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载:《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
近年来,我国处于城乡关系快速变革中,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农产品由供过于求转为供求偏紧或供不应求,个别产品产需缺口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上升。虽然2007年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尚好,但由于气候、疫病、成本收益等方面原因,农业生产不稳定因素增加,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速上涨,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2007年农村经济形势
1. 粮棉糖生产保持好势头。粮食面积稳定,产量超过5亿吨,连续第四年增产。小麦产量超过1亿吨,增产100多万吨,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水稻产量1.87亿吨,增加400多万吨,黑龙江扩大水稻种植,产量增加了240万吨;玉米产量1.47亿吨,比上年略减有减少,吉林受到较严重的旱灾,玉米减产180万吨。棉花产量约700万吨,主要是棉价较高,棉农有生产积极性,棉花种植面积82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糖料面积2800多万亩,增加200 多万亩,产量1.1亿吨,比上年增加800多万吨,其中,广西增产600多万吨。
2. 油菜籽生产持续下滑,大豆大幅减产,供求缺口加大。全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约2亿亩,比上年略有减少,产量2950万吨,比上年减少100万吨。夏收油菜籽已连续两年减产。夏收油菜籽面积9260万亩,比上年减少270万亩;产量1140万吨,比上年减产4.2%。油菜籽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江流域冬小麦纳入了小麦良种补贴和最低收购价范围,油菜效益明显低于小麦;二是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较高,省工省时,而油菜机械化水平低,费工费时,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作为重要油脂原料的大豆,2007年种植面积只有1.25亿亩,比上年减少1100多万亩,为近8年最低点;产量不足1400万吨,比上年减少200多万吨,减幅13%。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种植面积减少。东北地区大豆效益远远低于玉米、水稻,东北三省扩种玉米、水稻,压缩大豆,仅黑龙江就减少了600万亩。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旱情较重,单产下降,先是春旱,春播推迟;入夏后北部、西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5成,作物发育迟缓,预计单产减少2成以上。
3. 畜禽水产品产量增加,生猪、奶牛养殖出现波动。全年肉类总产量8130万吨,同比增长1%;禽蛋产量3000万吨,同比增长3%;奶类产量3650万吨,同比增长10%,肉蛋奶增幅均有所回落。水产品产量5400多万吨,增长3.5%,水产品出口持续增加,出口额达到100亿元。
2007 年猪肉供应量减少,价格大幅上涨。受生猪养殖周期、饲料价格上涨和猪蓝耳病疫情影响,农民养殖积极性下降,散养户宰杀母猪,贱卖仔猪。2006年底,生猪存栏减少了1.8%。2007年上半年,猪蓝耳病疫情蔓延至25省,母猪流产、仔猪大量死亡,生猪存出栏下降,猪肉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一度高达每市斤 13.95元。下半年,随着市场价格上涨和国家扶持生猪生产政策的落实,生猪存栏上升。母猪补栏增加,预计全年生猪存栏4.8亿头,比上年增加4%,由于补栏较晚,年内生猪出栏仍呈下降趋势,比2006年减少2.9%,猪肉产量5040万吨,比上年减少约3%。
奶牛效益下降,部分省区出现上半年集中宰杀奶牛,四季度争抢奶源现象。奶业经过7 年高速发展后,乳品加工能力已过剩。加上饲料、人工、防疫等饲养成本的上升,奶牛饲养效益大幅度下滑,年产奶量4.5吨以下的奶牛已基本不赚钱。从 2006年下半年开始,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集中宰杀老、弱、病、低产母牛奶牛以及母牛犊。由于宰杀奶牛较为集中,造成部分地区奶源不足,8月下旬,原料奶收购提前进入旺季,价格上涨,收购秩序混乱,并出现抢夺奶源情况。
4.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继续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7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3321元,同比增加559元,实际增长14.8%,比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比一、二季度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0.2%,源于务工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长1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扣除出售量减少使售出收入人均减少54元,涨价因素使售出收入人均增加288元。转移性收入人均172元,增长21.2%,政策性补贴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增长6%以上。
5.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得到改善。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超过4000亿元。用于农村建设资金600多亿元,比上年增了100多亿元,其中,用于改善农民最直接、最迫切、最急需设施建设360亿元,水电气路300亿元。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猪良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小区等项目建设资金,全年用于良种、动植物保护、农产品生产基地等方面的投资约8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0多亿元。
