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存在着争论。主流观点认为城镇化使大量的耕地减少,影响着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封志明、李香莲,2000),其中大城市的扩张被指责为耕地减少的主要源头之一(Lin and Ho,2003).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少于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劳力非农化不仅不会增加耕地占用,而且对保护耕地还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贾绍凤,1997;Huang et al .,2005).同时,人们对不同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表现为:有的认为小城镇发展规模小而分散,缺乏重点,遍地开花,占地过多,对耕地减少的影响很大(季建林,2001);也有的认为大城市交通和服务建设占地多,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谈明洪等,2004).
我们研究中所用的土地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1公里×1公里栅格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Liu et al .,2003).这个数据包括三个时期:(1)20世纪80年代末期,包括从1986年到1989年的Landsat TMPETM影像(对于年份,为简单起见,用1989年表示);(2)20世纪90年代中期,包括1995年到1996年的Landsat TMPETM影像(用1996年表示);(3)20世纪末,包括1999年到2000年的Landsat TMPETM影像(用2000年表示).Landsat TMPETM影像是经过地理参考和精度校准的。中国科学院解译组对中国75000公里的横断面进行了地面精度检验,然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把数据加总到县(市)级水平,县(市)是本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
根据我们的土地利用数据集和已有的一些相关研究(Liu et al .,2003;邓祥征等,2005),1989年到2000年间,由于东北地区的土地复垦效应,东部14省的耕地面积有一定的缓慢增长,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耕地面积开始出现减少趋势(表2).1996-2000年期间,有153个县(市)的耕地面积有一些增长(3.93%),但有716个县(市)的耕地面积在减少(4.1%),从总体来看,以减少趋势为主,东部14省的耕地面积共减少了1.48%.
有很多研究考察中国的耕地变化和它的决定因素,基于截面数据的研究,在解释中国耕地空间上的差异时,认为地理和自然条件是重要的因素(Verburg et al .,1999).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表明城镇化是耕地下降的时间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Heilig et al .,2000).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本研究同时考察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建立了如下耕地的经济计量模型:
第三,自然因素变量也是解释区域间耕地差异的重要因素。在7个被考虑的自然因素变量中,有5个变量都达到了1%的统计显著水平,它们分别是到最近省会城市距离、到港口距离、平原面积比例、降水量和平均温度,而且估计出的系数符号都同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Turner et al .,1995;谭术魁,彭补拙,2002;Huang et 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