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农村社会学

李兆能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2007-06-20 作者: 李兆能
 农村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治理农村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污染,使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工业“三废”造成的土壤污染呈蔓延趋势。如鄂州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尤其是以钢铁、建材、矿产等为主,因此废水、废气、废物、粉尘等污染较为严重,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再者,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不仅污染农产品,还导致耕地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危害将长期持续。第三,耕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如荆门市由于化肥的过量和失衡使用,有机肥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调,地力减退,耕地质量下降。目前,该市耕地中有机质含量为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业污染,使水资源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三是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县城城关镇外,各乡(镇)集镇都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二、推动新农村建设与环保同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建议:

  1、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培育生态文化。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环境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2006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于2006年12月31日施行。使我们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与治理上有法可依。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措施,提高全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活动。主管农业的部门要恪尽职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污染防治以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污染或者破坏的其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究组织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生态户”等一系列生态、绿色创建工作。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提高户、村、乡的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培育生态文化。

  2、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将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同时向社会公布”。各级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尽快建立起全省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网络,加强农业环保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负责定期检查辖区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农村周边工矿企业排污及大型畜牧养殖基地等污染源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排污标准,遏制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和畜禽粪便的污染蔓延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要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制定“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3、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镇为重点,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清除集镇和村庄内各种乱堆乱放乱倒的垃圾,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建设固定的垃圾集中堆放点,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清除集镇和村庄周边沟渠的杂草、丢弃物、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加强污水处理,确保沟渠流畅、清澈、美化;清除集镇和村庄内闲置宅基地的破旧棚房,拆除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清理村庄内碎石、砖瓦等杂物,保持村巷整洁干净;清理农户庭院,切实做到无乱贴乱画、乱摆乱挂现象。鼓励使用沼气灶,逐步改善农村卫生饮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坚持“户厕改造为主,修建公厕为辅”,对农村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全面推广应用无害化厕所;推进科学养殖模式,实行住宅与圈舍分开,推广禽、畜圈养,实现通风、卫生、安全;实行生产生活区分离,将村中的菜园调整出村庄外,建设环村庄绿化林带,开展四旁植树,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竹园,实施庭院绿化、美化。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规条列的实施,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肥料和植物生产剂,引导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广农业病虫害、鼠害、草害等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降低污染源,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根本保障。同时,全省各地应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区划,运用生态技术区域性农、林、牧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建立优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立体农业,种养加结合,将农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多层次、多级利用,以达到增产增值、消除污染,保持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化进程,特别是农村沼气对畜禽养殖大户的推广,降低农村生活能源对柴草的依赖,减少林木砍伐量,减少与林业保护之间的矛盾,切实保护农村生态。要大力推广实践证明确实可行的“猪—沼—鱼”、“猪—沼—果(茶)”、“猪—沼—菜(菌、稻)”等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利用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按食物链关系作为下一级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以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畜牧业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无害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文明化,达到治理与发展双赢。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电话:(027)87823569

  邮编:430071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