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迟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
——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证据
阳义南 谢予昭
来源:《中国人口科学》(京)2014年4期
摘要:目前中国民众担心推迟退休会增加青年失业率,但该观点缺乏相应的经验证据。文章通过对27个OECD国家1980~2010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当21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延迟时,有11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更低了,只有5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上升了。在4个退休年龄一直下降的国家中,3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没有明显变化,而有1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更高了。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男职工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说明推迟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会降低青年失业率;女职工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推迟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会增加青年失业率。分组回归与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上述结论。总之,更多的经验证据表明,推迟退休总体上降低了青年失业率。
关键词:退休年龄;青年失业率;就业;老年;养老保险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养老保险的制度赡养比不断提高,保费当年收不抵支的省份逐渐增多,未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一般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增收减支,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然而,很多人担心退休年龄推迟后,老年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更晚,会挤出青年就业,使其失业率上升。事实上,推迟退休究竟会挤入还是挤出青年就业,在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论。绝大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仅使用某一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少有利用面板数据定量分析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导致所得结论缺乏普遍性。在中国,由于还没有实行延迟退休年龄的制度改革,已有文献多为定性分析,缺少实证研究。为弥补现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利用1980~2010年27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探讨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分析推迟退休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推迟退休年龄是否影响青年失业率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当政府宣布延长退休年龄之后,是否会影响职工的工作意愿,他们是否会选择更晚退休,从而推迟实际的退休年龄。二是雇主是否愿意继续雇佣他们(Michello等,2006)。只有当这两个前提条件得到满足时。推迟退休年龄才可能会影响到青年就业。研究发现,1995年以后,由于各国采取了限制提前退休、鼓励延迟退休的改革措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确实延长了(Schirle,2008;Baker等,2010)。至今,关于延长退休年龄影响青年就业或失业的研究大致形成了4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延迟退休会挤出青年就业。这是基于一国经济的工作数量固定、老年和青年就业相互替代的基本假设,认为老年职工会挤占青年的就业岗位,增加青年失业率。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20世纪70、80年代,在青年失业率较高时,发达国家纷纷推行鼓励职工提前退休的政策,试图降低青年失业率,改善经济环境(Gruber等,2010)。至今仍有不少学者认为推迟退休年龄会挤出青年就业。Wise(2004)指出老年职工离开劳动力市场,能改善年轻职工的就业状况,主张老年职工尽早或提前退休,为青年腾出工作岗位。Michello等(2006)认为,鼓励老年人口延迟退休的政策会使整体失业率上升。
第二种观点认为,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各国鼓励提前退休并没有降低青年失业率,而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各国失业率反而持续攀升。人们纷纷质疑老年与青年劳动力存在替代性的理论框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一些学者指出老年就业与青年就业之间并没有显著的替代关系。有研究发现,总体经济规模不变的假设并不成立,老年人就业率上升并没有显著降低青年就业率(Gruber等,2010)。Kalwij等(2010)对22个 OECD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老年和青年在就业上不存在替代性,相反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延迟退休年龄并不会挤出青年就业。
第三种观点认为,长期来看,延迟退休不仅不会挤出青年就业,反而会促进青年就业。这种观点兴起于21世纪初,认为社会并不是封闭、静止的经济体,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扩大经济规模,突破现有的发展水平,改善各项指标。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社会生产率,还能降低工薪税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因此在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World Bank,1994;OECD,2002)。Bǒrsch-Supan等(2010)对德国的研究发现,基于经济总量不变假设而认为老年挤出青年就业的传统看法并不成立。相反,劳动力供给增加所带来的总体经济增长会拉动总需求,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过早退休会增加青年的社保负担,从而增加劳动成本,减少劳动需求(Van Dalen等,2002)。Salem等(2010)对法国的研究发现,在控制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老年和青年并不存在就业替代关系,老年劳动参与率提高伴随着青年就业率增加和失业率下降。
第四种观点认为,延迟退休年龄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对不同性质岗位、不同性别的影响程度不同。在体力要求较高的岗位上,老年职工会因健康原因而被迫退出,对青年就业产生的影响较小(Beehr等,2000)。在技术要求较低的岗位中,老年劳动力具有技术性较低、经验较丰富等特点,因而就业信心较强,成功率较高,更容易替代青年就业。在技术要求较高、更新较快的行业中,老年人重返就业市场的影响则十分微小(DWP,2002)。Flynn(2010)指出,在不同细分群体中,老年人延迟退休的意愿和重返岗位的能力是不同的。女性因为寿命更长和经济状况相对欠佳而倾向于工作得更久,但由于性别歧视,男性老年人能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女性相比,男性老年人对青年的就业挤出可能更明显(Gough,2001;Lissenburgh等,2003)。
