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的职业空间与素养培育——基于在线招聘数据的分析

2022-08-17 作者: 陈福平


内容提要:本研究从需求视角出发,利用社会学职位的在线招聘数据,探讨了社会学的职业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社会学职业类型主要包括研究规划、关系建设、内容运营、社会服务和其他五类;多数社会学专业职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且不同职业类型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社会学专业的职业薪酬并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受到职业类型、学历层次、工作经验、院校特征以及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影响。社会学职业进入是包括就业取向、区域环境、专业能力乃至个性特质在内的综合过程。基于上述发现,研究从学生学习、课程建设等角度,提出社会学专业素养培育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学专业;职业空间;素养培育

作者简介:陈福平,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一、问题缘起

“读社会学能做什么”,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而社会学教师的回答却可能千人千面。根据《社会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社会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闻传播等领域,以及社会团体、福利机构、企业等组织从事专业性工作,或者运用社会学类专业知识独立创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45)。但这个较为笼统的标准答案未必符合期待,专业教师也无法从中了解如何在培养中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就业支持。

这可能是基础学科的共性问题。在东西方文科专业中,社会学都被视为一门基础学科(钱颖一,2003;沈健、胡娟,2013)。因此,社会学更多践行博雅(通识)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式(Lutz,1979)。但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不断变 革让这种实践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无论是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还是2020年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又称“强基计划”),都没有将社会学纳入基础学科。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也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提出了更多符合时代特色的应用性要求。例如,2018年《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强调重视人工智能与社会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新文科”,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高等教育中站稳脚跟。 因此,在当前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趋势下,社会学专业建设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博雅、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内在平衡。

与此同时,时代变迁也要求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进行回应。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前社会发展不仅仅关注社会利益增长,而是转向了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兼顾的新格局。而社会学界早已呼吁对社会利益格局问题进行关注(陈光金,2007)。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40余年间,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社会治理等涉及利益分配格局的关键领域都有社会学研究的身影(李强,2019b)。当前中国社会面对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三化叠加”,而诞生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学,也应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信息时代的商业逻辑从快速盈利主导转向了获取用户(“流量”)主导,这需要更多社会学的启发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因此,以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行为规律和结构性机制为研究己任的社会学发展,有助于回答市场和社会提出的新问题。事实上,社会学学科在应用研究方面进步显著。以2008—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项目为例,社会学学科立项项目占总立项数的5.91%,在23 个学科中位居第六(温美荣、吴金鹏,2019)。但困境在于,社会发展对社会学人才的内在需求与实际吸纳社会学人才之间却存在矛盾(雷洪,2009)。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就业领域不理想,迄今为止, 我国大多数用人单位、就业市场对于社会学学科还是不甚了解,所以社会学毕业生常常感到没有出路(李强,2019a)。因此,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繁荣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当前社会学界对学科建设有诸多争鸣,例如学科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方法的定性和定量等,但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讨论则较为鲜见。然而,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最重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点恰恰是以往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弱项(李强,2019a)。此外,针对社会学的职业和专业培养的相关问题,少量研究主要通过对专业在学或毕业生所在院校调查和反馈开展(董金秋、王平,2003;姚兆余、刘红生,2007;方建中等,2009;周娟 ,2014;肖云忠,2011,2017)。这更多反映了人才供给能力的问题,而非专业需求问题。例如,某校社会学学生的就业情况可能反映了学校实力或学生综合能力,未必全是专业之功。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层次,探讨社会学专业的职业空间及其与专业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专业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研究综述

