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人类学

互联网、快速交通与人类学研究转变

2019-06-20 作者: 周大鸣

互联网、快速交通与人类学研究转变

周大鸣

《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

摘要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分类始于19世纪左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者对知识分类的认知。经过200年学科划分的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国内在推行的“双一流”学科建设,还是“985”学科建设,依旧沿用的是200年以前的划分标准,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世界在变,我们的认知、学科发展基本情境的变化程度都已经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象。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学科都会面临巨变带来的转型发展问题。本文将透过互联网和快速交通在中国的发展,窥探当下中国人类学学科范式面临的机遇及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人类学;范式;互联网;快速交通


一、人类学研究的历程


1.按社会发展分类

如果按照社会发展或进化的话语来讨论人类社会的演变,那么目前人类学基本遵从人类社会是从部落社会逐步向乡村社会、工业社会、都市社会转变的这一规律。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演变不仅仅是人类学的视角,其实大部分的中国人对这种观点都是普遍接受的。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很强调优胜劣汰,强调生存竞争,我们培养下一代不要输在起点就是生存竞争的直接体现。整个社会的发展竞争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套社会进化理念。这套观念影响了中国至少这150年发展的历史,人类学自然也是按照这样的认定去研究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


2.按生计方式分类

另外,当然还有按其他的方式分类的研究,一种是按生计方式分类。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社会形态,向游牧社会、农耕社会转型,然后再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转变。在某一个具体的转型过程中,例如当工业社会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对工业社会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写的文章中所描述的英国和欧洲的工业状况,例如恩格斯在描述曼彻斯特工业发展的时候说:“到处都弥漫着煤烟,由于它们的建筑物是用鲜红的,但时间一久就会变黑的砖(这里普通使用的建筑材料)修成的,就给人一种特别阴暗的印象。”类似的,中国有一段时间在大工业发展得很快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但是这种景象曾经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工业时期的年画、宣传画里面,背景都有大烟囱,冒着黑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理想的体现。到了后工业时期,我们开始强调生态文明,要保护绿水蓝天。随着人类生计方式的转变,我们现在开始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进入一个快速交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需要更加细致的观察。


3.按区域划分

当然还有一种研究的脉络就是按区域研究,这是美国学术的一个研究传统。美国从二次大战以后,大部分的学科都是按照区域研究划分的,包括地质学、地理学等学科。例如在地理学中,有的研究拉丁美洲地理,有的研究东亚地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他们也是这样划分的。例如中国研究,一般会被放到东亚研究的脉络中,但是因为中国国家比较大,通常会被划分成一个单独的区域。当然印度也是一样,会有一个“南亚-印度及印度研究”这一类的研究分支。此外还有非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俄罗斯研究等等,都是按照区域划分的,历史研究、人类学都是如此。


4.按学科划分

虽然美国的学科有一种区域研究的取向,但是所有的学科没有画地为牢,学科之间的互相协作非常普遍。所以美国无论哪个研究学会,包括地域性的研究学会,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成为会员。举例说亚洲研究学会,它就以人类学家、政治学家为主,还兼有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的组合。但是中国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这种隔离墙相对来说就比较坚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多,其实这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高校都曾经搞过“协同创新”平台,试图打破学校、学科、地域的界限进行协调合作,可是收效甚微。

另外当然还有一些现代的学科越来越根据问题取向作研究,学科导向的研究越来越少,例如经济、教育、宗教、族群、医学、艺术或者旅游等研究的领域。其实这每一个领域都是可以多学科合作的,这也是一个世界趋势,即以研究的领域、研究的问题为导向作研究。观察美国的全美人类学及其下面的各个分支的分会,基本都是以研究领域和问题为导向的学会,这跟我们国家整个学术的发展方向还是不太一样。中国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像是做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单位,每个单位围墙高耸,单位管围墙里的事,围墙外就不管了。一个大的学科,下面再分很多小的分支学科,就像单位里的小院子,这样一种做学科的方法,我觉得一定越做越小,当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越做越没有了。整个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这些年来越做越封闭,我们不是在打破院墙,不是在往一个共同的学术体发展,而是在往一个反方向走。其实我们在新中国70年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上讨论的时候还是有危机感的。危机感的原因,我想还是在于顶层的学科发展设计过程出了问题,所以“双一流”建设,虽然说是要破除二级学科,要以一级学科为主导来建设,但其实这本身还是跟整个世界的学术发展差异比较大。我们很多人一直强调,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少,其实现代社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定是做交叉学科的,成果不是一个单一学科所能够做出来的,但是我们国内就是恰恰缺少交叉学科。国家社科基金曾经设立一个跨学科组,后来取消了。

