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浓重的人本视角,但遗憾的是,对该视角的分析和强调并不多见,这是有悖于其主旨与精髓的。
简言之,社会工作的人本视角就是人道的视角、道义的视角、道德的视角。专业社会工作必有道义性相伴,并有爱心想随。爱心源于道德、关涉价值,凝聚人道之流。与人为善,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本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灵魂,也是社会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其实,社会工作知识只能来自于真实情境的践行,而能否投身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是否具有人本的视角。就社会工作助人方法而言,它包含着一个全面而细致的咨询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于心理辅导的重视更甚于物质需要的关怀,这正好表征着社会工作的人本视角。
社会工作的助人行为是对于受助者主动求助“在意”的结果,这种助人行动是“情境建构”的,是在与受助者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社会工作及其组织就是“关怀市场”的杰出力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还难遂人愿。究其原因之一在于其“供给”机制及人本视角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受助者较少能够通过它真切地体会到人本关照或人本情怀。在这种情势下,尤应强调,社会是作为人们学习和实践对他人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场所。在越来越少地依靠自己、家庭、朋友的社会中,人们会轻率地削弱对他人命运的个人责任感,文字的轻飘失重伴随着社会冷漠的增加,国家的非个人化机制将会取代人们自身应该拥有的共同的集体良知。为恢复社会的责任契约,就必须保护某些领域,以抵抗市场的侵入。在这个意义上,亟待以社会工作的人本视角为基础和前提,不断育养和泽润丰厚的情感维系、强烈的人道约定和浓重的道义关怀。
有必要指出,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专业社会工作者有可能在高职厚薪中逐渐失去对社会良知的高度敏感而对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越来越麻木,这有可能使他们放弃社会工作的人本视角和对个人尊严的强力捍卫,从而丧失“援助的价值”所应该具有的“服务理念”、“集体取向”等职业承诺。可见,强调社会工作的人本视角,有助于不断强化和合理定位社会工作,确保其专业价值、职业道德和从业者应有的对于职业使命的忠诚。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职业领域的呵护。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内部结构上的配合、功能上的配合以及结构和功能之间的配合达到相当程度,这应该是社会运行规范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不应苛求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尽然相同,但勿庸置疑,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社会。一个能够和谐运行的社会必须要构建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的每一位社会成员,以接纳的胸怀面对平民文化和平民精神,对自身业已形成的观念进行必要的反思,不断形成和积淀为学和为人的高度自觉,人们能够不断挖掘隐藏于心中的人道性资源,不断地孕育人道主义成果。正如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所言,人类所受的束缚是道德上的、良心上的。他在《社会分工论》中也非常生动地指出,道德就像一块面包,缺少它社会将难能存衍。伯格在其社会学理论另类读本《涂尔干死了》一书中,借涂尔干之口表达了“道德的优势就是社会的优势”的重要命题。在此意义上,强调社会工作的人本视角有助于借构建和谐社会之春风和雨露,催生人间道德之树并盛结社会的人本硕果。
当一个社会无视人本意识、退化成一种人道主义灾难时,就意味着它的正常机制已经难以再起作用,意味着民主法治的丧失、公民社会的破裂、诚信友爱的缺失,也意味着人们已经被逐出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庭社区。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将会严重缺乏情感的满足。
个体受到打击的爱,从最乐观的方面看,是以冷漠告终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它却以怀疑和仇恨告终。果真这样,则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运作就无从谈起。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交往和互动,都应该渗透着彼此对对方的信任与尊重、亲近与理解,这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甘露。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用相互关爱、共同关心编织起来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也有基于这种平等权利基础之上的平等的能力和平等的责任意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工作纳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议程。这要求从社会工作层面牢固确立人本视角,充分考虑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使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在合乎道德和人道的结合中能够彻底地理解和真正履行自我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