自社会学专业恢复重建以来,学界就十分重视学科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并强调学科建设应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袁方,1994;雷洁琼,1994;何肇发,1994)。这一培养目标也引导着学科教学和研究。“培养人才是学科重建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从事中国社会学工作的新一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科研的原则。”(费孝通,2000:4 2)因此,社会学人也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和培养情况,希冀能够启发中国社会学的专业建设。例如,郑杭生、李强对英国及周长城、汪天德对美国情况的介绍(郑杭生、李强,1993;周长城,1995;汪天德,2010)。但近年来这类讨论已较少出现,而且职业空间也因时代发展和国情差异而可能有显著的变化。虽然我们有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共识,但实际上社会学专业的职业空间仍然比较模糊。然而,职业和就业是影响专业认同最重要的变量(肖云忠,2011)。因此,如何让专业修习者了解相对清晰的职业路径,潜在成为专业乃至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社会学职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职业空间以及与之关联的专业培养问题。关于职业空间,有三种分析取向。第一,通过介绍欧美国家社会学职业情况以提供启发。例如英国的相关职业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与服务、经营与管理、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郑杭生、李强,1993)。美国的相关职业领域主要有社会工作、咨询、教育(中学)、研究工作、法务、写作、护理、程序开发及其他(周长城,1995)。第二,通过分析研究者所在学校社会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提供职业信息。方建中等人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两届毕业生情况,其中除考取研究生(16.4%)外,主要职业分布在企业(42.6%)、机关(9.8%)、事业单位(6.6%)和新闻传播部门(1.6%)(方建中等,2009)。肖云忠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80名毕业生的职业领域,主要为公司、党政部门的行政管理类、销售类、教育机构、广告传媒类和其他(肖云忠,2011)。第三,通过就业市场的需求估计职业领域。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组曾前往各类单位走访,调查“七五”期间机构对社会学人才需求情况,具体机构包括社科院、党校、新闻出版单位、行政系统、大型企业以及教育系统(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组,1987)。此外,也有研究者从人才缺口估计社会学专业学生可工作领域,包括高级决策和咨询人才、企业决策和管理人才、社区发展规划设计和社区管理高级人才、信息调查研究人才、社区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及其他职业(鹿鸣,1997)。

另一方面的研究则围绕课程和专业培养对职业空间问题的影响展开。针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对工作起到最重要帮助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董金秋、王平,2003;方建中等,2009),而重要的跨学科课程主要为英语和计算机。总体而言,毕业生通常认为研究方法类和培养“硬技术”的课程对工作帮助较大(肖云忠,2011)。此外,与实践越相关的课程,对能力培养也越有帮助(董金秋、王平,2003;方建中等,2009)。但是社会学专业教学也包含大量理论性和方向性课程。在上述调查中,毕业生普遍反映这类课程与工作的联系不紧密。专业培养存在着诸如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专业特色没有充分体现、方法方面训练不足、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姚余生、刘红生,2007;周娟 ,2014;肖云忠,2017)。

海外相关研究中,美国社会学界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些借鉴。美国社会学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了“社会学职业”专栏,向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和教师推送就业资讯、职业信息、调查研究报告以及课程改革建议。其早期的社会学职业分析也主要依赖个别院校的毕业生调查(Schultz, 1974; Hedley & Adams,1982; Watts & Ellis, 1989)。后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社会学会分别于 2005 年和 2012 年对全国社会学本科专业开展了两次毕业生追踪调查(Senter et al., 2013)。相关报告和研究论文对专业就业方向、工作满意度、酬薪和职业流动,以及结合职业发展改进课程和专业培养等问题开展了系列分析。

根据两次调查结果,美国社会学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领域包括以下几类(Senter et al., 2015):在非营利组织从事社会服务以及咨询工作所占比例最大(超过20%),其他依次是各类组织的行政支持(约15%),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约13%),受雇于地方政府,担任教师、图书管理员、警察、犯罪现场调查员等(约11%),一般性服务人员(约10%),以及其他专业人员(项目助理、技术工程师等,约9%),占比最小的职业类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约5%)。对比两次调查可见,管理性职位在减少,职业的多样性在增加。总体而言,约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职业与社会学有关。那些强烈认为工作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受访者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社会学概念、技能和经验的毕业生还有更高的生活幸福感(Senter & Spalter-Roth, 2016)。