近些年,国内对延迟退休和青年就业的关系也进行了激烈争论。王海燕(2006)认为,青年失业的主因之一是结构性矛盾,而退休年龄与青年就业率之间不存在高度负相关,也不存在老年人与青年人就业之间的绝对替代关系。金刚(2010)认为,老年人与青年的工作岗位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替代关系,青年的工作岗位以初级岗位为主,而老职工由于经验、能力、工龄等方面的优势,以高级岗位为主。工作岗位的错位可能使推迟退休对青年就业的实际挤出效应不大。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将进一步降低推迟退休对青年就业的挤出效应。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推迟退休年龄会挤出青年就业。蒲晓红(2001)指出,考虑到青年的就业压力,不宜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办法来缓解养老压力。周辉(2011)认为,虽然青年和老年劳动力不一定存在直接替代关系,但一定存在间接的替代关系。在岗位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势必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总的来看,关于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各种观点之间仍存在较大争议,难以达成共识。国内已有文献大多为定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基于实证研究的定量证据。本文试图在定量方面进行初步尝试。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20世纪后半期以来,OECD国家采取的退休政策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鼓励提前退休。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采取措施鼓励职工提早退休,各国职工的退休年龄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鼓励推迟退休。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支付危机,各国又改变政策,鼓励职工推迟退休(Gruber等,2010; Kalwij等,2010)。1995年之后,职���的退休年龄出现了明显回升(Schirle,2008)。OECD国家调整退休年龄的改革历程,为研究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定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也为中国推迟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证据。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27个 OECD国家在1980~2010年的数据来分析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
(二)主要变量说明及其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青年失业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青年被界定为15~24岁的劳动力人口。该数据库提供了总体的青年失业率、男青年失业率和女青年失业率3种数据。
2.解释变量:各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OECD国家实行的是弹性退休制度,允许职工按个人意愿,参照法定退休年龄选择最终的退休年龄。OECD数据库提供了各成员国每年的男职工和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该退休年龄是指职工的实际平均退休年龄。
3.控制变量。根据有关文献,本研究选取实际GDP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Phelps,1967)、人口增长率、失业津贴支出占GDP比重、就业保护力度(ILO,2012)等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人口增长率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他变量的数据均来自OECD数据库。就业保护力度是OECD衡量成员国的相应政策对保护解雇员工和短期劳动合同等方面严格程度的综合指标。该指标主要衡量对被解雇雇员的保护力度、雇主解雇的额外成本和短期劳动合同的规范性。该指标的范围为0~6,取值越高表示成员国政策对就业的保护力度越强,因而劳动力的失业率越低。由此推知,青年失业率也会相应更低。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主要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2给出了27个OECD国家的青年失业率、男女平均退休年龄的数据。从中可以发现,OECD国家的退休年龄表现为3种不同的走势。
第一类为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新西兰、瑞典、爱尔兰、葡萄牙、卢森堡、西班牙、斯洛伐克、英国、美国。这些国家的退休年龄都表现出从1980年开始下降,但大致在1995~2000年开始回升的走势。在这17个国家中,有10个国家退休年龄延迟后的青年失业率相比退休年龄下降时的青年失业率更低了。只有德国、卢森堡、瑞典3国的青年失业率相比之前更高了。而比利时、芬兰、葡萄牙、斯洛伐克4国的青年失业率前后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以加拿大为例,1976~1996年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从42.9%下降到36.3%。加拿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延迟退休年龄,1996年之后老年劳动参与率回升到48.5%,而同期青年就业率也上升了(Gruber等,2010)。
第二类为捷克、瑞士、挪威和匈牙利。这4个国家的退休年龄也表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但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回升。其中,捷克、瑞士退休年龄延迟后的青年失业率相比退休年龄下降时的青年失业率更高了,挪威相比之前的青年失业率更低了,而匈牙利的青年失业率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
第三类为法国、奥地利、希腊和波兰。这4个国家在1980~2010年的退休年龄一直呈下降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希腊、波兰的青年失业率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趋势,而奥地利的青年失业率在2000年之后反而上升了。另外,亚洲的日本、韩国情况比较特殊,其男女平均退休年龄比其他OECD国家高,并且比较稳定。日本的青年失业率呈现出略微上升的走势,而韩国的青年失业率则保持相对稳定。
总结OECD国家的经验可知:(1)在第一类、第二类退休年龄延迟的21国家中,只有5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比之前更高了,有11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比之前更低了,而有5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更多的经验证据支持延迟退休年龄之后更有可能降低青年失业率,而不是相反。(2)在4个退休年龄一直处于下降的国家中,3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没有明显变化,有1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更高了。由此可知,降低退休年龄会减少青年失业率的观点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3)在退休年龄保持稳定的国家,也没有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
