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的毛桥村是全国新农村建设35个示范村之一,去过那里的人都对那里的现代农业、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田园风光浑然一体赞不绝口,确实不愧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去学习取经者也往往得出,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生产优先”的心得体会。客观地说,这些赞誉和体会并没有错,但我觉得,这种认识还只是表象,是见物不见人;我更看重的是这物的背后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缺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人文精神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缺的
简单地讲,人文精神即人之为人的精神,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给予充分尊重,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就具体表现为如何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桥村之所以堪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其成功之处正是它正确处理了这三大关系。
人与自身的关系即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人活着不能迷失了自己,要活得有意义,活得像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毛桥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给游客带来享受的同时,也给毛桥村带来丰厚的回报。试想,如果毛桥人活得不像人,他们尔虞我诈、道德沦丧、愚昧无知、肮脏不堪,即使那里仍是小桥流水、风光无限,还有人愿意到毛桥村旅游吗?还有外人敢跟毛桥人打交道吗?旅游业如此,其他产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说,毛桥村经济繁荣、人民富足表面上看是产业发展的结果,实际上是它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文精神最原本的题中之意,“人文”即“人纹”,“纹”者“关系”是也,就是你、我、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单个的人是无所谓“人文”的,人处于社会群体之中才有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性与历史性,社会性强调的是“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性则是“过去的”社会性。那么,这种你、我、他之间的关系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远至原始社会,近至当今市场经济社会,这种关系的本质要求就是“合作”。一个社会群体合作得好则一荣俱荣,合作得不好则一损俱损,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市场经济就是分工合作的经济。毛桥村繁荣文明的“物”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无不是这种以“合作”为内核的人文精神,清一色粉墙黛瓦是不是毛桥人合作的结果?如果其中出现几个盲目追求个体利益、突显个性特色的“钉子户”,是不是使游人有大煞风景之感?现代农业的产、供、销一体化是不是要以合作为基础?百年老屋修旧如旧则充分体现了毛桥人对历史的一份尊重,更是人文精神的升华。
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要求人们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已经超越了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而以“天人合一”为理想,追求人类小生命与自然大生命的相依相存。毛桥村尽力保持村容的原生风貌,随高就低,修桥补路,造林补绿,使小桥流水与绿色田园相得益彰,无不体现出这种人文追求。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人文精神的隐忧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已经有一年多了,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海的毛桥村相比,广大欠发达地区所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运动还不尽人意,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人文精神重视不够是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
一是见物不见人。各地都在搞新农村建设试点,但我们看到的多数试点似乎就是修路建房。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不建新房,不修路,但是从人文精神考察,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建?怎么建?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搞新农村建设,强求农民建清一色的漂亮别墅,结果农民是住进了别墅,却欠了一身债,人为物役,这就彻底违背了人文精神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了;再退一步说,即使农民住进了别墅不欠债,并没有人为物役,如果住进别墅的是一群文盲,那你说这样的“新农村”算是建成了吗?人文精神要求人活得像人,那么,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就是要使农民活得更像人,像现代化所需要的人。这是仅靠建房能建出来的吗?修路能修出来的吗?所以,不难看出,从人文精神立场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是改造和提升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二是见人不见群。政府看到了农民这种“人”是需要扶持的,所以年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农民这种“人”也是以群体形式而存在的,即具有社会性,是人文意义下的人。如前所言,人文的题中之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关系”延伸出来的就是道德、制度、秩序,而良好的道德、合理的制度、井然的秩序是光靠给“钱”给不出来的。近年来,农民信仰危机愈发严重,有些地方邪教泛滥、黑社会猖獗,乡村治理更加困难,而恰恰此时农村改革进展缓慢,新农村建设没有体制性突破,农民组织化程度没有明显提高。充分暴露出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具有明显的“重物质投入,轻软件建设”的倾向,见人不见群。
三是见人不见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环境友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农村,应该是“天人合一”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盲目追求GDP;结果小城镇建起来了,工业区也漂亮了,财政帐户暂时有钱了,农民碗里暂时有肉了;但污染严重了,环境破坏了;为人民服务了,给自然难堪了。这与人文主义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人文精神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力
之所以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如前所言的“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群、见人不见天”的错误倾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人文精神重视不够,对人文精神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我们现在很有必要对人文精神在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重新审视一番。
在学术讨论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通常是相对应的,人们看待它们犹如看待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想,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如此,这是因为:
其一,人文精神能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文为本,它的精神实质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充分尊重,而这种尊重恰好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对劳动者的这种尊重能得到充分体现,必然能使劳动者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企业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常常发现,对劳动者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就是明证。
其二,人文精神能刺激生产效率的提高。市场经济是分工协作的经济,分工越精细、协作越严密,则生产的效率就越高。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正好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人文精神所强调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其三,人文精神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人文精神所要求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关爱,使得人们之间增强信任,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选择成本,减少了生产要素整合过程的摩擦,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
其四,人文精神能促进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人文精神要求人不为物所役,这使得人们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了更明确的自觉意识,让人们懂得,怎样生产和消费更能使人“活得像人”。人文精神还要求“环境友好”,这与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绿色GDP核算的要求也是惊人地相一致的。
其五,人文精神能促进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如前所言,从人文精神延伸下来就是道德、制度、秩序,可见,人文精神是道德、制度、秩序的母体;有了健康的人文精神才有良好的道德、合理的制度、井然的秩序,而这一切恰恰是宏观经济环境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毛桥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缺的,必须重新认识人文精神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把它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生产力来看待,给予充分重视,积极挖掘,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蹈“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群、见人不见天”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