实际上发展到后期,学术的话语权基本已经掌握在国外学者手中了。例如我们讨论了很多人类起源、民族起源的问题,可是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经过基因分析发现,所有的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们国内也有科学家也承认所有的人类都来源于非洲的说法,假如是真的,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族源的讨论就变得徒劳,无论是彝族、藏族还是其他民族的族源都不需要研究了。基因图谱已经给了可能的结论,我们就没有任何话语权了。外国学者按照这个人类起源非洲说,然后延伸到人类怎么迁徙到亚洲,最后进入中国,有可能终结所有关于族源的研究。所以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学科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把所有既往研究的结论从根本上推翻,这一点是值得深思的。


二、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田野调查

关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强调田野调查,其实人类学是人文主义跟实证主义两者兼顾的学科。一方面要有人文的关怀,强调人文的解释,像我们所说的“文化相对论”,这些其实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文主义的东西;另外一方面也要强调实证,要有实证的材料,要用经验材料去证明。


2.田野调查点——聚落(社区)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强调要对一个聚落或者一个社区作研究。实际上社区是有边界的,它可能有行政的边界、人群的边界、文化的边界或者自然的边界等等。我们是要在一个有边界的地方去作田野调查,这是我们人类学的一套基本方法。


3.民族志写作

同时我们还有一套民族志写作的方式,这对于人类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通过田野调查,让自己跟田野中的他者成为熟人,双方在一个熟人社会中相互了解。我们对研究对象充分了解,研究对象也对研究者有了充分了解,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的信任,在这样一种基础上我们去从事调查和写作。


4.解释框架

我们当然也建立起一套解释框架,无论是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还是结构论,无论是从象征符号到空间的认知等等。虽然每个时代流行的解释框架不太一样,但人类学始终致力于解释框架的生产。最近一些年比较流行空间理论,我的很多博士、硕士其实对“空间”这个概念还没怎么搞清楚,却已经开始把论文写出来了,其实我想很多高校都有这个情况。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时髦的理论,我们曾经有结构主义时代,我们曾经也有象征主义的时代。大家知道中国也流行过功能主义,它对中国影响也很大,就是因为费孝通先生一直认为他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功能主义者。功能主义者,最重要的就是强调需要、需求与满足,这其实跟现在流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还是相符合的。所以功能主义也是很多人愿意用的,特别是我们政府也愿意用这一套东西,来介入我们做的政策、做的项目及行动。


5.基本概念

实际上我们也创立了一系列的基本概念,一个学科能否在这么大的学科群里面生成,就取决于有没有自己特定的概念。所以人类学在过去那么长的时间之内,还是创造了很多东西,至少是被其他学科接受了很多的概念。像“文化与社会变迁”“非农亲属”“仪式”“生计方式”“政治负责制”等等这些概念,都是人类学非常重要而基本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那么多做学问的人,怎么没有一个提出来很重要的概念被世界的学术界来讨论和接受?现在我们都是跟着其他国家的学者,他们提出什么概念,我们再来讨论什么概念,我们自身就没有什么太多的贡献。最近我本人领衔编写了“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人类学概论》[2],评审专家老是强调要找中国的例子,要找中国的学者来做例子,我们找来找去,结果发现比较好找的还是费孝通先生①。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很多概念,大家都比较熟悉,如“差序格局”②,它确实对中国社会很有解释力。而且他提出所谓的“熟悉社会”③,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熟人社会”,费老自己的文章里面就是讲的“熟悉社会”。他就说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大家相互之间非常地熟悉,邻里之间非常地熟悉,我们在一个社区里面一起居住。在一个熟人社会里最大的好处,就是信任的成本很低,大家相互都是用血缘、地缘或者亲属关系联系起来的,按照费老的观点,就是用一个家就把它全部联系起来,用本家人这个“家”字就全部概括了。所以费老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来解释中国,包括“民族走廊”④的概念,现在被我们最高领导接受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⑤的概念等等。所以这位老人的智慧了不起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1988年他在香港举行泰勒讲座的时候提出来的,这样一个概念经过了30年的考验,国内外没有太多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并且这个概念被我们的党中央接受,作为指导性的概念,这其实是不简单的。

①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师承功能主义学派的大师马林洛夫斯基,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曾任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②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这种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

③熟人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是20世纪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④“民族走廊”,顾名思义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若干民族(或族群)沿着一定的地理环境频繁迁徙往来和活动的一个带状地带或通道。费孝通先生在1978、1981和1982年有关民族问题的三次发言中逐步提出和完善“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岭南走廊”等民族走廊的概念。费老当时提出“民族走廊”这个民族学概念,是因为我国的民族学研究尚未完全打破省区界限,限于单一族别的研究,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概念。他提出要按照“历史形成的民族区域”进行整体研究。

