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工作

贾双跃 从国家到家庭:我国宏观社会政策的微观影响

2008-08-13 作者: 贾双跃

从国家到家庭:我国宏观社会政策的微观影响

——基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证研究

 

作者:贾双跃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7

 

  :社会政策的“福利三角”分析范式指出:一个社会的福利总体是由家庭、市场和国家三方面组成的,是由三种制度互动形成的整体,在福利三角中社会成员是三种制度互动过程中的行动者。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探讨“福利三角”中国家与家庭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包括影响和反馈两个方面,对于我们所要探讨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而言,由于其实施的时间较短,所以影响多于反馈,因而本文选择了国家对家庭的影响作为我们探讨的主题。在对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理想类型”的建构、社会政策“宏观”和“微观”的双重特性以及社会政策的分析视角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策  福利三角  国家  家庭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20051224,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自此拉开帷幕。该政策首先于2006年春在西部地区启动,继而于2007年推广到全国农村地区。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据人民网相关报道,义务教育免费后,小学生平均每人减负140元,初中生平均每人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平均每人减负500元。

该政策实施之后,“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状况得以改变,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责任主体的学生家庭(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家庭)不再承担子女义务教育费用,这使他们如释重负。单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不是学校,也不是学生,而是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学生家庭。

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的“福利三角”(welfare triangle)分析范式指出:一个社会的福利总体是由家庭、市场和国家三方面组成的(彭华民,2006),是由三种制度互动形成的整体,在福利三角中社会成员是三种制度互动过程的行动者(见图一)。在我国社会,家庭是福利资源最基本、最重要的来源(范斌,2006158),而国家则是当代社会福利供给中最重要的主体(范斌,2006182)。相比之下,市场则是作为一种福利供给的补充形式出现在我国社会当中的,市场提供的社会福利额度占社会福利总额的比例很低,因而在家庭、市场、国家三方中国家与家庭的互动关系受市场的影响是较小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弱势群体以及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而言,市场因素几乎没有介入,也就更无谈市场对于国家与家庭互动的影响了。基于此种情况,我们不妨抛开

市场

作为行动者的社会成员

家庭

国家

福利三角中的“市场”因素,这时我们发现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反馈的过程中,事实上包含了国家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在福利总量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所提供的福利增加,那么家庭所负担的福利就会相应的减少,这就会对家庭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于家庭会使家庭对国家政策产生或支持、或反对、或冷淡的态度,与之相适应国家的社会政策也会产生

 

或强、或弱、或积极、或消极的政策效果,这种政策效果反馈到国家层面,促使国家对社会政策进行修正或再制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与家庭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反馈”机制。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政策的制定、修正与完善都是在上述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以下称“免费政策”)作为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社会政策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互动过程,但是作为一项仅仅实施了不到两年的社会政策,它的“影响”必然多于“反馈”。基于此种考虑,我们选择了这种互动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影响”作为本次研究的主题,虽然没有涉及社会政策的反馈机制,但是从本质上说,这篇文章写作的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该政策的反馈形式。

二、研究设计

研究地点的选择应遵循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影响”,因而影响越“明显”,就越具有典型性,越容易使我们对免费政策的研究建立起相应的“理想类型”。遵循这一“典型性”的原则,我们决定选择西部某一贫困地区作为研究地点,这一地区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西部地区作为免费政策的首批试点地区,该政策已经实施了将近两年,因而它的作用也会更明显一些;其次,贫困地区人均收入较低,因而免费政策所免费用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会较大,也就是说,这部分免费资金对这样地区的学生家庭来说所具有的意义更大,因而免费对其影响也就更大。这样,我们选择了甘肃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榆中县作为我们最后确定的研究地点。

具体样本的抽取,我们采取了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选择榆中县X中学全体学生作为样本框;第二阶段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样本框中随机抽出50个个体构成我们的最终样本,然后我们将问卷发放给相应的学生,由他们带回家交给家长填答。

