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一场堪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相媲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已经展开,但社会工作在此运动中所应有的角色并未提出;同时这一运动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所提供的契机也未被人们所关注。以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待新乡村建设运动,就是要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对运动的展开贡献其积极功能,同时将新乡村建设运动作为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专业化与本土化的试验场所。本文在对新乡村建设与社会工作及其两者关系的理解与解释中,得出了两种结论:一、社会工作介入新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乡村建设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路径之一;二、当前社会工作与新乡村建设的融合,是对社会工作理念与乡建思想的一种延续,同时也启示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的建立及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有效开展。
社会工作介入新乡村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政府部门的介入,如民政部门的民政工作,各级政府扶贫办的扶贫工作等,这也是现实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具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一些NGO与国内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单位的介入,它们往往具有社会工作教育与本土化的明确目标。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政府部门的介入更多的只是服从于政策实施,并没有太多地关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运用;而NGO项目的推行也往往是出于机构的宗旨及专业理念的要求,很少“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角色,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就造成了一个事实:尽管新乡村建设运动与社会工作在目标、理念及方法上存在有很大的融合空间,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融合程度,从专业的角度探讨新乡村建设运动甚至“三农”问题,显得缺乏。
毫无疑问的是,新乡村建设可以且应该利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方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手段,甚至是重要的手段: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及方法技巧构成了社会工作介入新乡村建设运动的两大方面,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两条主要路径。从一种文化学的观点看,社会工作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代表的是一种外来的、专业性的文化;而“三农”问题与新乡村建设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在社会工作中被看成是一种本土文化,当社会工作试图介入新乡村建设运动时,必然发生文化冲突与整 合的情况,然而其归宿将是新乡村建设运动得以较好的展开及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的较好的解决。因而,在社会工作介入新乡村建设的研究及实践中应始终把握的两点是:一、专业的价值方法对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二、新乡村建设对构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的影响。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介入新乡村建设。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体系,是社会工作存在的哲学基础,包括其价值、目标、伦理、原则等。这些价值理念标明了社会工作产生的缘起,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规范及其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及提升人民福利中的使命。新乡村建设运动的产生发展,同样有其特定的价值理念,可以这样认为,“三农”问题的突显仅仅是新乡村建设运动展开的客观原因,而其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则有赖于对某种价值理念(比如前文所提及的“知识分子的良心”)的追求,这可以被看成是新乡村建设运动展开的主观动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介入新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有助于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也是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一种路径。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新乡村建设。(1)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在新乡村建设中的运用。新乡村建设归根到底是要每个乡村居民都能获得较大福利,这就离不开对乡村中的每个社会成员、家庭甚至社区的关注。(2)团体社会工作方法在新乡村建设中的运用。在乡村经济建设方面,运用团体工作方法对农民进行能力建设,增强合作意识,进行生产互助合作以提高农民物质福利;在乡村社会建设方面,农民组织的建设是团体工作运用的重要领域;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团体工作方法可以对重塑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的传统)产生积极的影响。新乡村建设内容的多层面性,决定了团体社会工作运用具有广泛领域。(3)社区社会工作在新乡村建设中的运用。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社区社会工作提倡以最为紧迫的需求作为切入点,但其工作的归依则是整体社区福利的增大。(4)社会工作行政在新乡村建设中的运用。社会工作行政方法介入新乡村建设,要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直接为新乡村建设服务。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使得社会福利政策成为参与新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力量。
社会工作介入新乡村建设,自始至终包括着两者的互动。从介入的缘起看,既有社会工作本身的价值需求,也有乡村建设的历史使命,两者共同政力于社会问题与适应的解决。从介入的方面看,价值理念的影响与方法技术的作用共同完成了社会工作的介入内容及乡建体系的完整化。这种互动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形成与新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的充实与方法技术的依赖,最终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新乡村建设有序有效开展的双重目标,这也是社会工作介
入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归宿。
作者简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