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工作

郑杭生 灾后重建要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8-08-01 作者: 郑杭生

灾后重建要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郑杭生

来源:《求是》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发生了两月有余,抗震救灾斗争进入了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特大震灾后的重建,面对的是残垣断壁,眼见的是片片废墟,还有遭到严重破坏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说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说,保障民生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

  

  什么是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日常生存生活和发展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求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用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这不是一般的正常意义下的民生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有自己的家园、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资源,有可以获得帮助的社会资本,而且有关的社会建制正常运转着,一切都可以按常规来处理和对待。但是,灾区特别是特大灾区的民生问题,则是一种紧急状态下的民生问题。在汶川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人突然失去了生命,数以万计的人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等待抢救;幸存者也是伤的伤、残的残,不仅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自己可以支配的资源,很多人突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无所有者;另外,基层的社会建制被打乱。因此,灾区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保障民生,特别是抢救生命。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重视民生就是重视老百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最紧迫的就是与时间赛跑,尽可能抢救更多的生命。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中国政府出色,是因为最高领导人及时亲赴灾区,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是因为它处理特大危机的能力,它的决策能力、调度能力、动员能力使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也使一贯挑剔中国政府的西方媒体改变了口气。中国军队出色,是因为它以最快的速度,动用最好的设备,在极短时间内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进入灾区,抢救生命,以不怕牺牲的勇气,可歌可泣的行动,再一次表明了人民子弟兵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企业出色,是因为它们取之社会,回报社会,在人民遭受巨大灾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中国民众出色,是因为他们心系灾区群众,情牵中华,众志成城,自愿地捐款、捐物、献血,进行志愿服务,涌现了无数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的事迹,成为抗震救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是这些力量协调配合,团结一致,服从中央的统一指挥,在神州大地上奏出了抗争大灾的血泪交响曲,演出了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悲壮人间剧。

  在抗震救灾的第二阶段,即灾后重建阶段,重视民生仍然是要重视老百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最紧迫的就是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无家者的安置、伤员的救治、学生的复课、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整体的重建等。521日中央安排700亿人民币,用于第一年的灾后重建,并决定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5月底6月初,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宣布成立,计划在3个月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3年内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具体说来,抗震救灾的第二阶段的民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维持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地震发生第5天,中央已经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一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这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研究确定的,可以说是特殊情况下的政策创新。在以往的自然灾害中,发放救济金的时间一般是10天左右的应急期,每人150元。但此次灾难巨大,应急期远远超过以往的洪水台风,所以要特事特办。第二,解决灾区人民的居住问题。目前的过渡性安置政策是先发帐篷、再建活动板房。但有些地方山路崎岖,大帐篷运不上去,更不要说建活动板房了。所以山区的灾区群众要求提供塑料彩条布和一些资金补偿。民政部根据这个需求调整了政策。在重建阶段,根据民政部以往的救灾经验,农村地区的重建最好是灾区群众主导,政府分期把救灾款发给农民,由农民自己盖房,政府只在集中采购建筑材料等方面予以协助。城市重建的问题相对复杂一些,需要统一规划,更详细认真地考虑决策。第三,使所有的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尽快康复。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地震灾害发生至5月底,共有14万医务人员进入四川灾区一线参与紧急救援,医疗救治队伍已经覆盖到灾区每个县乡。第四,使所有的适龄儿童有学上,采用多种形式陆续复课。一种是就地复课。据报道,一所由板材临时搭建而成的小学519日就已经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落成,虽然仅有9间教室,但已足够帮助镇中心小学600多名学生全部复课。一种是异地复课。65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808名小学生和随行的40名教师,乘坐从绵阳开出的专列抵达济南,将在济南开始过��性复学生活。随后,第二批500多名初中生和随行的30名教师也将赶赴济南复学。这是目前全国异地安排灾区学生过渡复课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他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都安排了灾区学生过渡复课。据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专门发起了希望工程紧急救灾劝募行动,所得善款用于援建抗震希望小学(中学)。近期还有价值数千万元的活动板房或帐篷将运抵地震灾区,搭建抗震希望小学。第五,重建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防疫防病,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制定近期和长远规划,制定适合灾区具体情况的社会政策等等,也都是为了在震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重视老百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

  

  改善民生本来就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民生问题在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最基本的根源,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是在新阶段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基本途径,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直接考验。而在灾后重建的紧急情况下,保障民生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过日子、求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是对民生问题的准确表达。是否把这些问题作为重点来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直接考验着是否在落实以人为本上下功夫、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做实事。

  对灾区群众来说,民生问题尤其具有紧迫性。大地震毁灭了灾区人民的家园和可以支配的资源,他们突然成了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的困难群众,因而更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还要逐步改善生活;在解决临时住房的基础上,还要尽快改善居住条件。这样做,就是在重建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可以预期,灾区群众的生活、住房以及其他的相关民生问题,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帮助下,在他们的自力更生下,一定会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为进行重建提供基本保证。一般而言,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灾区通常是社会秩序、社会稳定脆弱的地方,是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和集体行为的地方。例如,要维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就要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不仅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足,会引发问题,而且生活必需品分配不公、供给不及时,也同样会引发问题。这就是说,没有民生问题的缓解和解决,就不会有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同样,不强调保障民生,尽可能地逐步改善民生,灾后重建也不能有效进行。

  民生问题,还涉及社会成员内心世界的两个问题:一是现实困境所产生的现实性的烦躁,即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所产生的烦躁;二是未来威胁所产生的预期性的焦虑,即可能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威胁或风险所产生的焦虑。这两方面在灾区群众中更加突出。例如,致伤致残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容易产生现实性的烦躁,而父母失去儿女影响养老的人则可能产生预期性的焦虑。如果我们在重建中不制定相应的解决这类问题的社会政策,就会严重影响灾区群众的安全感,降低社会安全指数。所以,民生问题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目前,《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已经确定,民生问题实实在在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类似问题的政策原则已经确定,具体政策将陆续出台,这就给灾区群众吃了定心丸。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使党和国家的关怀真正送到灾区群众心中,重建社会信任。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社会信任在状态上不稳定化了,在时效上短期化了,在价值取向上实用化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越来越取决于政府提供的服务对于他们的需求的满足度和满意度,因而常常表现出动态的特征。而改善民生在新阶段是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基本途径,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直接考验。只有能够使群众安居乐业的党,才能得民心,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灾区群众更是直接从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上,来判断党和政府对他们关怀的程度,来决定他们的信任度的。在某种程度上说,灾区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新平台。通过这场大地震的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通过党员、党的各级干部、广大子弟兵舍己为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社会信任的问题,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高问题,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各种与民生有关的具体问题将会不断提出来,初看不是问题后来成为大问题的问题也可能出现,这就需要不断研究民生问题的实际,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制度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主动迎接挑战、接受考验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克服社会建设征途上可能出现的一个个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次大地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随着灾后重建中各种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这种公信力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