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是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首次提出的,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些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三、互联网与快速交通给社区带来的变化


1.移动

说变化,我用了“互联网”和“快速交通”这两个概念来代表。其实我们这个时代引起变化的诱因太多了,我们现在最容易看到的,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快速交通。这种变化给人类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给我们每一个聚落、每一个社区带来很大的变革。当然首先这两个概念都代表着流动,是人口的流动、资金的流动、商品的流动、文化的流动、信息的流动等等。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处于流动中,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高峰期平均三分钟发一趟,从上海到北京的航班十分钟发一趟,可知两地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了。


2“.链接+“”互联网+”

我们怎样去概括这种流动呢?其实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对这样一种流动有不同的概括。我讲的这个“链接+”,是华为的概括,华为公司因为卷入了美国政府的制裁案,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家公司这十几年一直作的研究,就是链接研究。其实手机产品是他们的副产品,不是他们最主流、最主要的产品。它在研究什么呢?华为公司的理念是认为所有的流动都需要一个东西去链接,这是对一个世界的判断。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无论是人工智能也好,还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快递也好,无论是高速计算也好,还是大数据也好,都需要链接。所以华为近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全球链接指数”(GCI),给全世界的国家排名。这个指数不是按照GDP来排名,而是看不同国家拥有的互联网的终端的户数,以及人均使用的流量,去看一个国家的发展。

美国在2018年的GCI指数排名中列第1位,中国列第27位。虽然近年来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大跨度发展,但相较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并且中国一直在网络技术上受制于美国[3]。美国为什么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就是因为它是互联网的原产地,我们所有的互联网跟它链接在一起的,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所有的互联网产业,所有的互联网终端,都跟美国的互联网链接在一起。华为公司想突破这一点,想要搞出一个5G出来,它想要控制新的一种流动——链接,所以美国自然不会放任不顾,制裁也就在所难免。但是华为公司,我认为它至少代表着一种方向,就是“链接决定一切”,这是华为公司提出的口号。我深有感受,大家现在在用手机,如果没有了链接,什么办法也没有,对不对?哪怕5G、6G都没有用。此外还有一种链接的方式——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这个概念被李克强总理接受,马化腾认为这个“互联网+”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通过互联网可以加任何东西。当然他出版的关于“互联网+”的这本书里面,强调主要从六个方面来做。他首先谈的不是产业,首先谈的是人际的互动、族群的互动。其实人家是一个纯粹搞产业的人,反而不是把产业放在最前面[4]。


3.移动和链接带来的变化

我们也知道“互联网+”导致我们人际交往的变化,导致我们族群交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其实给产业带来一种特别的变化。反过头来,我们一直没有研究这种互联网产业,它这种快速的移动和链接会给我们所研究的社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反而缺乏这样的结合的研究。我一直觉得做这种企业的人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他把事情想在前面,否则很快就被淘汰。所以你看这个IT产业,一下子这个是首富,一下子那个是首富,那就要明白这个道理。

1)城乡结构的变化

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快速交通压缩了时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链接发生了变化。所以我想至少可以看到,我们过去讲的二元分化的东西可能发生变化。我们的城乡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抛除这些高楼大厦不算,如果你仅仅从生活方式上去看,可能以后很难分出城乡。

2)个人与群体界限的模糊

我觉得个人与群体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个可能是很多人不关注的。个人就是个人,群体就是群体,但事实上现在有时候个人跟群体变得密不可分了[5]。我们每个人有个智能手机,我们每个人智能手机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群,对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些群里面的一分子,既是个人,也代表了很多很多的群。所以了解这样一个特性就知道,现在当你面对个人的时候,可能是面对很多的群,当你面对群的时候,是面对着无数的个人。现在社会要处理的东西,要面对的东西,跟过去不太一样,就是人与群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当然我今天讲的很多东西,可能不是有结论的东西,这是我一些个人的思考。你看某大学,因为老师讲了一些话,把他处理一下,他们学校可能觉得是一个个人的问题,但结果变成一个很大的人群的事情,西方最重要的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把这条新闻放在我们国家领导人访问欧洲消息的前面。实际上这个就是个人与群体的磨合,导致我们现在做事情要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去做。我刚刚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实际上我们过去在处理危机的时候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风险。

