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农村社会学

收入波动中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

2007-05-04 作者: 王春超
  

内容提要:本文从农户收入增长对就业决策内在影响的角度解释中国农户的就业决策行为,从农户家庭层面考察农户就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湖北省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对农户收入变动对就业决策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发现:农户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动显著影响农户在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上的时间配置;农户在就业决策的动态考量中最关注的因素是收入状况和对收入波动及其风险的判断;理性农户会根据自身的收入状况适时地调整农业劳动和非农劳动的时间分配,进而形成家庭就业的合理决策。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解决当前农户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户 收入 就业决策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种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创新为农民提供了较之以前更为广泛的制度选择集,进而带来了家庭生产和经营的激励。因此,改革以来,农民拓宽了收入来源,农村居民收入曾经在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内获得较快的增长。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003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的支农扶农政策下,农民收入增长处于上升时期。农民收入增长波动频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任务相当艰巨。

社会各界从农民收入的波动状况、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以及政策实践等方面对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这需要我们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农户收入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上,而应该进一步关注农户的就业现状和特点,分析他们的就业行为以及探索如何开拓农民的就业空间,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本项研究的重点也就在于考察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的微观影响因素,以及家庭收入波动对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

理论和实证资料也表明,中国农民收入偏低,其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农民就业不充分,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或低效率利用。这里的劳动力资源闲置,指的是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没有劳动岗位和劳动机会,也就是处于失业状态;这里的劳动力低效率利用,指的是劳动者虽然名义上就业,但所得收益极低。这两种状况,可以归结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富余劳动力。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测算,虽然估算结果不尽相同,计算口径也不大一样,但都共同反映出中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着劳动力闲置和低效率利用的状况。

在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的背景下,本研究自然需要回答为什么农民就业不充分?为什么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或低效率利用?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事实上就应该更为细致地分析农民的收入及其波动对就业决策的影响。在中国现阶段,农户家庭是农村中最小的经济活动单位,农户为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家庭经济单位而采取各种自主经济行动,成为农村经济中实质上的“行为主体”(梅德平,2004)。马克思(1975)也指出:“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因此,解释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农户的经济行为及其追求收益的基本特征。

二、农户就业决策的特征:以湖北省为例

(一)农户就业现状

农户的就业决策体现在农户对农业就业与非农就业的选择上,即农户在纯务农、农业兼业、非农兼业或是非农就业等类型的选择上。本文在对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前,先对调查样本农户就业类型的现状做一般描述。

根据2004年和2005年对湖北省33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将农村住户按就业类型分为四类: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与2004年相比,2005年,纯农业户所占比重减少了5.94个百分点,而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了1.48个百分点和3.12个百分点。此外,农村中非农业户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农户的兼业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占农村住户比重的上升与农户的家庭内部特征和收入条件等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农户家庭的基本经济资源特征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湖北省农村非农业户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农户就业决策的基本特征

农户家庭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策上表现出较强的经济理性。农户家庭的经济决策是从追求自身收入出发的。而劳动力资源是农户家庭资源中最为活跃的成分,因此,农民会考虑在既定的制度选择集下将劳动力配置于更为有效率的部门。在就业决策中,他们能充分考虑家庭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劳动力的就业优势而形成合理的家庭内部分工。

1.从年龄特征上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居多,而老年劳动力则留守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例如,湖北省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年龄分布较为集中,处在2125岁年龄段的劳动力外出的倾向性最大,这可能基于两种考虑:一方面,农户家庭劳动力正值青壮年时,更容易胜任非农领域中的某些体力劳动岗位(例如建筑业、修理业、制造业等),而在这些非农行业就业相较于农业生产具有比较收益,因此,他们能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更善于在外地的非农领域积累工作技能和经验,以提升就业层次,为整个农户家庭持续增加收入提供保障。陈欣欣、黄祖辉(2003)的一项农户调查也表明,年轻劳动力更具有外出非农就业的意愿,这些年轻人从迁移中所能获得的毕生收入的预期高于其他劳动者。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家庭的就业决策充分考虑了劳动力资源的年龄优势。

2.从受教育特征上看,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具有相对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根据湖北省农户专题调查资料,初中及以上较高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外出就业者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在农村住户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受教育程度造成劳动者在外出就业能力上的差异,因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在非农就业上更具竞争优势,这一点在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的决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考虑。

3.从农户倾向于相互比较的习惯上看,农户就业决策也显现出理性的特点。在笔者20054月对湖北省公安县实地走访调查的21户农户中,有18户农户主动告诉笔者其家庭在村里的相对收入地位。他们十分注意相互比较各自家庭的收入水平。农民也清楚地认识到,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域的选择。由此,他们的就业行为已经不仅仅是追求家庭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承载着提高整个家庭在村里的经济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的任务。蔡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