但是,美国的专业培养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超过80%的受访者指出,他 们没有得到教师或职业顾问的帮助来了解什么是适合社会学专业的工作以及如何在求职中强调专业技能。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利用社会学的技能和概念来提高找工作的能力,因此没有在简历上列出或在面试中讨论这些技能。但那些与潜在雇主交流过专业技能的学生更可能在未来使用这些技能。有实践和实习经历的学生更容易找到与社会学专业相近的工作(Spalter-Roth et al., 2010)。虽然许多社会学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学对各种职业领域的适用性,但师生都缺乏将课程和职业关联的意识(Finkelstein, 2009)。因此,社会学系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强调社会学知识、专业技能和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Senter, 2020)。

综合国内外社会学职业空间和专业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需要厘清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第一,当前对适合社会学专业的职业类型多以机构性质和行业类属划分,然而无论是机构还是行业内部的工作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同为企业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内容就非常不同。社会学知识和技能还是很难和模糊的类别建立联系。第二,职业空间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地区背景等紧密相关。无论是我国早期研究还是美国的研究都只有部分借鉴意义,还需要结合当下时代环境做出新的判断。此外,除了一项研究是从人才需求方角度反思社会学的培养,更多研究采用了供给方(培养单位)视角。这可能使相关讨论受到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Bills et al., 2017)。

最后,虽然现有研究指出了当前社会学课程及培养环节的相关问题,但是如何在职业、课程和培养实践之间建立关联的讨论较少。而且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和面向职业需求的教学培养之间似乎被视为存在矛盾,“教师实际七分精力从事科研,三分精力从事教学,而且教师忙于应付学校制度化的指标而不能集中精力培养教育学生”(雷洪,2009:127)。那么,偏于研究人才培养的社会学教学真的与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有巨大脱节吗?对此,我们将通过一项基于招聘市场雇主需求的数据,结合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设计变量

针对研究目标,我们通过四个操作性问题对社会学专业的职业空间和素养培育问题展开讨论:(1)社会学专业职位招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适合社会学专业的主要职位类型是什么?(3)这些职位的某些能力要求是什么?(4)什么因素影响了职位的薪资水平?

研究通过以下变量和设计对职业空间的基本情况展开分析。(1)职业基本要求变量,具体包括:学历(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要求);工作类型(实习或兼职、正式工作);学校类型(重点院校与其他院校);工作地区(省、区、市);专业技能要求,结合社会学专业培养内容,考察特定技能在市场中的需求;性格特质要求(特定性格的市场需求)。(2)职业主要类型划分,研究将通过统计分析考察职业岗位的主要类型,将市场需求岗位进行大类归纳;同时将以这些类型为因变量,以上述职业基本要求为自变量,考察进入相应职业的基本条件。(3)薪资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以市场提供的薪资作为因变量,以各类职业基本要求、职业类型以及相关市场宏观背景条件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以期为专业学生职业选择和教师培养提供参考信息。

(二)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爬虫程序抓取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上职位全文搜索中包含“社会学”的职位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分别抓取了2018年7—9月、2019年8—10月和2020年2—4月三个时间段的职位数据。三个时段合计爬抓了9025条职位信息,排除岗位重复、主要信息缺失等无效职位信息后,最后获得8497条有效数据。其中包括职位名称、发布时间、公司名称、工作地点、薪资、工作经验要求、学历要求、具体职位要求(含职位描述、职位要求等文本材料)。

事实上,适合社会学专业的职位还可能包括国家和地方各类机关的公务员、选调、面向特定高校的专业岗位以及所有不限专业的岗位等。本研究数据具有以下优势:首先,针对社会学专业的公务员岗位招考规模相对较小,而网络招聘数据更具开放性、市场性;其次,相比于面向学校的校招或不限专业招聘,该数据能够相对独立地反映专业的价值,而不仅是学校或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