3)人际关系的变化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这个人际关系怎么样?我们这样的社会,既不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很熟悉的社会,也不完全像芝加哥学派所说的一个充满移民的都市社会,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我觉得人际关系方面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流动性如此之高的社会,我们到底以什么作为信任机制?我们现在抛弃了血缘、地缘、信仰、亲属,而这些在以前都是我们相互信任的前提。你是我的父亲,我们是父子关系,当然要信任;我们是夫妻,我们之间缔结了婚姻关系,我们要信任;或者我们是同一个宗教信仰,我们要彼此信任,我们有信任的基础,我们也有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现在所有这些信任机制没有了,那我们怎么样来建立起信任?所以我思考京东成功的基础,就是成功地建立起一种信任的机制。建立这个信用机制是花了很大的代价的,京东自己建立起一整套区别于所有电商的投递系统,独享一个自营的投递系统。当然现在大家觉得它没什么,但是当时京东没有资本的时候,名声也不是现在这么响的时候,完全需要去借贷来建立起这样一个系统,很需要勇气,很需要胆识,对不对?所以京东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一个这样的设想:自己成立京东物流,并且无理由退货。这样就无形中建立起了一套牢固的信任机制,快捷的物流让顾客信任京东的品质,同时无理由退换货也让消费者打消了后顾之忧。另外京东与生产商建立信任,京东保证你销完货,我就给你货款。我们中国现在的企业大部分为什么开不下去?就是把货卖出去了,生产商收不到货款,一收不到货款就付不了工人的工资,然后上游的原料钱也付不了,所以就是三角债把我们的企业搞死。京东就是利用诚信,建立一种信任,所以它能够成功。很多人以为一个企业能够成功要有胆识,它背后当然要有一个很强大的经济的支持。反过头来,如果没有一种这样的体系,像阿里巴巴里的淘宝,我觉得很可能会走向衰弱,因为它无法保证货物的品质。

4)隐秘与透明

另外还有一个变化是需要思考的,就是隐秘与透明。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大家是一种隐秘的关系,但是我们背后是透明的,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特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大数据笼罩着,我们所有的东西通过大数据来看都是透明的,这个是我们每个人要清楚的。我们所有的特质,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所以现在开侦探公司还是很发达,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面对面,大家都不熟悉,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大数据都在后面。例如我们现在住旅馆要扫脸,我们进哪一个关口都要扫脸,这扫脸背后就跟大数据链接在一起。所以现在政府要抓哪一个人,他绝对逃不掉,这天罗地网,他不可能跑的,根本就不可能,要真想抓你是没地方可跑的,这就是大数据透明的东西。问题是这种透明到什么程度是值得思考的,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准则。例如你去看什么病,开了什么药,什么医生给你看的,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信息还是商业信息,可不可以披露,有待研究。反过头来,谁掌握了这些东西,谁就拥有权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大数据是把双刃剑。你看我们上网买东西,你去点击,算法就会按照你的点击来计算你这个人的爱好,喜欢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买什么东西,算法就会自动推荐类似的商品给你。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对你个人作出判断,它会计算你的爱好,所以如果你喜欢看什么抖音,喜欢抖音里面哪一种类型的女孩子,它马上给你提供大量的这种女孩子给你。


四、人类学家如何面对快速交通带来的变化


1.传统方式:“人类学+”“民族志+”

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面,在研究的田野点框架上面,我觉得要有一种转型,其实任何一个学科可能都会有一种转型。人类学家如何面对这些转变?一种方式,当然是人类学采取“互联网+”的方式,我们什么东西都加上去,这是我们传统的做法。我们的传统就是看到有一个什么,我们就叫什么什么人类学,我们有视觉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医疗人类学、营养人类学、健康人类学、饮食人类学……这种人类学是一种方式——“人类学+”。这种方式也不是不好,但是坏处就是给人感觉好像一个学科没有什么界限,非常不严肃,好像什么都可以做,结果什么也做不好。还有就是“民族志+”,这也是一种方式,什么什么民族志,那也是一种方式。


2.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另辟蹊径:人类学研究转型——路学与网络民族志的兴起

1)路学试图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以道路为题综合不同的学科

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来另外开辟一些途径作研究?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实际上这种变化现在至少可以看到两种,一种是路学。我觉得路学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一种人类学的转型。路学是突破了传统学科的限制,以道路为题,综合不同的学科,现在由人类学、地理学、道路设计等学科主导。有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多年前我到香港去跟一个地理学家谈路学研究的合作,对方在香港,自己有一个科研用的卫星,有个地面观察台,还有12架无人机,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我当时和他说你有这么好的条件收集数据,但总还是要了解产生这些数据的人,他们是怎么样活动的,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样来面对这些道路的,我说自然科学可以和人类学合作。当时他也讲,有了大数据,可以更加科学地观察族群的移动、人口的移动,这些可以在数据上面全部显示出来。对路学来说,如果能够跟交通部门、跟道路维护养护的部门合作的话,其实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话题出现。去年我们在南科大参加路学的研讨会,我觉得有一些感想,就是说道路本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我们刚刚讲的这样一种人口的流动,还有其他的方面。我的博士生王田,他研究发现,道路的建设跟政府的基层政权的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要村村通公路?这个从经济价值考虑一定是不符合理性的,但它是政治价值的体现,就是代表着我们国家力量能够达到每一个村,比历朝历代的政府都要厉害。以前的政府治理最多达到乡一级,但是现在可以达到村。所谓村村通公路,大家不要纯粹去算经济账,这个经济账是肯定划不来的。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道路的修建也是一个国家的认同的很重要的内容,所以我那天在讲《天路》那首歌,歌中就唱我们国家把路修通到西藏,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将中原跟边疆联系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6]。

