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余家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胡安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薛森,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文章来源】《社会》2025年第1期
【内容提要】虽然孝道研究通常侧重于关注从子女到父母的向上关系,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双向的。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变化不仅凸显了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也是厘清中国传统孝道总体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提出一个与性别角色相关的家庭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孝道变迁的微观基础与现实脉络,并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的2014年数据,利用头胎性别的外生特征,识别子女性别对亲代双元孝道认同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生女儿的父母在权威型孝道观念认同上低于生儿子的父母,但对相互型孝道观念的认同相对更高。一方面,女儿婚后的“从夫居”安排改变了家庭的代际同住模式,进而削弱了父母对权威型孝道的伦理认同;另一方面,在父母生病时,成年女儿更可能提供照料支持,这种代际互动满足了父母对亲情的情感期待,促进了父母对相互型孝道的伦理认同。生育率下降与独生女家庭比重的上升推动了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解释中国孝道伦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 键 词】孝道变迁, 双元孝道, 子女性别, 角色期待, 生育转型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VRC14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一般项目(GD21CYJ09);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4A1515010289)
【全文链接】https://www.society.shu.edu.cn/CN/Y2025/V45/I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