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分层

陆学艺 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建构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结构

2009-03-16 作者: 陆学艺

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建构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结构

 

陆学艺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20世纪初,中国末代王朝晚期著名的变法维新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指出,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先生预见到了中国将发生的大变局,而真正实现了这个变局的,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四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人口结构初步实现现代转型。从人口再生产模式看,中国已经由一个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三高”国家,转变为“三低”国家,呈现出现代化国家的人口特征。从年龄结构看, 1990年全国65岁以上的人,还只占总人口的5.6%,2000年已达到7%,2007年为8.1%,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有意义的是,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很快,1990年,总人口中高中程度的占8%,大专以上的只有1.4%;2007年,高中程度的占12.6%,大专以上的占6.2%,可以说,中国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

 

其次是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直到1978年,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家,在全部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就业占70.5%,第二产业就业占17.3%,第三产业就业占12.2%;到2007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分别转变为40.8%、26.8%和32.4%,第二、三产业比重合计接近60%,初步形成工业化的就业结构。

 

第三是城乡结构状况显著改善。1978年,中国人口城市化率仅为17.9%,明显滞后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多方调整,到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44.94%,接近50%的工业化国家标准。城镇人口新增4亿多人,其中60%以上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接受城市化、社会化的洗礼,逐渐转变为市民,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城乡结构。

 

第四是社会阶层结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大致形成了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相对简单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此后的30年中,由于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产生了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新的社会阶层。其中又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工人阶级队伍空前壮大,1978-2007年,中国工人阶层总人数增加了33711万人,其中有约60%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新产生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到2007年,这个阶层的总人数已达1396.5万人,拥有注册资金97873亿元,雇用员工5856.6万人,成长为一个具有很强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阶层。三是社会中间阶层逐渐成长,这也是中国30年来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据估计,2007年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约为23%,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上升到38%左右,这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结构总体上已从传统农业、农村社会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结构,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伟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个新的社会结构还是初步的,还不全面,也不平衡,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从就业结构方面来看,在占全部就业人口50%以上的非农就业人口中,有1.3亿多人是进城农民工,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身份至今还是农民,与非农户籍职工相比,进城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很多其他社会问题。其次,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7年,在中国的GDP构成中农业增加值仅占11.3%,而在当年的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占40.8%,在人口城乡结构中农村常住人口占55.1%,后两者分别比前者高出29.5个百分点和43.8个百分点,这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例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难以普遍富裕起来,等等。第三,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远不是工业国家应有的橄榄型的结构形态,而是两头小中低层较大的洋葱头型社会阶层结构。关键问题是,该小的社会阶层还没有小下去,农民的规模还是太大,农业劳动者至今还占劳动力的40%以上;该增大的社会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社会中间阶层至今仅占23%。

 

概括地说,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尽管已经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但明显滞后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演进,两种基本结构之间关系不协调不适应。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演进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社会结构还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种不适应不协调,必然导致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而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发生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十七届三中全会则作出了《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几年来,各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我们认为,所谓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首要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促使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互相适应。可以预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国社会结构将继续深刻发展演变,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形成。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