二、农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一) 农产品价格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007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始于猪肉,继之油菜籽、早稻、牛奶,最后以大豆大幅攀升收尾。猪肉价格在持续3年低迷后,从4月开始南方省区出现价格上涨,并由南向北推移,到8月上旬,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精瘦肉)每市斤13.95元,比2006年6月上涨了 80%,升至近年最高点。8月中旬以后价格一度回落到12元多,10月中旬后又持续上涨,12月初涨至13.58元。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了牛肉、羊肉、鸡肉和鸡蛋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23.2%、20.6%、29.4%和25.5%。8月份,牛奶价格也上涨了0.2~0.4元。
同时,粮油价格也不同程度上涨。6月份,油菜籽一上市,价格就达到每市斤1.6元,逐渐涨至1.8元,比上年上涨35%。7月,中早籼稻上市,湖南、江西等省收购价就达到每
在农产品价格的拉动下,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2007 年1~11月份涨幅达4.6%,食品类价格上升11.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4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7.5%。城镇居民每人月增支47元,农村居民每人月增支15.3元。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其中,油脂上涨35%,肉禽38.8%,猪肉55%,鲜蛋11%,鲜菜28.6%。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
2007 年以来的农畜产品大幅上涨,一是受国际市场价格拉动,主要体现在粮食品种上。1~11月,国际市场大米、玉米、小麦价格同比上涨了50%;乳品因澳大利亚、美国受旱产量减少,价格上涨1倍。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人工费用推动种植业成本的上升,导致粮食价格攀升,进而影响到畜产品价格。三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棉油和玉米。棉花、油脂已连续几年国内供给不足,对进口依存度已占消费量的1/3;玉米深加工发展过快,玉米价格与能源价格挂钩,并随能源价格飙升,玉米转化为乙醇的利润空间很大,很多地方大力发展乙醇,蒙、冀、鲁、豫等8省加工能力已达4000万吨;产销区不均衡,拉动价格上升。
(二)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和农民收入多元化,一些农业主产区青壮年农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不愿从事种粮、养猪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留在村里的大多为中老年和妇女,农民整体素质下降。湖南耒阳市水东江乡和马水乡中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的超过80%。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其他收入渠道较多,从事种粮等传统农业劳动被认为是致富无门的表现。这种状况延续下去,不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不到保障,农村社会发展都将受到影响。
(三)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所改善。农业部近期组织的第二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全国37个城市蔬菜、畜禽产品及水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近年来最高,达94.3%。但是,我国总体环境质量没有改观。国家环保总局土壤污染调查显示,发达地区的蔬菜、稻谷和水果生产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污染问题。2007年,太湖、巢湖发生蓝藻,水体污染,养殖环境堪忧,水产品卫生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以往猪蓝耳病不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未列入扑杀补贴范围,部分患病生猪被流动商贩收购流入市场。虽然全国2743个有畜产品产出的县及8000多个重点乡镇均建成了动物防疫检疫设施,防疫能力大大加强,但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展开。
三、2008年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预测
粮食:由于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得力,粮食面积可稳定在15.9亿亩,产量保持在2007年水平。从秋冬种情况看,越冬粮食作物3.89亿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冬小麦播种3.28亿亩,比上年增加了400万亩。越冬粮食作物适时播种,为明年粮食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棉花: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环保及人工成本上升的影响,我国纺织生产和纺织品出口增速会有所减缓,但纺织用棉需求仍将继续增加。如按2007棉花年度全国纱产量增长10%计算,全国纱产量将达到21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200万吨左右;棉花需求量将达12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80万吨左右,增长7.1%。因此,棉花面积不应低于8100万亩,预测产量在680万吨以上。
油料:近几年食用植物油供应偏紧,国内供给不足,进口增加。2007年,油菜、大豆减产,价格已涨至历史最高水平。国家近期出台了生产扶持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恢复,冬种油菜籽面积比上年增加了600多万亩。预测2008年油料面积回升,产量预期在3000万吨以上。
糖料:目前糖蔗主产区暂无大规模的糖蔗转化酒精项目,糖蔗生产保持相对平稳。