由于免费政策直接影响的是家庭收入状况,而家庭收入状况通常与家庭关系直接相联系,因而我们决定选择家庭关系作为本次研究的切入点。所谓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联系(邓伟志、徐榕,200185)。按照家庭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可将家庭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等(邓伟志、徐榕,200185)。通过前期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免费政策主要对以下两个变量产生影响,它们是:①夫妻关系;②亲子关系。在确定了这两个变量之后,我们将它们操作化为“夫妻因孩子教育而发生的争吵频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子女上学积极性”等问题。

在通过上述方法收集到的问卷资料的基础上,我们采用SPSS11.5对“免费教育对学生家庭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各开放性问题及行了相应的定性整理。

三、相关数据及研究发现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调查对象中男性23人,女性14人,7人未回答,男性的有效百分比为62.2%,女性的有效百分比为37.8%;受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4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人数占回答者总数的65.9%;调查对象中有58.5%的人具有中学文化水平,另有31.7%的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只有9.8%的调查对象具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有31.7%的家庭没有女孩��只有19.5%的家庭没有男孩,并且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有2-3个女孩(如表一)。

 

 

 

表一                       基本情况统计表                                  %

性别

62.2

37.8

年龄

35岁及以下

36-40

41-45

46-50

11.9

69.0

14.3

4.8

文化程度

文盲

小学但没毕业

小学

中学

高中及以上

2.4

7.3

22.0

58.5

9.8

家庭男女孩比例(男:女)

2:0

1:0

3:1

2:1

1:1

1:2

1:3

0:2

0:3

4.9

26.8

2.4

2.4

34.1

7.3

2.4

14.6

4.9

 

(二)政策认知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90.5%的人知道“义务教育免费”这一政策,并且有81.4%的人对该政策表达了“满意”或“十分满意”的态度,只有2.3%的调查对象对该政策“不满意”(如表三)。这说明,免费政策确实已经深入人心,给当地农民家庭带来了较大收益。这种政策效果产生的原因,除了严格的实施机制以外,同时还得益于学校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据调查显示,有52.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对免费政策的认知来源于“学校宣传”,另有39.5%的人认为他们的政策认知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

(三)教育期望

如表二所示,在义务教育免费之前,有56.8%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增强意识,提高素质”,而且还有10.8%的学生家长对孩子上学“没有期望”或是“认识几个字就行了”。在免费教育实施之后,学生家长的教育期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87.2%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今后应该“继续深造,跳出农村”,已经没有人抱有“没有期望”和“认识几个字就行了”这两种想法了。这说明免费教育下家长的教育期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认为之所以会产生上述政策效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父母教育期待的提高是他们积极的政策认知所致。积极的政策认知使学生家长对于免费政策产生了内心的认同,进而增强了其对教育本身的认同感,促进了他们教育期望的提高。

另一方面,父母教育期望的提高还受到免费政策本身的直接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费孝通,19989),在中国农民的眼中教育的功能只是促进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流动,而这种流动的机会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才能得到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教育是一个“风险投资”。 而中国农民尤其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环境受“低成本营运方式”(贺雪峰,200358)的决定性制约,在这种方式下,农民所有的风险都要避免,所有的开支都要节约。所以,既然是“风险投资”,而且得到回报的概率几乎为零,那么“上学浪费钱财”的意识也便生长出来了,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相对较低。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上述“风险投资”变得不存在了,“上学浪费钱财”的意识也相应的变淡,这促使学生家长的教育期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二                 免费前后学生家长教育期望之比较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没有期望

1

2.7

0

0.0

认识几个字就行了

3

8.1

0

0.0

增强意识,提高素质

21

56.8

5

12.8

继续深造,跳出农村

12

32.4

34

87.2

总计

37

100.0

39

100.0

   

