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农村社会学

刘召琢 农村土地使用权纳入市场如何?——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2007-12-12 作者: 刘召琢

农村土地使用权纳入市场如何?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刘召琢 

2004年,由于中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税费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我国广大农村又焕发了生机,一改农业生产徘徊、农民增收缓慢的被动局面,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收入取得较快增长。作为一个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乡镇机关干部,在高兴之余似乎心里还萦绕着丝丝隐忧。因为我们的农村形势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反哺农业实行粮补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很快被农资涨价所淹没,还有不少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保持住农业发展势头,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农村土地纠纷、财务混乱、干部乱占乱卖土地、林地、矿床、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上访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甚至越来越复杂。而农村人多地少,农民增收难,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仍然困绕广大农村,成为迟滞全面小康的顽疾。一句话取消农业税,增加对农业补贴,治标而不治本。试想农业税减免后再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能长期逐年增加对农补贴吗?如果不作耐心细致的研究,找出派生当前农村众多问题的带根本性和关键性的因素并加以解决,那么中国农村的迷局就长期得不到破解,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伴随中国社会长期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民族复兴的重大拖累。这不是通过政府补贴所能根本解决的;相反,所谓反哺农业,政府补贴的政策有可能将当前农村面临的内在矛盾,因错误决策等人为因素而被忽视或拖延,从而错过根本解决的有利时机,使我国社会难以步入城乡互动良性发展的和谐轨道。长期陷入补则粮贱伤农不补荒地欠收,供应紧张的怪圈。
一、三农困境解析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产生三农问题的原因和机制。事实上,关系农民命运的核心是土地。古往今来,农民的身份,农民的地位、农民的收入无不与土地和土地制度有关。要改变广大农民的命运,就必须从土地和土地制度入手。当前我国农村一个最大也是最普遍的特点是人多地少,隐性失业。人人有地种,但地太少,不够种,半闲着;人人有饭吃,但饭太差,吃不好;人人能生活,但活得档次低,不潇洒。事实上,古往今来,任何一种产业从产生开始,其就业人数一般都是随着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其所需从业人数会逐渐减少。只有在中国,农业从业者在数千年漫长历史上,人数不减反增。现在中国,当务之急是减少现有农民数量,让多余农民自愿地逐步地从拥挤的农业空间走出去,进入一个新的生存空间,使现在土地所承载的农民数逐步减少到所能承载的数值。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可供进入的新的就业空间吸纳并发挥其劳动力。二是有相关配套的政策促使富余农民良性而彻底地从土地上脱离,解脱土地关系和农民身份,并能平等走进非农产业。三是农民进入非农产业所必须的资本。四是相关政策及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非农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创造几百万至近千万就业机会,许多就业空间是由农民填补的,从而使富余农村劳动力逐步脱离农业进入非农产业成为可能。农民打工潮的出现,说明农民就业己不仅限于农业生产,其择业空间正在拓宽,被束缚于狭小空间的农民正面临新的生活曙光。此时,如果相关政策及时配套,让富余农民能通过市场机制,脱离土地,走出农村,进入非农产业,这对于减少传统农民数量,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乡走上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大有好处的。然而,我们迟迟没有这类政策出台。正常的社会分工环节被阻断,农民难以从传统农业正常分流到非农行业。也就是说,在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不断拓宽的同时,诸如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户籍制度等,使农民脱离土地,摆脱农民身份的相关机制却迟迟不能形成和配套。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没有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市场化改革,从而使农村土地领域成为市场体制的一个盲区和死角。由于农民无权出售自己的土地,造成土地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出手和集约,处于一家一户小块地经营的均田制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使立志农业者不能扩张规模无武之地。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不计社会成本地去抓农业,提出了不少急功近利的农业政策,而不能跳出农业圈子,把农业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体系中去考察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互动关系,从而制订适应农业与非农业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从而造成一抓,粮食就过剩粮价就下跌伤农;一不抓,粮食就减产甚至危及稳定的不利局面。直接与农民交谈如何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微观决策多,站在国民经济全局制定战略性的有利农非互动的政策少,头痛医头,急功近利的政策多,治本之策、具有杠杆效应的政策少。顾眼前多,照顾长远的少。直观地不具备全局性的调查多,综合全局认真分析的少。向干部征求意见多,向农民征求的少,反映干部意志多,反映农民心声少。据报载:中国农民拒绝土地私有化。其实农民最喜欢做土地主人,将土地全分给他们自主经营,他们最欢迎。反映领导偏见多,反映专家学者意见少。从而使农村土地通过市场集约的路子被阻塞。
    
使己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面对责任田倍感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长期徘徊于城乡,奔波于外地与故乡之间,形成挥之不去的打工潮,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和交通压力。城市和农村产生了不少双重户籍,说不清身份的农民市民和市民农民,造成巨大社会资源浪费。由于农民无权买卖,土地的流转权实际掌握在少数干部手里,便有人通过以权谋私、贿赂等手段,强占、乱占、廉价乱买乱卖、乱租集体土地,损害农民利益。从而引发基层腐败、土地纠纷、财务混乱、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上访等不稳定现象。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将制约城乡发展,延缓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实上,在各行各业均己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大腕频出,巨富涌现的今天,让农民局限于一亩三分地安贫乐道是不现实的,而由于土地不能市场化流转使农民难以通过市场将农业生产资料转化为从事非农产业所必须的资本金坐视资源浪费。从而使他们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二、破解三农困惑的途径

