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工作

郑杭生 杨敏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安全机制缺失症

2007-07-03 作者: 郑杭生,杨敏

原载<北京日报>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许多重要弊端,如:程序至上,即无论实际效果怎样,符合程序的就是合理的,以及当事人借程序技术规避责任、相互推诿,以至变集体负责为集体不负责,等等,都与社会安全传统机制的缺失一脉相通。这些既是现有行政和管理体制中的盲点,也是社会安全的隐患。———编者辑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凸显了社会安全的重要性。

  杨敏(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是的,社会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安全的社会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当今的社会风险化趋势对社会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现有社会安全机制及其结构性缺失进行深入反思,以新的社会学理论视野探索创新之路,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传统安全机制具有消极特征,属过去型被动型保守型,侧重于事后保障,预先防范功能较弱,现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许多弊端都与此有关

  郑杭生:现代社会安全机制是现代性过程的产物。现代性的扩展促使原始的自然习俗秩序走向终结,人为的理性规范秩序取而代之,现代社会全速投向未来,踏上了驯服偶然和未知领域的漫漫征途。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界的因果关系规律的把握,实现对危险的预测、分析、防范,从而降低风险、消除威胁,发挥了重要的安全作用,并培育了社会安全机制及其两大支柱: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社会学科以自然科学为楷模,运用实证方法探索和揭示社会现象的因果关联,推进了理性化、技术化、标准化、程序化过程,实现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的人工构建,使安全体系成为了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基于科学和技术理性的社会安全传统机制也有其内在缺陷。例如,根据因果必然性逻辑对现实化了的事故性事件做出解释,因而厘清事故因果,确定责任者与受害者,以及前者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后者的伤害认定、赔付和补偿等,成为了传统安全机制的基本运行内容。这决定了其消极特征:过去型”———事后的实施和运作;被动型”———由已发生的事件来激活和启动;保守型”———对经验事实的认定和处理;消极型”———侧重于使用惩治和限制。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简缩了社会安全的内涵和范域,侧重于事后保障,预先防范功能大为削弱。

  杨敏:社会安全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传统安全机制的因果逻辑也体现在社会行动结构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的权利义务规范、秩序体系、调控机制之中,现行社会体制(经济、政治和民主、法律、文化、行业和职业、劳动和就业),以及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社会的福利、保障、保险及相应的社会精算体系),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弊端(事后型、治理型、惩治型、限制型等)和程序至上性(无论实际效果怎样,符合程序的就是合理的,以程序上的合理性取代了事实上的不合理性),以及程序技术的流行(当事人借此规避责任、相互推诿,以至有组织地共谋,变集体负责为集体不负责),等等,都与社会安全传统机制的缺失一脉相通。这些既是现有行政和管理体制中的盲点,也是社会安全的隐患。

  风险本身就是一个超前性概念。现实化了的风险已不是风险,而是灾难,这就决定了社会安全新型机制的功能是超前预警

  郑杭生:现实表明,科学技术的效力是有限的,知识的扩展也意味着无知的扩展,因为人类更大、更深地介入了未知未定领域。而且,科学技术的滥用为风险提供了温床。此外,现代人为工程在设计、实施和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构成了威胁社会安全的新型风险,即人为风险,如高新技术风险、生态环境危机、新型传染病、金融危机、人口结构变化、初级群体裂变、社会信任缺失,等等。当今的全球化趋势使人为风险迅速而大规模地扩散和变异,对社会安全传统机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这类风险突破了因果规律的经典逻辑,事件之间没有清晰可辨的因果对应关系,甚至失去了因果关联。这表明,如果依循既有的思路,即使有日益发达的知识专家系统,动荡飘摇的生活险象仍然会有增无减。所以,必须构建社会安全的新型机制,以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

  杨敏:风险本身就是一个超前性、非事实性概念。现实化了的风险已经不是风险,而是灾难。这就决定了社会安全新型机制的功能是超前预警,具体特征有:未来型”———对非事实性威胁的预测和分析;能动型”———随时处于激活、启动状态;主动型”———对风险迹象有高度敏感和捕捉能力;积极型”———鼓励创新性思维和想像力的发挥。为此,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根据转型社会特有的现实,继续发挥因果性社会安全机制的积极作用,强化并落实现有规范秩序体系,提高对事故性事件的应对能力,增强安全保障机制。同时,对社会行动结构系统做适宜的调整和重构,扭转其不适应性。

  其次,根据新的社会学理论思路,建立应对风险的社会安全超前预警系统。社会学研究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高科技发展趋势与产业替代和更新、劳动就业的变动与社会福利对策、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保障体制、性别关系和婚姻家庭动态与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生态环境变化与企业和产业政策的制定,等等,已经包含了超前预警思路。

  此外,要强调社会风险化的全球性视野,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针对社会风险化过程的不确定性、不可测性等,可以运用人文学科的理解和解释方法,参与对现实中的多元因素及其可能效应的分析,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下,考量和权衡对各种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的回应,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