通过数据清理和文本大数据分析,除了使用工作经验、学历要求的原始信息外,研究对以下处理变量进行了重新编码。(1)工作类型。通过匹配“实习/见习/兼职”字段,识别出相应岗位,区分为“非正式工作”和“正式工作”两种类型。(2)学校类型。通过匹配“985/211/双一流/重点大学/重点高校”字段,区分出“重点院校”和“其他院校”两种类型。(3)工作地区。由于招聘岗位提供的地点信息有省份、城市、区县等,研究将地点信息统一为省级地区。由于部分岗位属于总部招聘,具体工作地点待定,此类岗位的工作地点都编码为“待定地区”。此外,针对职位要求中的文本信息,研究根据特定词频的分布情况,还从中提取了技能、个性特质等要求。


四、研究发现

(一)社会学专业职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表1展示了相关职位招聘的基本要求信息。在工作经验方面,无工作年限要求的职位占了近一半,这说明职位数据中应届生和社会人员招聘数量相当,工作类型也以正式工作为主(89.37%),因此数据对应届和往届毕业生都能够提供一些从职业进入后续发展的信息。在学历要求方面,本科学历占比约为50%,如果包括无要求和大专以下学历,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比超过了九成。因此分析结果适用于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此外,部分职位提出了毕业于重点院校的“歧视性”要求,但占比较小(2.7%)。在薪酬方面,招聘方给出的月薪在7000~10000元之间,薪酬水平并不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201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 7541.75元)。

不同地区对社会学专业需求的差异较为明显。统计显示,招聘职位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地区依次为广东省(32.7%)、上海市(14.2%)、北京市(10.8%)、江苏省(6.8%)、待定地区(5.2%)、浙江省(5.0%)、四川省(4.3%)、湖北省(3.9%)、安徽省(2.1%)和湖南省(1.7%)。其中,广东、上海和北京三个“一线地区”的职位数量占了一半以上。总体而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对社会学专业的需求越强。这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求职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对有志于前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就需要通过专业要求较低的途径,或通过修读和掌握其他专业技能才可能在这些地区找到更多就业机会。

我们进一步从职位要求文本中提取了专业与软件技能、性格特质两类信息。如图1所示,特定要求的高频词反映了职位的核心要求。在专业与软件技能方面,微软办公套件(Officel/ Word、PowerPoint、Excel)是最为需要的办公技能。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和定性的词频差异不大。虽然两种方法孰优孰劣的学科争议颇大,但学生能够同时掌握会更有利于其职业选择。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面,SPSS被提及最多,其他依次是SAS、R语言、Python、Tableau和Stata。SPSS是目前多数大学社会学专业统计课程中教授使用最多的软件,这类课程培养了学生必要的市场需求技能。此外,职位要求还提到一些特定行业性软件,依次是PS / Photoshop(图片处理)、SQL(数据库软件)、EAP(企业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HTML(网页开发)、Axure(人机交互设计)等。这些软件能力要求表明可能存在行政办公、企业关系管理、市场和用户研究等特定方向的职位。

在性格特质方面,居于前列的包括沟通、团队/合作、表达、责任心、主动、认真和吃苦耐劳等。社会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课程体系中包含许多社会调查或服务实践的训练,包括问卷调查、田野观察或访谈、参与社会服务等。事实上,从方法课程到方向性课程,那些面向社会基层的活动,都有助于培养专业学生的上述性格和素养,而这也恰恰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期待。

(二)社会学专业职位有哪些主要类型?