2)人类学应当与时俱进,而不是谨守传统

现在道路的研究、互联网的研究本身也不是一个学科可以涵盖的,人类学不应该回避,而应该参与到其中去,其实还是可以做蛮多事的,我后面会提到。


3.快速交通和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1)时空张缩效应

快速交通、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首先一个就是时空张缩效应。我们现在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距离缩短,缩短了我们的时空,就是说我们这种高移动性打破了自然地理、政治上的阻隔,扩大了社会交往的空间,加速了不同空间之间的互动。这种结果,跟我们理想的目标常常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要转移两个亿的农民到城市里面,而且是2020年就要转移一个亿,提高城市化水平。我们的想象是要有不同层级的城市,不让这些农民进入特大城市里面去,而让这些农民进到那些小城镇、小城市里面去,这是理想的状态。因为现在高速交通所带来的变化,每一个省、区的这个城市的首位度越来越高,所以昨天我在路上跟王川教授讨论,现在成都就是最好的例子。成都现在GDP差不多1.5万亿,整个四川4万亿,成都占了1/3还多,就一个城市。一个成都就占了整个四川省CDP的1/3还多,而且它占的这个比重还在扩大,不是在缩小。其实现在中部的省份都是这样的。这也就意味着成都的人口越来越聚集,规模在越来越扩大,房价在越来越涨。我刚到成都,我没去作调查,没去看数值,但是这个可以分析得到。反过头来,那些三线、四线城市,想卖房子也卖不出去,人家觉得这个地方没有升值空间,我在你这里干什么?也没有就业机会。这个就是时空的胀缩所带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跟我们理想的人口分布状态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大家不知道,现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韩国一个首尔占韩国整个GDP的比重更大,远远不止1/3,已经差不多一半了。你看日本东京,东京湾这个湾区,占了日本GDP的一半以上,这个城市的首位度在一个国家是这样变化的。

所以我讲,大家如果听我的,也许可以发点小财。我说现在凡是高铁交会的城市,将来的房价一定会涨,像贵阳、合肥、长沙、武汉、南昌,再加上成都,这些地方房价肯定不会降,只会涨,你要想观望一下,等着降价,就可能等下辈子了,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为什么?这是聚集效应带来的东西。现在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点对点,我们把中间点全部省略了。现在我们最难买的高铁票是什么?比如说我要从广州,去南宁、贵阳,最难买的票就是直达车票,我们提早很多天都买不到。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在选择快捷,中间的点对他们来讲不重要。就是说从广州到贵阳中间多少个县市?到南宁中间多少个县市?大家都不需要停了。那天我从南京坐高铁到北京,中间一个站都不停了。从南京到北京中间有十几个地级市,三个小时不到就从南京到北京了,我很吃惊。所以这个也是我们城市管理者比较难的一件事情,你想控制城市规模,控制不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管理者,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很想控制这些特大城市的规模。成都已经一千多万人,可能还在继续增长,大城市人口都在增长,反而二线、三线城市的人口在减少。我有另外一篇文章讲人口的流动与城市的活力,我也是对人口流动的数据进行分析。越发达的省份,人的流动就越多,发达的城市也是这样。

2)全球的链接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这种快速的交通和互联网带来的全球链接,做一个小事情可以跟全世界链接起来。珠三角很多专业商品市场,就是在过去的一个乡镇,就是在一个集镇上面。大家知道宾馆里面必须提供牙膏、牙刷、梳子,这里专门有经营市场,做这种酒店用品,一说就是在全世界的酒店用品市场占50%。中山古镇那个灯具市场,产出的灯具在全世界市场占70%。我去年去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它有一个很大的直播的视频,可以实时地看,商场的产品流向哪一个国家,流出多大的量,流向哪个省,什么四川、湖南,可以实时看。这个就是互联网跟快速交通配合起来以后产生的效果,市场变得全球化。

3)中间点消除效应

我刚才讲,大城市越来越发展,两个中心城市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重要,然后就是中间点的消除效应。现在对基层的人而言,他们想发展他们的小城市,想发展二线、三线城市,发展不起来。我还是相信我的研究结果,所以我去年把我家乡的房子卖掉了,我觉得这对。我那个房子买下来几年一分钱没涨,因为三线城市、四线城市没有涨的希望,除非你就放在那里准备去养老。所以我们下去作调查的时候,也可以看得到,下面很想把自己的集镇搞起来,要把自己的市场做起来,但是做不到。

