有帮助她做出更多规划,和小文不同,她是在自我发挥能动性的过程中逐步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的,她自己也能意识到这种家庭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孩子在人生计划上的执行有多么重要。

我们家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我爸比我妈大11岁,所以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爸爸已经退休了。我觉得我小的时候父母对我的规划就比较强一点,上大学以后,相对来说,他们就会把这个主动权更多地交到我的手上。我觉得,我父母(在帮孩子规划这方面)不算做得特别好,就是因为我们家小时候我父亲反而对我规划特别多,但是后来就是可能随着他年龄大了呢,就不太去做很多规划,我妈妈的学历和她的认识,这些方面也限制她不太能给我特别多的指导性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我身边我的好朋友,因为大家的家庭环境差不多,他们都有一些父母,就是给了他们非常强的规划,包括他们后来读什么专业,然后走哪一条路,我就会觉得父母能给一个这样具体的规划,并且也会去估计自己能帮孩子到什么程度,我就会觉得在短期内,其实感觉他们(的人生进程)会走得更快一点。(小馨-6)

3.人生目标的高度和人生计划的时间长度

人生目标与计划相辅相成,只有具有了适当高度的人生目标,并且制定了足够时间跨度的人生计划,才能够保证其可行性。教育期望的高度直接影响孩子最终教育获得的结果,教育期望是指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其更重视教育,对子女有较高的教育期望,也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而子女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观念,自我的教育期望和学习热情也较高[25]。《学做工》中工人阶级子弟的人生目标就是依旧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最终也确实再生产了父亲们的社会底层地位[26]

虽然个人人生计划是青年自我选择的结果,但是其制定过程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会逐渐减少。在选择研究生教育的阶段,父母的影响往往较小,此时的留学选择更多地体现了青年人自己的选择。在研究中发现,家长的教育期望较多的是对于学历高低的要求,并没有表示出对于专业和留学地的偏好。小枫的留学实践是在完成父母要求和实现个人就业目标之中追求了一个平衡,为了让留学这件事情的效益最大化,他选择了香港授课型的硕士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只需要一年时间同时不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就能获得文凭。

我爸爸就对于我这个学历有要求,我可以算是出身书香世家,所以()就对学历的要求就是最差最差必须得是一个硕士。(小枫-4)

对于学历高低的要求,家长也多是出自对于竞争力的考虑,比如小彬的父亲就会觉得在未来如果想在全国人才素质比较高的地方工作,那还是读个博士会比较有竞争力。人生目标的高度不仅受到父母教育期望的影响,还受到子女自身期望的影响,即父母没有表示出明显的教育期望,子女自己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期望并为之努��。

我大概在35岁到40岁的时候还是会去读博士。这是我在美国的时候的想法,那个时候我也跟我当时的导师谈过,但是我的导师就劝我说让我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去考虑是否读书,因为首先要对这个社会有所认识,你才能做出好的研究设计。(小文-5)

影响教育获得的因素不仅包括目标高度,还包括人生计划的时间跨度。人生计划具有短期性和长远性之分,能够从留学动机中体现出来。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两种留学动机,一种是就业导向,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文凭的含金量,从而能更好地找到工作。小枫就是抱着能够就业的目的才会选择留学香港。

只有读了硕士才能凸显你工作的竞争力,不然都是本科生,根本就无法找到好工作,我也不会去大学或者是行政单位,肯定是走企业这条路了,所以也不想要在留学上浪费太多时间,香港的这种硕士一年刚刚好。(小枫-4)

还有一种留学动机是为了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具有这种留学动机的小文一开始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在留学结束后立刻工作,她认为就是要不断积攒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去美国留学就是为了看看更大的世界,探求更多的可能性。而个人的教育获得是一个按顺序递进的过程[27]。远大的人生目标往往需要长期性的教育积累才能实现。

从小我妈就给我灌输我要去美国的这种想法,我大三的时候就有计划出国了,那时候我就是想看一下更广阔的世界,因为你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时我又对异文化有本能的好奇心,就很想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虽然现在我工作了,但是我完全把这份工作当成田野来做,总有一天我还是要回到世界名校去读书的。(小文-5)

教育期望的差异影响着目标高度的差异,而人生计划的短期性和长远性能够反映在留学动机之上,教育期望较高同时对于未来计划抱有探索性的小文在美国留学之后现在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不断接触到新技术和知识能够让她感到自己不断在进步和成长,同时她也坚持不懈地记录田野笔记,在为日后的博士梦想而努力着。

4.人生计划的执行力

在人生目标和计划已经被确立之后,能否实现教育获得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证目标和计划被持续性地执行下去,正如前文所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子女的能动性才是执行计划的关键因素。个体能动性是指个体具备的贯穿其成长历程的品质,是个体识别机遇、面对挫折、迎接挑战的能力[28]。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个人能动性高,对于计划的执行力就强,就能越早开始准备,在遇见客观情况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应对,在遇见困难的挫折的时候坚持不懈,保证目标不落空。