“什么是社会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能是“读社会学能做什么”这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社会学往往受到没有对口职业的质疑。但从就业市场上招聘方需求出发,如果市场上有特定类型的大量职位在持续招收该专业毕业生,那么实际上可能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对口”职位。因此,研究使用了一系列方法对相应职位进行类别探索。

图2显示了基于职位名称的词共现网络及社群分析结果。词共现网络反映了词在同一文章或者句子、段落中构成的共现关系。当某些词频繁出现在多个文本中,它们很可能就反映了某种类别化的关系。研究首先使用Python的jieba库进行分词,选取词频数≥10的词后,将每一条职位名称转变为若干次的共现记录,由此构建了所有职位名称中词的共现矩阵。研究使用Louvain 算法进行词社群的探测(Blondel et al., 2008),并使用Force atlas算法进行了网络布局。其中算法的模块度 (modularity)为1,社群分类结果为5,职位词形成了5个社群区域。A社群中,核心词包括“研究”“分析”“数据”“用户”等,这反映了该社群通常为市场和用户研究、数据分析师等研究型职位。B社群中,核心词包括“文案”“媒体”“策划”“传播”等,该社群通常为机构文案、编辑和媒体从业者等内容创作型职位。C社群中,核心词包括“社会工作”“基金会”“服务”“教育”“教师”等,该社群包括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员以及教育行业从业者等提供直接服务的职位。D社群中,核心词包括“管理”“人力资源”“人事”“关系”等,该社群多为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协调企业内外组织关系的职位。而E社群基本由实习或兼职的职位词所构成。

根据职位名称的词社群分析、职位要求的词向量分析,我们通过匹配相关词组并结合人工校正,对所有职位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得到适合社会学专业的五大职位类型。(1)研究规划型(38.23%),指从事机构的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分析、经营策略制定、发展规划等工作的岗位,如分析师、咨询师等。(2)关系建设型(15.49%),指从事机构内成员间、机构与成员以及机构间关系建设或协调等工作的岗位,如人事专员、公共关系等。(3)内容运营型(12.79%),指利用平面(纸质出版物)或新型媒体从事平台内容的整理、创作和传播等工作的岗位,如记者、编辑等。(4)社会服务型(26.13%),指在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以及特定教育行业提供咨询、运作和服务的岗位,如基金会项目官员、社工、教育咨询者等。(5)其他类型(7.32%),指在各类机构从事综合性、管理性或开创性工作但职责不属于前述四类的岗位。通过这种划分,研究明晰了与社会学“对口”的特定职业方向。

我们可以将职位要求视为应聘相应职位的基本条件,从而辨别出不同类型职位的基本门槛。基于此,研究建立了五类职位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见表 2)。模型1为研究规划型职位的影响因素模型,学历越高、工作经验越长,越有进入该类型职位的优势。这表明该类职位有较明显的学历和经验门槛,而院校类型和实习、兼职经历方面的要求则较为宽松。模型2表明社会服务型职位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并不高,大专及以下学历和有1年工作经验者更受欢迎,但该类职位也更倾向于招收重点院校毕业生。模型3显示,本科学历、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更有进入内容运营型职位的优势,但总体来说,该类职位的门槛也不高。模型4为关系建设型职位,除了2年工作经验更有优势外,其他条件影响并不明显,硕士学历、重点院校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上述三类职位也更多提供非实习和兼职的正式职位。模型5为其他类型,该类职位多为综合岗(管培生)、实习或兼职岗位,因此基本没有入职门槛。此外,较之前两年,2020年的职位数有一定程度减少。而根据模型1和模型5,实际上减少的更可能是研究规划型职位,而其他类型职位比例则增加了。综合上述分析,研究规划型职位的要求相对最高,其他四类职位对应届本科生则更具开放性。

(三)这些职位需要怎样的“博雅”能力?