4)城乡结构的变化

还有一个就是城乡连接的结构发生变化。我们过去是一种串联式的,首都到省,省到地,地到县,县到镇,然后到村。所以如果我们过去不是在一个行政区划内,你要从这个镇到另外一个镇,可能要先跑到县城,再从县城跑下去。我们过去是一种串联式的,你到一个省城也是这样的,你从一个县到另外一个县,连接很不方便。但现在交通的布局变成一种扁平式的,变成并联式的,就是任何一个聚落,它可以直接跟中心城市发生联系。这样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每个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追求最好的服务就惨了。我想成都跟广州肯定也一样。成都有个华西医科大学,有华西医科大学办的那些附属医院,我们广州有中山医科大学,有它办的附属医院,那都是在那一个区域里面最好的医院,去那些医院,都像赶集一样,人挤人。中山医科大学跟我们中山大学合并以后,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朋友介绍床位。人家找床位找不到,就说中山医是你们中大的,我就要去找床位。现在走廊里面都住满了人,为什么?就是说所有在基层的这些人,他们在寻求一流医疗的时候,想寻找最好的、最优质的,或者是说技术最好的。可能这些基层的医疗也把人害惨了,昨天格勒博士说他得了一个感冒,跑到附近一家医院去看,就要给他动手术。他吓了一跳,赶快跑了,一个感冒要动什么手术?我说可能这个医院没少去骗病人的钱。就是说在基层很多医院可能没有诚信的,那就到大城市去寻找这种资源。所以大家想,光去一个大城市求医的人有多少?大城市人不挤啊?求医的、求学的、做各种事情的。

教育资源也是这样的,大家也想寻求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中小城市有一点钱的人,都会搬到省城去,寻找最好的教育。这些对城乡结构带来变化,都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也就意味着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供给是有限的,要解决这种供需的矛盾,所以我也佩服他们造了一个词,叫做“供给侧”。



五、以互联网人类学为例看人类学方法的转变


我下面就想花点时间讲,以互联网的人类学研究来看人类学方法的转变。因为我最近几年一直在跟腾讯公司合作,来作一些研究。


1.人类学研究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田野调查的差异

1)田野点的选择

我觉得首先就是田野点的选择。我刚刚讲了,过去我们人类学所研究的社区是有界限的,但是互联网的空间好像是无边界的,它是一种开放的结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互联网的研究一开始所面临的问题,跟我们人类学传统的研究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我们人类学的传统选择一个村落,或者选择一个邻里去作研究,或者选择一个单位的社区去作研究,很容易,它的边界很容易划定,但是现在作互联网的研究,首先就面临这方面的问题。

2)进入田野的方式

第二个就是进入田野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刚才讲作人类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进入到一个社区,要跟当地社区的人交朋友,大家能够互相信任。但现在作互联网研究,在这方面有点难度,就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别人。我刚才讲隐秘与透明,当我们在网上的时候,其实大家是一种隐秘的关系,有时候甚至是一种虚拟的关系,有的明明是男人,他登记为一个女人,明明是个老人,他登记为一个小伙子,你是跟一个虚拟的人在打交道。

3)民族志的呈现

第三个就是民族志的呈现。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调查的一个重要阐述,它是关于特别族群文化的真实记录。到了网络社会,文化的移动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自然,人类学的田野也必须移动起来,所以普通的多点民族志也无法满足此种文化研究的需要。同以往的田野不同,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有极强的扩张性,同时极富活力,网络研究更加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从网络中看到很多节点,同时能够清楚地发现节点之间的关系,因此网络研究能够更好地发现移动和变化。网络民族志正是通过研究节点及其间的关系来发现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差异。我们需要来做网络民族志。

4)参与观察

另外就是民族志的核心方法参与观察。我们人类学强调参与观察,就是强调研究对象在一个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事情,需要去观察它。互联网当然也能够观察,但是你是在一个特定的和简化的模式下才能够实现。我们现在这种观察呢,有一些东西观察不到,比如说人在这里做事情的时候的表情。人的表情是很重要的,我们讲同样一句话,口气不一样,表���不一样,就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在作互联网的参与观察研究的时候,缺了这一块。还有就是周边的环境。在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对于去观察一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个在网络上就没有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穿什么衣服,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气温条件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互联网反映不出来,而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行为、讲话是不一样的。