我是比较喜欢或者会愿意去主动问一些事情的一个人,有关教育资源我向我已经移民的高中同学了解过,也请教了他们如何能拿到名校的offer(录取通知书),还有线上的一个留学经历分享平台,我会去看里面的故事,这个对我蛮有启发。其实申请来说,主要就是丰富你的语言成绩、课业成绩和课外实践活动,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好,录取结果也会好。我从去伯克利交换开始,包括到大三、大四的所有课程,我感觉自己都会比之前更加认真地去准备。另一方面就是课外活动,我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寻找一些实践的机会,包括研究课题和课外的实习等等,我觉得这个是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大的推动的作用。(小彬-1)

小彬的出国留学目标非常明确,所以就能够尽早进行准备,同时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规划的。从寻找专业机构分担文书压力,到自己寻求校友帮助,都体现了他个人为了留学做出的努力,正是因为申请准备及时,所以他也能够有多次准备语言考试的机会,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能够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较低的个人能动性往往会更加依赖他人的帮助,这样除了会导致原本的目标计划无法得到尽早充分的执行,也会让行动者在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失去做决定的能力,这样会使得原本计划好的人生道路偏离轨道,小希的申请留学经历就包含这样一次反复的阶段。小希曾经在大学阶段就经历了申请留学的全过程并且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因为家里人帮她找到了工作,她就放弃了留学机会,然而在工作一年之后,发现理想和现实落差太大,又重启了留学计划,申请出国了之后又因为兴趣原因更改了专业,现在的工作又是被她曾经抛弃的专业。

我本来大三就是要出国的,我想去英国,但是读什么专业完全不知道,就是瞎申请的。那个中介也不是很靠谱,所以最后也没有什么非常满意的学校。其实不管是选学校还是准备资料,都是要自己去做的,他们(中介)只是做一些整理。我觉得他们没有给我做任何的帮助,而且拖延了我的时间,还增加了我的惰性,首先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规划,其次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所以就有惰性。(小希-3)

在申请过程中,因为小希没有全方面地去了解国外的专业和学校,所以就依赖留学中介帮忙申请,最后虽然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也并没有很吸引她。而家里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之后她就会立刻放弃原有的计划,但是又没有主动去了解这份工作究竟是否适合自己,和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契合,只是想着能够尽快就业就勉强接受。

只是当时有这么一个工作机会,家人非要让我回去工作喽。我就回去工作了,但是这是在一个我并不擅长的领域内,又没有事业编制的保障,如果我被淘汰了,我的技能也没有发展起来,我可能就一无是处了,所以当时那段时间就是比较讨厌我当时回去工作的那个决定的,也有一点点埋怨我爸妈。当时也是被迫吧,就觉得还是出国读书,赶快出国读书。(小希-3)

5.人生计划的动态管理

行动者能动性的高低还体现在是否能够根据人生进程的发展及时调整计划。人生目标和计划并非一���不变,随着对人生的探索,青年人应该具有对目标做出动态调整的能力,同时根据修正的目标对人生计划进行动态管理。能动性较高的小晴一开始是持有回国就业导向的动机出国留学,但是在国外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萌生了移民的想法,但是遭遇了家人的反对,她还是能够坚定自己的目标,在等待移民申请通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全新的人生目标做准备。

我一开始选的专业也不是移民专业。然后我对移民根本没有任何的兴趣,但是身边很多朋友是以移民为目的来打算过来的,他们就对我进行了洗脑,强烈推荐我留下来,我去了解了一下,同时我的第一年研究生结束了,我刚好转成了移民专业会计学,那我决定留下来,当然毕业之后基本上都在打零工,比如说做服务员、前台和文职这种工作,从而满足州政府和移民相关的居住,上学呀,还有工作这些要求。(小晴-4)

面临未知的结果,作为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小晴能够为了实现自己全新的人生目标而去选择和自己知识技能不匹配的工作,这种迎接挑战的能力是青年人实现人生目标的必备能力。

五、结论

青年人的发展离不开目标导向和人生计划的指导,父母和青年人在互动过程中设定的人生目标和计划是目标导向性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行为,人生计划的短期性和长远性能够体现出目标导向性的高低,它直接影响青年人的教育获得和青年人的社会流动或者阶层再生产。通过对青年人的留学历程进行研究,本文认为人生目标具有差异性,而导致人生目标和计划形成因素有很多,首要因素就是阶层背景和物质资源,不同的资源投入必然能够带来不同的教育获得。虽然阶层地位很重要,但是家庭的阶层能动性同样不可忽视,家庭的能动性影响着其指定人生目标和规划的能力,养育文化的差异能够导致阶层能动性得到差异性发挥,充分发挥阶层能动性有助于为青年人设置较高的人生目标和时间跨度较长的人生计划,家庭的教育期望能够反映青年人人生目标的高度,而出国留学的动机决定了人生计划的长度。青年人能动性的高低决定了对于人生计划的执行能力,我们所关注的贯穿人生历程的人生目标和计划往往是体现了一种青年人对自己人生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目标是可以随时变更和动态修正的,青年人的能动性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责任编辑:cyj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