(四)子女上学积极性

角色期待是与角色领会与角色实践紧密联系的,“他人对个体作出一定的姿态和暗示”(特纳,2006363),使个体理解自己的角色并产生认同,继而又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动。作为子女心目中“重要人物”(特纳,2006364)的父母的角色期待对子女角色领会的影响更加明显,父母角色期待的变化促使子女对自身的角色领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外显为行为表现在学生的角色实践,也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在调查中,上述观点得到了验证,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76.7%的学生家长认为免费以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免费政策对家庭产生了“强效果”。调查显示,78.6%的家长认为免费以来学校教学质量“有所提高”,39.5%的调查对象对免费政策“十分满意”,41.9%的调查对象对免费政策表示“满意”(如表三)。

在调查中我们同时也发现,子女上学积极性的提高也对父母的教育期待产生了影响。在我们的访谈中许多家长表达出这样的看法:“孩子知道努力,我们也就有了盼头”、“孩子自己争气,当家长的不能拖后腿”等等。这些积极的教育期待与子女的上学积极性构成了双向互动,亲子关系作为“家庭成员间人际互动”(邓伟志、徐榕,200185)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上述互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表三                      子女上学积极性及家长政策认知                     %

免费以来孩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提高

76.7

23.2

免费以来学校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有所提高

没有变化

78.6

21.4

对免费政策的满意度

十分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39.5

41.9

16.3

2.3

 

(五)夫妻关系

调查显示,在免费政策实施之后夫妻关系趋于和谐,这种和谐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对待

子女教育的态度上。免费前有70.7%的学生家长从未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过争吵,而免

 

家庭贫困→缺钱

→矛盾→压力→冲突

义务教育→收费

图二

费之后有84.6%的学生家长从未因此而进行过争吵,较之免费之前这个数字增加了13.9%(如表四)。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产生这样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上学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使家长产生了心理上的慰籍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免费客观上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小,缓解了夫妻双方的心理压力。相关研究表明,高度的压力是导致夫妻冲突的原因之一(何雪松,   

2002151),免费前我们会看到图二所示的情况:家庭贫困而造成的缺钱与义务教育收费事实上产生了一种矛盾,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的夫妻双方只有两种选择:(1)让孩子上学,这客观上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压力;(2)让孩子放弃教育,这种选择首先是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相背离的,这便意味着家庭与孩子在日后生活中诸多权利的丧失,另外家长的这一选择多数是与孩子的意愿相反的,这会使家长在心理上对孩子抱有歉意和内疚,从而增加了家长心理上、情感上的压力。经济或情感的压力作用与家长,增加了夫妻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而免费政策出台后客观上解决了家庭缺钱和教育收费之间的矛盾,也就消除了上述压力,因而会减少夫妻之间的冲突。

 

表四               免费前后夫妻双方因子女教育问题争吵情况之比较

吵架次数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从未

29

70.7

33

84.6

1/

4

9.8

1

2.6

2/

2

4.9

3

7.7

3/

5

12.2

0

0

5/年或更多

1

2.4

2

5.1

总计

41

100.0

39

100.0

 

上述分析完成之后,让我们回过头来将免费政策对家庭的微观影响进行一下系统梳理。我们发现上述影响具有一种动态联系,具体形式如图三所示:第一排说明的是政策本身,第

亲子关系

政策认知

教育期待

夫妻关系

上学积极性

免费政策

排说明的是家长状态,第三排说明的是学生状态,箭头表示影响方向。批注表示二者的互动过程共同构成了亲子关系。由于我们探讨的是“免费政策对学生家庭的影响”故应以免费政策作为探讨的总体出发点。这时我们会发现五条明显的影响过程。首先,免费政策对于学生家长的政策认知、教

 