通过以上剖析知道造成目前农村困局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农村土地缺乏市场流转机制。土地流转集约缓慢,凭着有限的人均耕地,无论政策怎么优惠,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有些农民外出打工挣得一点收入,又在回乡途中消耗一大块,加之长期在外风餐露宿,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因此,要解脱当前农村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彻底变革农村土地制度,变土地固定制度为流通制度,用市场机制调节土地的使用和流通,从而达到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脱离土地和实现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目的。具体说,就是将集体土地全部分给农民并给予农民自由出售责任田的权利,国家制订相关的土地流转规则和政策并提供相关手续。从而使有志于农业者能通过市场手段得到土地,形成规模,从而做大做强农业。己从事非农产业自愿脱土的农民,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笔开拓新事业的资本金。显然这对城乡良性互动是有益的。既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能为城市化非农产业注入资金,可谓一举多得的治本之策。当然,为了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真正从农村走出去,国家还要完善诸如户籍制度全民平等国民待遇之类的相关政策,使离土农民能自由进入非农产业落户谋生,彻底变农民为市民。
三、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好处

总的来说实现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好处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由于农民人数的减少,人均土地的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将呈现较快的几何级数增长,彻底跳出低增长怪圈。2、有利做大做强农业,促发农业产业大户,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有利农业的国际化。3、由于土地责权利明确有利于减少土地不正当流转、流失和基层腐败。由于土地己归于农民,机动地也不复存在,集体丧失了土地流转的支配权,将有效杜绝少数人多占乱占耕地,任意卖出集体土地,强占、多占宅基地的现象。由于市场作用将使耕地处于较适当价位,有利保护耕地提高其利用率。4、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增强城乡发展后劲。5、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稳定。由于土地市场化流转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行政干预,土地纠纷将从过去的行政案件变为民事案件,变行政干预为依法处理,从而使农村干部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干群关系将逐步和谐,使农村社会趋于安定。
四、需破解的几个问题

1、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引入市场流转机制。有人会说,目前实行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曾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创造了许多辉煌吗?怎么现在又不行了呢?是的。改革之初中国还没解决温饱,城市功能还比较简单,非农产业还很单薄,基本没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农民在没有别的奔头(选择)的情况下,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他们在自己的责任田上获得了责、权、利的统一,看到了温饱的希望。因此,在没有太高要求的情况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今温饱己不再是农民的主要追求目标,以土地均等、一家一户小块经营为特征的农村土地生产生产责任制,除了温饱,不可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好处,有限的土地注定了只能圆少数农民的致富梦,而更多的农民则应从土地上走出去,在非农产业寻找其致富梦想。目前,我国非农产业规模己渐宏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不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脱离农村进入城镇非农产业己成可能。因此,改革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制定与时代相适应,能帮助富余农村劳动力顺利脱离土地走向非农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土地使用权由固定变为可市场流转,是非常必要和合情合理的。

2、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引入市场流转机制,有人会认为,这不是又回到旧社会了吗?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去衡量。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事实上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境界和追求,而不是一种不变的制度。社会主义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从自然走向科学,从无知被动走向自觉主动,从随机到优化的过程。只要是有利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自然和生态和谐的制度和政策都是社会主义的,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去定义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具备和保持社会��态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才真正具有不可战胜的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精髓不是将某种社会形态固定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启示人类,如何让自己的社会以更加健康高效的状态发展和运行。简言之,让人类少走弯路。旧中国几乎一穷二白,大多数人除了种地几乎无事可做,把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等于剥夺了大多数人温饱和生存权,因此,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分土地给农民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国发展到今天,非农产业己较雄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越来越强,人民择业范围愈来愈宽,再坚持以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均田制,不及时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土地流转环节,就会使土地难以通过市场杠杆实现良性流转和集约,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被约束于一亩三分地,使农民收入徘徊在低水平上,劳动力不能及时发挥和释放,其生命价值得不到实现,使无数生命空耗于烟雨之中,使三农成一潭死水,坐失发展机遇,是不明智的。因此,变革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土地流转和集约,是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城乡产业重组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3、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引入市场流转机制,会不会引发社会动荡?不会的。因为这么做暂时不会造成农民所拥有土地质和量的太大变化,既使将来因土地市场化流转而出现农民拥有土地的差别,也是渐进性的,产生的无地农民将被非农产业所吸纳,成为城镇居民和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为没有适当出路,农民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土地的。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集约,富余农民的脱土转移是渐进的、良性的、不会对社会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反倒是不改革使目前这种均田制维持下去,将会使农民增收难、土地非法流失流转严重、干群关系紧张、上访案件激增等农村问题进一步持续积累、打工潮将持续,农村市场升级缓慢,必将成为全社会的拖累,制约现代化进程。

4、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后,添人减口怎么办?当然是通过土地流转和非农产业分流来解决。农户可以通过购买脱土农民的土地解决人口增加问题,也可以通过进入非农产业来解决。因人口减少而造成土地过剩的,亦可通过市场售出。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