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社会建设是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和要求,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全面
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健全社会保障、增强社会活力、搞好社区建设、建立新的社会体制机制,达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的目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建设的过程,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社会建设作出了战略布署,提出了行动纲领和具体要求。目前社会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的社会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推进的新时期,这是中国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协调发展、规避社会发展风险、减少社会发展代价、切实改善民生的需要。
2、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对人的理解、对发展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必须成为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中心、是根本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社会流动机会大大增加,社会活力被大大激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动。社会流动的规模大小、有序程度和渠道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活力状况。改革开放前,户籍制、单位制、身份制等种种制度约束使广大的社会成员无法流动,社会流动率很低,先赋因素成为了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社会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走进城镇走进工厂;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住地、职业和生活,新的社会流动模式开始形成,社会活力被大大激发。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渠道还不畅通,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制度障碍仍在阻碍着人们的流动,形成有序、科学、高效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仍需努力。
4、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历史变迁,一次发生在建国初期,当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原来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变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第二次大变迁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表现为:农民的比例明显下降,内部分化迅速;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不少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许多人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为代表,恢复和新产生了一些阶层和群体。中国阶层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目前它仍处在快速的分化与重组之中,其主要特点是阶层分化与重组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其中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阶层结构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但其结构仍不稳定。今后社会结构分化与重组的动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中产阶层将进一步扩大,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将逐步形成。
5、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社会管理意识大大增强,政府职能有了很大转变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事无巨细都要插手管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搞好经济调节,进行市场监督,提供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是政府的职责。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厘清政府的职能有利于政府到位不越位;有利于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改善我国公共服务状况;有利于完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确保政府的高效安全运行;有利于社会建设的广泛深入展开。
6、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切,社会建设的重点更加明确
“民生”是近几年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反映了我们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切。加快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坚定主张。民生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结合点。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事关百姓利益的大事排出了清楚的时间表,做出了9个限时承诺,更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民本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例如今年要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农村沼气用户;从今年起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力争用两年时间在36个大城市率先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今年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从今年1月1日起,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7、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步,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社会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头戏,包括的范围很广,教育、就业、医疗等均在其内。教育是民生之基,2007年我国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就业是民生之本。尽管现在就业很难,但选择的���会多了,发挥自己潜力的空间大了,劳动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和规范化。社保是民生之盾,十七大报告不仅把社会保障的对象和内容说得很清楚很周全很有层次感,而且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提出了三个基础、三个重点和二个补充的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它们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反贫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邓小平在1987年4月就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通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减少了一亿五千万贫困人口。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2008年贫困线提高至年收入约1300元,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人从中国扶贫优惠政策中获益,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首次达到了日收入1美元的国际标准。此外,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国家规划免疫预防的疾病由7种扩大到15种,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讲民生讲保障,讲全面讲统筹,讲实际讲实效,讲重点讲顺序,是中国社会事业三十年来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8、社会心态发生重大改变,开放进取求富成为主旋律
看不见的心态三十年来在悄悄地变,暮然回首,积聚的能量竟是如此之大,变化竟是如此之快:致富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人们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心理承受力已大大增强,封闭的思维已被开放、流动的意识所取代,政治标准已被经济标准强烈冲刷,思维行动的单一性已被多样性替代,求稳怕变已被进取求变所取代……心态决定事态,积极进取健康向上自由开放努力创造的心态,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
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解决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未来中国社会建设大发展的思路应当是:以协调发展为理念,实现社会均衡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搞好社会建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破社会建设瓶颈;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努力做到共建共享,进而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繁荣与和谐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