三、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进一步运用计量模型来实证检验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模型建立
我们共使用了3个模型来考察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第一步,用本年的平均退休年龄对本年的青年失业率进行水平回归。第二步,考虑到退休年龄变化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可能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在模型2中考虑了该时滞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测试了滞后1、2、3、4年的影响,发现只有滞后1年的回归结果是显著的。因此,在模型2中选择了滞后1年的退休年龄。第三步,由于青年失业率可能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学者们常使用取5年差分的方法来消除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Gruber等,2010)。因此,我们在模型3中对各项变量求得前后5年的差分,并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使数据进一步平稳。各个模型为:
其中,i代表OECD成员国,t代表年份。URY为青年失业率;http://ex.cssn.cn/shx/shx_rkx/201502/W020150217576478671670.jpg为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http://ex.cssn.cn/shx/shx_rkx/201502/W020150217576478701160.jpg为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X为控制变量,包括实际GDP增长率、CPI、人口增长率、失业津贴占GDP的比重和就业保护力度。
(二)实证结果
1.全样本的实证检验
首先,本文使用1980~2010年所有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总体上检验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模型1至模型3的结果均表明,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一直显著为负。这说明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越高,青年失业率越低,意味着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不但没有提高青年失业率,反而使其进一步降低。女职工模型1至模型3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但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模型3的回归系数却是显著的。由于模型3对数据取了5年差分和自然对数,消除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且数据更加平稳,其结果更具可靠性和稳健性。因而可以认为,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会提高青年失业率。
观察表3给出的回归结果,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一直是显著的,而回归系数又大于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的回归系数。另外,在一国劳动力市场中,男性的就业率和就业人数都要比女性多,由此可以推知:OECD国家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其净效应更有可能是总体上降低了青年失业率。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长职工延迟退休,可以增加总的劳动力供给,提高社会生产率,带来的总体经济增长会拉动总需求,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此外,推迟退休还能降低企业和职工的工薪税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在长期也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World Bank,1994;OECD,2002)。
在上述回归结果中,男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出现不同的影响,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女职工和青年劳动力在就业上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如技能较低、工作岗位较低、经验较少,使得二者在就业上存在更高的替代性。这与金刚(2010)的判断比较吻合。他认为青年的工作岗位以初级岗位为主,而老职工由于经验、能力、工龄等方面的优势,以高级岗位为主。与女职工相比,男职工更有可能在工作后期获得单位中的高级职务。
另外,实际GDP增长率、CPI、人口增长率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说明GDP增长越快、CPI越高、人口增长率越大,青年失业率越低。这些回归结果与通常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一致。失业津贴支出占GDP比重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失业津贴支出越多,青年失业率越高。就业保护力度(SEP)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就业保护力度越强,青年失业率越低。该结果与SEP指标的衡量尺度和内涵是一致的。
2.按时间段的分组样本检验
OECD国家调整退休年龄的改革政策分为两个非常明显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为降低青年失业率,鼓励提前退休,各国的平均退休年龄呈下降态势。90年代中期之后,各国又鼓励推迟退休,平均退休年龄又呈回升态势。为进一步检验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的定量关系,了解退休年龄提前和推迟的不同影响,我们以1995年为界对样本进行分组检验。由于当前中国考虑要推迟职工的退休年龄,因而我们重点关注1995年后平均退休年龄延长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1995年之前,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回归系数在模型4、模型5中为正,但在模型6中显著为负。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的回归系数在模型4至模型6中均不显著。这说明针对1995年前数据的回归结果并不稳健,很难得出退休年龄提前影响青年失业率的可靠且一致的结论。
从1995年之后数据的回归结果看,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结果非常稳健。这表明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降低了青年失业率。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结果也是稳健的(见表4)。这表明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增加了青年失业率。按时间段的分组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针对总体数据的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三)稳健性检验