当然互联网也可能给我们另外一种观察的方法。人家现在搞旅游的,用那个电子眼观察,但是人类学恐怕很难接受这一套东西。就是人类学讲,我们的研究伦理可能接受不了。一个人进入哪个景区,他的表情,他讲什么话,都可以通过电子眼观测到,而且可以实时地输到电脑里面,进行一个大数据分析。那天我在跟心理学的系主任讨论这个问题,我说我们作这个研究,是不是符合我们的研究伦理?在被观察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你把他的这些数据都输入到一个大数据中去分析。但是我想大家还是可以了解这种方法,可以在旅游里面用的,能够把伦理观人跟你的观察、你的研究区分开来,还是可以的。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有很好的条件,有各种各样的摄像头,个人是可以观测到各种各样的人的行为。我有两个博士,作监狱研究。监狱里面就是这样的,每一个仓位都有摄像头,是无死角的。在学生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特别说你要在研究方法上面强调,你在监狱里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首先要告诉人家,因为没有替代性,你没有办法用其他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这是一个最方便的观察方法。所以我想类似监狱这样的环境,其实真正有点像福柯所讲的:“真的是每个人好像也生活在一个监狱里面。”我们随时随地都被各种摄像头拍得到,所以同学们,你们可能在哪个树下kiss的时候被拍到,那是无意的。很多东西是无意的,尤其是在校园环境中。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安装摄像头,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这个都是为了校园安全。每个中学、小学,就连乡下的学校都在装,通过这种视频去观察东西。


2.互联网数据的真实性

参与观察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作研究,实际上还是会在网上来开座谈会,作问卷调查,只不过我们在网上作问卷调查,问卷千万不要设计得太长,人家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这是最好的。还有就是互联网数据的真实性,这也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我们现在利用互联网数据作研究,怎么样来判断它的真实性?就我刚刚讲的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国籍,你很难去作判断,尤其是我们现在在一个虚拟的社区里面。我们曾经作过一个调查,一个九岁的女孩子,她去玩游戏,可以跟人家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然后分财产。一个九岁的女孩子把人一辈子都没有完成的,都要一辈子完成的东西,都完成了,在游戏里就完成。


3.互联网民族志中的语境问题

我刚刚讲的互联网的语境问题,也就是这个氛围了。我们对语境的分析这一块,是一个缺憾。互联网民族志可能只能对话语、文本本身进行分析,没有办法对语境进行分析。现在有个最好的例子。现在在网上流行一个流浪大师,他在一个给大家展示的视频里面,他在一个真实的语境里,还是一帮人把他塑造出来的?要去研究他,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话题,可以找个学生去写一篇论文,就专门研究这个流浪大师,从他怎么出现到大家怎么去捧他,是吧?现在他受那么多人的追捧,都要去见他,都去听这个大师讲课,然后将来他是怎么样消失于公众的视野。我现在找了好多学生作互联网的研究,它有各种各样的什么粉丝,某个明星有一个粉丝的圈,还有某一个球星有一个球星圈,某一个球队有各种各样的群[7]。


六、研究积累——人才培养


1.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

我们在以往还有一点积累。我一个博士作的天涯虚拟社区研究,这大概是国内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她当时一直担心自己毕不了业,她没有去选择一个传统的设计去做,我还是鼓励她,结果她很顺利地毕业,这本书出版以后也已经重新印刷了几次。尤其是后来互联网发展,而且人们还是想找这一类的书,很可惜她自己把这个研究放弃了。后来我说你成了这一行的鼻祖,大家都要跟你的,写文章都依你的,结果你自己还跑掉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她选择网上的一个特定社区来做。她后来跟天涯社区的管理者公开她自己研究者的身分,后来她这个书出版,还在天涯社区去讨论,我觉得蛮有意思。人类学作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我作那个凤凰村的研究,我不断地去重访,现在一帮人就拿着我的书在研究,有的人在支持我,有的人在反对我。我一直想去开一个学术讨论会,都会蛮有意思。

她的研究还是会有一些传统研究的模式,她还是会研究这个虚拟社区的功能,对虚拟社区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对吸引社区的人际互动进行研究,对虚拟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研究。我们怎么样去作一个虚拟社区的研究,实际上她已经展示了一个研究的框架,她用一个社区互动的理论从五个方面来作研究。