根据对所有职位数据的文本挖掘,只有889个(10.5%)职位中仅出现了“社会学”专业,即专招社会学毕业生;近90%的职位可能同时招聘除社会学以外的多个学科,社会学毕业生也需要与其他学科毕业生竞争同一职位。换言之,如果应聘者具备招聘方需要的多学科知识或技能,可能会更具有优势。从博雅教育的培养理念出发,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也符合通识教育的目标。所以考虑市场需要和专业培养的双重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能够实现双赢。研究结合高频词筛选和已有专业分类,构建了一个包括100多个专业或学科的词库,从职位要求文本数据中匹配出多个学科的词矩阵并做了进一步分析。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职业方向要求并结合自身兴趣,有目标地学习相应专业的知识或课程。

表3为所有职位中除社会学外,排在前40位的其他专业(学科)的词频分析。其中词频超过1000的专业(学科)依次为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工作、经济学、行政管理、中文(文学)以及管理学。有 53.5%和 40.0%的职位也提及了心理学和统计学,印证了先前毕业生调查中发现的结果——“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主要为方法课和社会心理学课程”。虽然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学科范式差异显著,但在应用层面,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服务职业生涯可能非常重要。因此,学生通过有限的大学教育时段,重点了解和学习一些关键性的关联学科知识,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职业能力。

不同类型职位也可能要求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如果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职业目标或其他条件,修习相应的跨专业知识,则会提升综合素养。我们使用专业(学科)词的社群探测方法,区分了不同类型职位所对应的专业(学科)背景。图3为职位类型与专业(学科)的词社群分析结果。与先前的词社群分析方法相同,该分析模块度设定为0.7,社群分类结果设定为5。图中标识同形状(如正方形、五边形等)的专业词即为同一社群的专业。结果显示,虽然社会学专业与所有职位都有关联,但与研究规划型职位的关系最密切,该类别相关专业还包括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人口学等。内容运营型职位的关联专业包括传播学、文学、管理学、人类学等。关系建设型职位的关联专业包括法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等。而社会服务型职位的关联专业则包括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学等。综合上述分析,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教师教学,如果能够在素养培育中结合相应学科知识,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什么影响了招聘市场给社会学专业的定价?

招聘方提供的薪酬是影响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反映了招聘方对专业市场价值的判断。但是目前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专业薪酬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对该问题展开进一步探析。

表4为职位薪酬(元/月)的区间回归结果。第一,控制了相关因素后,各类职位类型中研究规划型和其他类型岗位的差异不显著,但收入最高,其他依次为内容运营型、社会服务型和关系建设型。第二,学历越高、工作年限越长、毕业于重点院校以及入职为正式工作,招聘方都会给出更高的薪酬。具体而言,这些应聘条件也各有特点。(1)虽然市场提供的薪酬会随着工作年限逐步提高,但市场给工作仅1年的求职者的薪酬实际低于应届毕业生。因此,工作经验少于1年就跳槽未必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且可能失去同一职业经验积累的优势。收入的拐点出现在工作3—4年,直至10年及以上阶段,薪酬增幅近2万元/月。因此,如果毕业生现职的晋升前景不明朗或加薪无望时,工作3—4年或许是最合适的跳槽时机。(2)硕士较之本科和工作2年较之无工作经验,月薪的增幅都在 1000 元左右。这意味着毕业生选择读研后就业,收入未必会高于同期毕业而选择直接就业的本科同学。结合前文分析,社会学研究生学历的优势不在收入,而在于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3)在院校类型的影响上,虽有少数职位声明只招聘重点院校毕业生,但雇主对不同院校毕业生的定价却差异显著。其中重点院校毕业生较之其他院校毕业生,薪酬高出约3000元。职场中基于学校层次的隐形“歧视”的确存在。

最后,根据模型2中rho可知,近10%的收入差异受到地区因素的影响。那么哪些地区因素会对社会学职位薪酬产生影响呢?模型3考察了一些区域变量的影响。根据经验和前文中职业类型特征,研究使用以下变量进行分析,即“人均GDP”“城市化率”和地区“城镇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分别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和收入基准水平。由于招聘职位中有较为明显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岗位,因此我们使用地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和“第二、三产业占比”作为考察区域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程度影响的指标。结果表明,只有衡量信息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两个指标正向影响了职位的薪酬。这说明了适合社会学专业的职位与服务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五、结论与讨论

