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义工联动的有益探索: 另眼看社工义工联动
张一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7期。
润物细无声
短发、浓眉、戴黑框眼镜的苏文超,站在一群身穿黄色衣服的义工面前,一脸的淡定,不时冒出几句打趣的话,引得场上笑声阵阵。
“那时社工也是这样对着我们这些新人做探访技巧培训的,”苏文超说,“当初只知道那个社工叫‘阿头’,他讲话很搞笑,我很快就被他吸引过去了。”如今,苏文超已是广州市义工联的义工骨干。
2008年,苏文超还是广州一家管理公司的业务代表,出于“放松”、“好玩”和“认识朋友”的目的,参加了广州义工联的一次探访活动。在短短几个小时里,从义工的迎新、破冰游戏互相认识、探访技巧的培训到活动后的分享,他觉得“有一种内在的东西会吸引着你继续参加”。
尝试了这次社工提供的“一条龙服务”后,苏文超便成为广州市义工联的“常客”,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玩”在了一起。“玩得既开心又有意义。”他说。
一次“偶然”的小组聚会分享中,社工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
“之前完全没有想过。”苏文超说,但社工的建议让他觉得“是该有属于自己的队伍了”。于是拥有近10年策划工作经历的苏文超听从社工的建议,担当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的发起人。他利用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经验,召集了10多个在志愿活动中认识的好友,成立了一支“为老服务队”,也就是现在的“乐善义工服务队”。
2009年,广州义工联承接“关爱空巢老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计划利用社工和义工联动模式,建立社区服务外展工作网络,深入社区,为空巢长者提供适切的服务。苏文超和他的“乐善义工服务队”顺理成章地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配合广州义工联项目,组织义工上门探访空巢老人,协助机构收集老人的信息,如家居环境、身体状况、心理情绪状态和社交情况等。
“探访回收记录表后,我们分类整理,录入到数据库,然后交给社工,让他们作专业分析和处理。”苏文超说,“这样我们就为他们(社工)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再说,他们也不可能逐户去登门拜访每家老人。”
但事情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是回收到的表格填写不规范,志愿者仅凭简单的问答方式不能完整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志愿者队伍人数虽然壮大了,但管理较为松散,虽有一腔热血,但干事效率不高。”苏文超意识到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容易,而管理和发展一支队伍则还需要帮助。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当初吸引他加入志愿者队伍的社工。
“他们想到的是通过培训去解决问题。”苏文超说。社工帮他把队伍里的几名志愿者骨干召集起来,一起接受社工的培训。先学习探访须知和谈话技巧,然后一起制订到户探访守则及指引,规范探访的步骤和流程。社工完成对志愿者骨干的培训后,志愿者骨干再在日常探访活动前对普通志愿者进行培训讲解,“这样传帮带,有效提高了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苏文超说。
在队伍建设方面,社工还给他提供建议,如,建议他们完善人员架构,根据各人的特长,在服务队里设特勤部、外联部、筹募部和宣传部等7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负责人和分工,“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顺畅了很多。”苏文超说。
2010年,苏文超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尽管在单位同事和一些朋友看来,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因为他放弃了生活无忧的白领生活。但苏文超觉得,志愿者服务对他更有吸引力:“对我来说,开心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要。这里充满了快乐和意义。这里不仅有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去成长和发挥,还有社工和我一起并肩作战。他们经常为我出谋划策,但他们提建议和意见时,决不把建议和意见强加于你,但也不会放手不理你,让你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苏文超说。
两年来,苏文超从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始,在社工的帮助和引领下,开始规范管理,进行常态化运作。如今的“乐善义工服务队”已拥有队员400名,长期参与广州义工联的各项志愿服务中。2011年,“乐善义工服务队”被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评为“广州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而苏文超则被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和广州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评为“广东省五星志愿者”和“广州杰出志愿服务个人”。
从一名公司白领到全职志愿者,苏文超觉得他的改变和选择与社工分不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受到他们的影响。”
“他们还鼓励我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和社会工作师考试。”苏文超说。
启蒙与转折
“现在我作为一名社工助理,对志愿者做的事情,就是当年社工对我做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引领,更不存在你带我或者我带你之分,而是平等互助,共同去完成助人的使命。”曾经是志愿者的何国良这样看待社工和志愿者联动的关系。
何国良是金沙洲街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助理。“我能成为一名社工助理,真的是机缘巧合,但又好像冥冥中注定。”
两年前,何国良还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热心公益的他工作之余就到广州义工联参加志愿者活动。两年后,从小就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位慈善家的何国良毅然辞去公司的工作,选择到社工服务机构,干起了社工助理的工作。“算是放下心头大石了,能把助人作为自己的一份职业,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国良说。
“以前做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对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心中有一些社工设计活动的大概模板,虽然那时不知其所以然。不过,当了社工助理,具体负责组织了一个活动后,我就感觉到,已经完全没有以前参加志愿服务时自得其乐的轻松劲儿。既要想清楚活动背后的目的和意义,还要让志愿者觉得有意思、有收获,更要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否则,就体现不出社工的专业性了。”
“社工对我有启蒙的影响。我以前做过志愿者,我觉得志愿者做什么有很大的自主权,但社工就没那么随便,他们是有一定的界限和原则的。在具体干活时,他们尽量让我们发挥,很少插手,当然特殊情况和必要的位置他们会介入。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幕后人,是导演。特别是活动后的分享,社工会带领我们去回顾整个过程,让我们轮流讲出感受,并鼓励我们积极回应,肯定我们的成绩,给我们支持。我觉得这点对志愿者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另外,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他们会说‘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做得更好的地方’,让我们有动力去提升,感觉到被信任和被期待。”
助理社工何国良现在负责社区志愿领域的服务。“我感觉做好这份工作不是只有爱心和责任感就可以胜任的,更需要有专业技巧和理论知识。”半路出家的何国良正在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观摩和进修,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一个看似简单的社区志愿活动,社工往往要做很多工作,像与街道、居委会、志愿者骨干等各方面协调,链接商家或者小区资源,负责人力的分配、安排,场面的控制和事后的总结、检讨,这些都是幕后进行的,志愿者看到的往往可能只是让他们参与服务的环节和场面。”他说。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至今还有不少的居民街坊对社工和志愿者两者认识不深,说不清区别,甚至觉得没什么不一样。”何国良说,“当然,对社工来说,我可能不一定非要站出来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展示给别人看,能够和志愿者一起服务居民,帮到有需要的人,才是最终目的。”
★链接 社工和义工联动的3个层面
个人层面
通过培训,让义工掌握服务活动策划和服务知识的技巧,使其能自主策划服务并有效开展,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感。
团体层面
协助进行团队建设,让义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获得情绪支援;带领义工进行活动后的分享,介绍经验和收获,在回馈和反思中获得支持、成长;营造正面鼓励和赞赏肯定的氛围,增强义工团体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社会环境层面
社工对资金、政策等社会各种资源的争取,为义工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向社会宣传义务工作,倡导弘扬奉献精神,塑造良好正面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