2.姬广绪《手机与邻里交往——以辽宁省沈阳市S小区为例》

另外还有一个博士生,他作手机研究,我就说手机与邻里的交往。实际上有了手机以后,我们大学同学也用手机交往。有了手机以后,同学交往的方式可能变。我想要看这个怎么变。他选择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有点类似于乡村社会,就是把乡村社会的熟人社会这套东西搬到城市。我一直讲中国的城市跟西方的城市不一样,这套单位制其实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搬到城市,所以过去很多写城市的人的书,都把芝加哥学派的东西作为一种经典,其实我觉得用来分析中国城市是错误的。在单位制的这样一个熟人社会,手机出现以后是怎么样影响着他们的交往?他就是研究在一种单位人向社会人变化的过程里面,在居住空间的转移过程里面,他们怎么重新建构社会关系。他说手机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搭建起一种新兴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工具性的邻里支持以及情感性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家知道这些工业老区原来的一些企业垮台了,破产了,工人下岗,原来那些地皮都卖给商业开发的,原来在这个地方居住的居民都买不起房子了,说白了就是原来的居民都不能或没有办法住在那个地方,他们就面临着一种社区的解体与社会关系重构的问题。我这个博士他就研究手机与互联网在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里面,和互相的支持、情感的支持里面所发挥的作用,很少人会从这个方面去关注它。有了手机以后还有这方面的功能:我们不在一起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让我们原来的邻里关系持续下去。


3.黄雪亮《大社区,小世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兴起——以新浪微博社区为例》

另外还有一个博士作了一个博客的研究,题目就是“大社区,小世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兴起”,他就是通过对一个新浪微博社区的研究,来看微博从1.0时代到2.0时代变化的过程,这种东西变化很快。像微博这种东西,重庆有一段时间非常非常流行,有的人来不及写东西,就在微博上面打了一个问号,结果有7万人回应这个问号。当然现在可能用另外的东西取代了,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变化的影响不得了。


4.向璐《淘宝村的社会变迁研究——以沙集村为例》

还有一个博士叫向璐,她作了一个淘宝村的研究。她选择了一个不是传统的经商的社区来研究,选择了江苏徐州跟安徽、山东交界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老板在淘宝。她原来想选择广东,我说不要选这些地方,它们有经商的传统,要找比较偏僻一点的,就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就看看淘宝村的兴起对他们村落变化的影响,所以她就去安徽,去那些地方找。当时有些省份把淘宝村的建设跟脱贫、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联系起来。当时安徽说要建5000个淘宝村,我说这不会把阿里巴巴打垮才怪?我刚才讲,在一个互联网和快速交通的时代,就是不像过去,每一个聚落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快速交通,没有互联网,淘宝村是不可以建立的,对不对?生产出来的东西等着运出去,这就跟快捷的交通、跟投递系统有关系,所以能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建立起淘宝村。在这个淘宝村的研究领域可以看到,淘宝村是怎么样发展建立起来的。淘宝村建立起来,开始可能乡村社会的这一套人际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都彼此成为一种竞争关系的时候,这就麻烦了,要建立起一种新的东西。你可以看到淘宝村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建立,对传统村落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还可以看到淘宝村建立以后政府与村落关系的变化。以前这么穷的地方,没有官员愿意去,结果突然办一个淘宝村变得很富裕以后,所有的官员都愿意来管理这个地方,甚至政府还强行办理一个工业园,把淘宝办的工厂搬到工业园里面去,政府可以收管理费,收租金。你可以看到,因为这种变化,导致政府对乡村的介入。另外就是在一个社会的交往过程里面,经济利益的考虑和突破对情感关系就有影响,因为在市场外面,你哪个产品销得好,哪个货走得好,能够保证保密,这是最重要的。旁边的人发现了后都做同样的东西,我的东西就卖不出去,所以会忽略掉感情这种东西。



七、研究合作


另外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推动互联网的研究。我们现在跟互联网、腾讯公司在合作,已经开过四次讨论会,今年准备开第五次讨论会。我们在邀请研究的学者的时候,没有局限于什么学科,因为我们的田野调查基金是对全国所有的研究生开放的,大家有兴趣做这个题目可以申报我们的基金。但是我没有参加这个项目的评审,项目评审都是由腾讯公司组织人跟我们的人一起合作去做的。我还是希望能够出一点成果,所以就一直资助了五年。我们一年有两个会,一次是学术讨论会,还有一次是田野报告会,我们会选田野调查比较好的报告,让他们来给我们大家分享。我们会出路费请他们来广州开会,当然写得不好的话我们就不邀请了。我想跟在座的各位研究生说,其实做一件事情,你做得好,你得到的回报是多重的。参与我们这个网络研究的很多人,进入到这几大公司工作,进到阿里巴巴、腾讯公司工作。要知道能得到这么一份工作,就有一份比较好的回报,就是你的薪水。



八、总结


最后作一点结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在变,我们可能变的因素很多,但是我们怎么样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任何学科、任何人其实都要思考这些问题。实际上很多东西按照过去那种思路去思考,已经不行了,现在搞医学人类学的也没有按照传统的医学人类学那个套路搞了,他们实际上把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医疗帮助都连接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尤其是我们人类学要作点贡献,都要与时俱进。我就讲到这里,留点时间给大家讨论。

责任编辑:cyj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