育期待、夫妻关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第二,免费政策影响父母的教育期待,通过父母的教育期待影响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子女上学积极性又反过来对父母的教育期待产生影响,父母与子女的这种双向互动构成亲子关系,使免费政策对于亲子关系形成影响。第三,免费政策与政策认知、教育期待、子女上学积极性构成一个动态的影响循环。第四,免费政策与教育期待、子女上学积极性、政策认知构成一个影响过程。最后,免费政策与教育期待、子女上学积极性、夫妻关系构成一个线性影响过程。

四、总结与讨论

1.免费政策影响的复杂性与“理想类型”的建构

任何社会现象的影响都有其复杂性,免费政策也不例外,它的出台必然影响到从政府财政支出到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理想类型的倡导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没有一种科学系统能够重视全部具体现实,也没有任何概念工具能够完全顾及到无限多样的具体现象(杨善华、谢立中,2005181)。因而,只有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认识才是合理的和可行的。所以,本文选择探讨免费政策对学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想将免费政策的影响片面化、绝对化,而只是站在家庭的角度来探讨免费政策复杂影响的一个剖面。

即使是这样,单就免费政策对于家庭的影响而言,其复杂程度也是不可低估的。面对这种复杂的影响,如何对它进行处理才会使其既有解释力又有说服力呢?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建构理想类型的方法:“通过片面强调一个或几个观点,通过综合许多散乱的、不连贯的时有时无的具体的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由片面强调的观点归纳为统一的分析结构),就可以得到一个理想类型”(杨善华、谢立中,2005182)。遵循这种方法,我们将免费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理想化,进而从中抽象出了免费政策对于家庭影响的动态模型(图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理想类型”乃是建立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之上,并不排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个别特殊情况,并且这种“理想类型的建构是建立在对一个典型的小区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小”是相对于全国区域而言的),因而这一解释模型是否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也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经验验证。事实上,理想类型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而不同于经验事实,它是一种典型的、理想的形式。正是由于经验事实与理想类型某种程度上的偏差,才使研究者能够更好的从经验事实与理想类型的比较中“认识现实的真正动机”(韦伯,199753)。因而,经验与模型的一定偏差并不足以推翻我们结论的合理性。当我们在更广泛的区域对上述免费政策影响模型进行验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加深对于该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这一点而言,我们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2.社会政策的宏观性与微观性

我们认为,社会政策同时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特性。首先,社会政策是一个目标群体庞大的宏观现象,它是政府基于特定社会的总体情况而做出的宏观决策,这种决策不受“个别”的特殊性的影响,因而从社会政策的目标群体和出发点来看,它具有宏观的特性。但我们同时又会看到,任何社会政策的目标群体无论怎样具有宏观的特性,它的终端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回归到被称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家庭上来,并对其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微观的,这使社会政策又具有了微观的特性。我们说“社会政策过程”(巫俏冰,2002)是一种“制定——实施——反馈”的动态过程,其“宏观”与“微观”的特性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在我国社会,国家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组织者,是社会政策的起点,上述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便是国家与家庭的互动,正如“福利三角”所提出来的那样,抛开市场,单纯考虑国家与家庭,它们构成了社会政策的两端,使社会政策成为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在整体中,一端的变化必然通过各种机制影响到另一端,而另一端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前者,

 

双方互相影响、交互变化,推动整体的调整。

笔者认为,上述宏观与微观的互动可以作为一种视角纳入社会政策的分析之中。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较好的了解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使我们对社会政策进行比较客观和全面的了解。本文的写作便是基于此种视角而进行的论述,遗憾的是,由于笔者学术功底的粗浅,使这些分析不免有些肤浅,难于深入问题肌理。并且由于篇幅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种种局限,本文只谈及了社会政策由宏观到微观的影响,而未谈及由微观到宏观的反馈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所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华.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J].社会学研究,20064.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巫俏冰.社会政策研究的过程视角——以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21.

7.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刘宗坤.诸神时代的智者——马克思·韦伯.河北[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9.申欣旺.免费义务教育终结“人民教育人民办”[J].记者观察,20064.

10.范斌.福利社会学[M].北京:中国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