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农村社会学

乡村治理:一个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标识性概念

2025-06-02 作者: 刘燕舞

【作者简介】刘燕舞,男,湖南平江人,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文章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4年第12期

【内容提要】提炼标识性概念是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路径之一。从“问题”出发,以“乡村治理”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经”进行铺陈,以“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为“纬”进行提炼,研究发现,“乡村治理”是中国农村社会学界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界在立足中国实际和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构建的一个标识性概念。中国学术意义上的“乡村治理”,是一套持续探索构建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并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知识体系。它本质上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概念集合而存在。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乡村治理均指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具体概念范畴。在研究传统中,作为“物”意义上的乡村治理具有丰富内涵。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从村民自治到乡村治理,则充分彰显了“物”与“词”的转换和并存的特点。进入新时代以来,美好社会建设中的乡村治理则深刻地体现了“词物一体”,它不仅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界共享的知识范式,而且也成为党和国家正式文件中规范的通用政策语言。

【关 键 词】乡村治理/ 标识性概念/ 农村社会学/ 物/ 词/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研究”(22ZDA101)。

【全文链接】https://gffaz89a1d8c8d150461chq5fpwv5nk6kf60qnghhb.libproxy.ruc.edu.cn/qw/detail?id=871057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