1.使用分性别青年失业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世界银行数据库不但提供了青年失业率数据,还提供了分性别的青年失业率数据。为检验前文根据青年失业率数据所得实证结果是否可靠,我们可以利用分性别的青年失业率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另外,由于不同性别青年在就业行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对不同性别青年失业率进行实证研究,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退休年龄对不同性别青年失业率的不同影响。为此,我们分别以男青年失业率(URY[m])、女青年失业率(URY[f])作为被解释变量,并采用公式(1)至公式(3)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男青年失业率的影响系数始终显著为负。这说明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降低了男青年失业率。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女青年失业率的影响系数始终为负,且模型15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也降低了女青年失业率。
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男青年失业率的影响系数都为正,且模型12的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增加了男青年失业率。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女青年失业率的影响系数都为正,且模型13和模型15的结果均显著。这说明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也增加了女青年失业率。
根据分性别的青年失业率数据的实证结果可知,男职工退休年龄提高后,既降低了男青年失业率,也降低了女青年失业率;而女职工退休年龄提高后,既会增加男青年失业率,也会增加女青年失业率。该结果与前面根据总体的青年失业率数据所得实证结果是一致的,说明本文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2.根据OECD国家的不同类型分组
前面已提到,OECD国家退休年龄有3种不同的走势。第一类、第二类国家的退休年龄均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走势,而第三类国家的退休年龄则一直在下降。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组检验,进一步完善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因此,我们将第一类、第二类国家作为一组(只给出1995年之后的结果),将第三类国家作为另一组。实证结果如表6所示。
从不同类型的OECD国家来看,在退休年龄出现回升的国家里,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模型18的结果不显著,但系数仍保持为负。而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的影响则显著为正。在那些退休年龄一直下降的第三类国家里,结果与第一类、第二类国家也是一致的。即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而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的影响系数均保持为正,且模型21的结果显著。这也再次验证了前面所得出的结论是稳健的。
四、结论
本文利用27个OECD国家1980~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当21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延迟时,有11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相比之前更低了,只有5国家的青年失业率相比之前更高了。在4个退休年龄一直处于下降的国家中,3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没有明显变化,有1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反而更高了。而在退休年龄保持稳定的日本和韩国,青年失业率也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走势。这说明更多的经验证据支持当退休年龄延迟时,青年失业率会降低,而不是增加;少有经验证据支持当退休年龄降低时,青年失业率会相应降低。进一步运用水平回归、1年滞后回归、5年差分回归的实证结果表明,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显著负相关,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降低了青年失业率;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与青年失业率之间显著正相关,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后,增加了青年失业率。由于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的影响效应要大于女职工,因此提高退休年龄后,更可能没有挤出青年就业,反而总体上降低了青年失业率。分组回归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均表明上述结论同样成立,说明结论是可靠的。
本文的实证结果还表明,一国的经济周期、失业保险制度、就业制度、劳动力结构、人口增长等因素,也是影响青年就业的重要因素。要缓解青年失业问题,更应该从经济周期波动,青年本身的就业观念、教育和技能水平,以及一国的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制度等主要因素中去寻找对策,而不应将青年失业归咎于退休年龄的变化,归咎于老年职工离开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更晚,没有为青年劳动力腾出工作岗位。因为OECD国家的经验证据表明,推迟退休从总体上降低了青年��业率。
OECD国家的经验证据是否适用于中国需要进一步分析。过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是政府的工作重点。这也是广大民众反对推迟退休年龄的主要担忧。近些年,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上中国退休年龄较低、提前退休现象较为严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出现了首次下降,2012年进一步下降为74.1%,到2013年又下降为73.9%。同期,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则由9.1%分别增加到9.4%、9.7%①。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已不可避免,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逐渐从过剩向短缺转变。这正是OECD国家推迟退休年龄改革时面临的人口条件。
从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挤出青年就业不应成为中国推迟退休年龄的主要担忧。但在推迟退休年龄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转变青年本身的就业观念,提高其教育和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和竞争优势;(2)改革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不利于促进青年就业的因素;(3)由于女职工与青年之间的就业替代性比较强,因此要特别注意推迟女性退休年龄对青年就业的不利影响;(4)虽然推迟退休年龄在总体上能降低青年失业率,但在不同性质岗位、就业部门仍然可能会挤出青年就业。因此,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应有所差异,不宜“一刀切”地推进,可以首先考虑在那些替代性较小的工作岗位、就业部门推迟退休年龄,尽量减少对青年就业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013)。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