基于在线招聘数据的分析,本文有以下发现。第一,社会学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关联,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地区占据了招聘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职位薪酬则受到区域工业化、信息化水平等“后工业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这说明社会学的职业发展与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第二,目前社会学对口的职业领域主要包括研究规划、关系建设、内容运营、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型职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有相应要求,社会学的专业培养能够满足就业市场的特定需求。第三,从招聘方提供的薪酬看,社会学职业的薪酬并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职位类型、学历、工作经验、院校类型乃至地区对其都有影响。市场会给不同能力提供相应回报。总体而言,社会学专业在特定需求市场已形成了类别化的职业方向认知度。

本研究可以为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准备提供一些启发。首先,社会学的职业进入是综合不同条件和素养的过程,除了专业本身,如就业意向地区,职位对学历、经验乃至性格的要求等都会影响毕业生找到心仪职位的可能性。因此,通过认识市场、自身意向和能力短板,在专业学习中增强综合能力十分重要。其次,需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专业学习。无论是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性课程还是重实践的调查或服务训练,都有培养市场所需能力的意义。如表5所示,不同于以往研究只强调方法类课程的重要性,理论课和专业分支课程都可能提供职业发展的养料。因此,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特质、兴趣和职业意向,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系统性组合,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职业三者的匹配度。最后,应将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展现于实习、简历等职业准备中。社会学通常基于特定理论和方法,以面向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话语和方式来传递有深度的公共性知识(Gans,1989;Burowoy,2005),但这类知识在面向就业市场时,尤其是商业场域,需要进行实践话语的转换。而通过特定实践和人才需求市场双方的互动,克服信息不对称,有助于这种转换的实现。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专业培养上加强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融合。数据表明,社会学毕业生要面对多专业的竞争。若社会学职业技能教育轻视对学生跨学科知识汲取能力和触类旁通的思考能力的培育,毕业生可能欠缺让技能跟随时代发展升级的后劲。与此同时,具有通识属性的社会学虽不以培养掌握特定技艺的“匠人”为目标,但培育学生精通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思维方式、分析技术等也能够为其就业提供支持。因此,将兼容多学科知识的博雅教育和面向职业的教育融入“深度教育”之中才是问题关键。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反映市场变化和时代新趋势的内容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由于后工业社会形态中“理论超越经验而居于首位,把知识编纂成为各种抽象的符合系统而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和多变的情况”(贝尔,1984:380),因此,理论学习也能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但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方式将理论知识放置于新时代进行阐释。最后,在培养中将职业训练融入课程教学和研究性指导,同时重视研究、沟通与表达、写作等专业知识输出能力的教育。如数据也表明,相关市场非常重视社会学学生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为契合当前市场的需求,社会调查、田野实践、社会服务等有理由加强。

受限于招聘网站的数据,本研究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主要在校内招聘的企事业单位缺乏关注。同时,网招数据可能更适合解释毕业生初次就业面临的相关问题,而专业对人才成长的长期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后续研究可以通过更全面的就业市场数据,结合各社会学招生单位面向职业领域的培养机制和手段、社会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式,从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匹配度角度,深化该主题的研究。正如“读社会学能做什么”有诸多答案,社会学在职业生涯中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同答案。有学者认为社会学在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结构意识、科学思维和对多样性的欣赏(Woldoff & Litchfield, 2006),或认为社会学集科学推理和问题解决、批评性评估、沟通、方法能力、技术、多样性分析和社会公正于一体,为职业准备提供了交叉技能(Ciabattari et al., 2018)。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世界的经济社会格局正发生着无形变化,对就业市场需求和结构的冲击也在显现。我们相信,持续开展相关讨论既是专业建设所需的,也是学科建设需要的。毕竟,我们的学生既是我们的未来,也是学科的未来(Senter, 2020)

(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全文详见《社会学评论》2022年第4期)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