肉类总产量将保持3%的增长,奶类产品增速回落但仍保持在10%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6%以上。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近些年,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从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覆盖了农村的各个方面,创造了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2008年农业发展环境应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主要农产品供求偏紧局面在一定时期内难以缓解,2008年春季,猪肉可能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虽然粮、棉、糖、肉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但需求增长迅速,农产品供求紧张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善。加上有些产品统计数据不实,存在一定水份,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市场大幅波动,2007年上半年的生猪问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国家对农产品供需形势判断和宏观决策。生猪养殖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已得到恢复。2007年8月份以来,猪蓝耳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猪粮比价现升至8:1,养猪已成为养殖业中的盈利行业,养殖户补栏积极。据农业部门9月调查,生猪存栏比上年同期增加10.4%,10月、11 月生猪存栏还在逐月上升,按生猪生长周期,2008年春节后这批生猪将集中上市,届时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引起新一轮波动。
2. 粮食区域矛盾加剧。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种粮比较效益低,西部受生态环境制约,粮食生产调出和国家库存主要集中在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跨省流通的数量逐年增加,地区矛盾、品种矛盾加剧。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已降至30年来最低点,国际市场与国内价格差异,粮食价格攀升的压力较大。抑制国内粮价过快上涨,科学合理地进行粮食调运、吞吐,保障西部生态建设区和东南沿海销区粮食供应是个难题。
3. 推进规模化养殖与农村用地的矛盾。我国生猪、奶牛养殖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奶牛饲养规模不足20头的占76.7%,进入小区饲养的奶牛只占全国奶牛存栏的 21.4%,生猪出栏不足100头的养殖户占总饲养量的72%。饲养管理粗放,疫病防控困难,猪肉质量、原料奶卫生难以保证,推进规模化养殖已迫在眉睫。推进规模化养殖、建设养殖小区,涉及农村、乡镇用地问题,而我国农用地十分紧张,耕地已接近18亿亩“红线”加快制定村镇规划,在推进规模养殖中,加强耕地保护、防止乱圈滥占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四、政策措施建议
(一)抓好粮油猪生产,保证农产品供应
千方百计抓好粮油生产,保持粮油生产稳定。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油料种植面积,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和长江流域油菜基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力争粮食稳产和油料增产。抓好畜产品生产,尽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扶持生猪、奶牛养殖的各项政策。加强生猪、奶牛良种繁育工作,提高良种覆盖率;稳定生猪、奶牛养殖,增加生猪出栏和提高奶牛单产,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强猪蓝耳病、禽流感等多发病的疫情监控和防治。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继续支持生猪、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二)继续完善各项支农政策
一是落实各项补贴政策。2007 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繁育、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四项补贴资金已超过5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约200亿元。要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除了开展生猪、奶牛等产品的保险外,应将高投入高风险的水产养殖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三是整合现有的农业扶持政策。通盘考虑主要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防止顾此失彼。四是研究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产品价格机制。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经过几年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已大大改观,但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单一,2006 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建议: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都要按照《农业法》,每年安排农业财政支出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要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拓宽资金渠道,政府搭建平台,将一些有一定收益的项目推向社会,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改变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
(四)加强宏观调控
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是判断农产品供求形势的依据,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建立科学易控、真实准确的信息平台,尽快改变信息不充分、数据不准确的状况。建立大宗农产品信息披露制度,正确引导农民生产。加强市场监控,适时适度把握农产品进出口节奏,合理吞吐;增加中央地方储备,真正发挥储备的蓄水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