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科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构建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方舒 冯钧艺
原文载于:《社会建设》2015年第6期。
摘 要: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时至今日在本科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培养理念跟不上、学生认同度低、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较晚、尚处起步发展阶段,因而专业教育中的问题、探索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可供教育界同行进行对话探讨的价值。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本土化模式还需从创新社会工作教育理念、培养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兼具的专业人才、推进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规范化、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等路径加以实现。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科培养;本土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央财经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4年度立项资助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同时受“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中央财经大学本科专业提升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 方舒,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冯钧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3级学生。(北京,100081)
一、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挑战
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教育的发展始终是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工作源起于西方社会,是在西方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通常认为,英国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是社会工作的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很多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以弥补政府济贫活动的不足,社会力量开始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于是现代社会工作逐步成型。也是从20世纪初开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随着职业化推进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育体系也已趋于完善成熟,它在社会服务、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个世纪初,社会工作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上海一些教会性质的大学开始培养专业服务人员,后经国民政府自上而下的助推,逐步开启了社会工作本土探索进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呼唤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也源于回应转型衍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成为全能型政府,这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发展。1987年的“马甸会议”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1],自此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愈发提速。1988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吉林大学等四所高校正式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门化(即后来的社会工作),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开始[2]。1991年7月5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并于第二年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及人才培养正式开始与国际接轨。2000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并提供相关课程,这从深度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科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实现与政治、经济建设相协调的社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提供了契机。面对我国各种特殊弱势群体,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可以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和矫治的作用,帮助有需要的案主人群,满足他们的服务诉求,恢复其社会功能。同时,该《决定》也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配置与吸收就业方面提出了完整详细的规划。
2011年11月8日,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力争到2015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2012年4月,中央19个部委又联合颁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该文件提出了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是有助于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又一纲领性文件。
十八大以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社会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扶持社会工作的发展。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地位。2014年4月,民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在民政部登记,加大扶持力度。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纳入了政府议事日程,表明社会工作受国家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人才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教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度全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显示[3],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有310所高校、7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招收社会工作学生,每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学生近3万人。除了传统的培养渠道,教育部直属的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国家开放大学也于2015年正式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招收,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开放化平台。2014年,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已达到20.7万人,通过3.6万人,截止到2014年,全国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达15.9万人。
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形势固然喜人,但也有仍需专业教育界警醒的地方,目前本科生专业培养工作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首先,近5年来尤其是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实施以来,国内的实务发展飞快,大批量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职业化发展的大潮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需求激增,导致专业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尤为凸显。其次,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培养导向、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及实习实训等方面,往往与实务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清晰,进而影响专业教育的发展。再者,经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全国性行业组织的引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目前在本土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由于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根本属性,目前国内社会工作教育在案例教学[4]、实务教学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类似于案例库、案例集、案例视频等实务教学的教材、用具,仍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建设推进。最后,既定的高校教育体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仍有巨大掣肘,一味地以就业为准绳的高校专业发展标准,致使少数高校在看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暂时就业不理想的情况下,采取暂停招生、隔年招生甚至停办专业等决策,对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消极作用。
通过对我国目前社会工作教育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现状与挑战的把握,中央财经大学认识到,作为一名“专业人”、“教育者”身上肩负的使命,需要围绕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在结合本国、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科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实践,并力图建构社会工作本科培养本土化模式。因此,通过从中央财经大学为时并不算长的本科培养实践出发,希冀从中汲取一些可供专业教育界同行对话探讨的元素,进而提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对本科培养发展的思考。
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本科培养的实践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招生对象面向全国大部分省市。5年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始终坚持社会工作专业要求,从高从严地开展本科生教育,并从几大方面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央财经大学特色的培养模式。但中央财经大学深知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形势变化非常快,因此在坚持基本的培养架构前提下,每年都会在培养方案、教育形式、教学方法和专业实训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实践。
第一,明确定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能力建设为主线。“能力建设的教育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能够听到社会上弱势边缘群体的声音和看到他们的需要。”[5]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社会工作专业要培养专业性管理和实务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方法和技能,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福利管理、社会政策倡导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包含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目标定位背后的主线就是能力建设的理念。
第二,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规范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开设公共基础课和思想品德理论课,以培养具有基本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人才,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牢固的专业理论和出色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开设专业选修课,细化社会工作各个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让学生根据兴趣和才干选择相关课程,培养社会工作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外,他们还积极与校外社会工作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其他社会福利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强化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第三,除开设专业课程外,学校和学院还采取多种培养形式培养学生。在大一学生开始接触学习专业知识,对社会工作还不了解和认可的时候,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开设专业指导课,尽可能多地邀请富有专业经验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来做系列讲座,帮助新生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素养、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就业等新生迫切想要了解的信息;独特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他们践行“学徒式教育”的突出体现,将师生更好的联系在一起,有益于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和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教育指导;每学期的读书会活动中,专业教师介绍相关经典书籍作品,让学生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学术发展前沿的了解。
第四,在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专业实践课程,通过实际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操作练习,能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专业实践课以外,学校还提供多种实践��会,如各类创新创业课题、党建课题和寒暑假社会实践等,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除课堂学习外,他们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与多个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及基层政府、社区等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在机构和组织中进行专业实习,并且学生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600小时,将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实务训练从学校延伸到相关就业岗位,有助于培养具有能满足社会要求、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几年不断的探索实践,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迎来第一届毕业生。2据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6],社会工作11级共有毕业生19人,其中国内升学(包括保送和考取研究生两类)有8人,出国(境)留学5人,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就业5人,1人为灵活就业,专业整体就业率达到100%。此外,在签订正式协议的就业学生中,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都相对较好,整体上在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与少数几个专业并列排名第1位。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央财经大学的专业格局中处于稳固状态。
三、社会工作本科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概况
专业培养模式是不断地型塑而成的,但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阶段性总结基础上。为阶段性总结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规划未来5到10年的进一步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于2015年6月开展了一份《财经类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调查。在此他们抱以“不回避”、“不粉饰”的原则,客观地展示调查的结果,就是希望能够使得自己认清形势、解决问题。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11级至2014级四个年级的70份有效调查数据,就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言,男生占比35.7%,女生占比64.3%,,共青团员占85.7%,汉族占88.6%。就学生生源地而言,大多来自北京、广东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考生数量较多的河南和河北等地区。就城乡分布而言,学生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仅占18.6%,非农业户口占81.4%。由此可看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不是很强,其中明确表示对本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占到34.3%,其主要原因是认为就业前景不好。图1为专业总体满意度情况如。
图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学生总体专业满意度(略)
据了解,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中,近65%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都没有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均是被调剂的,因此专业认同感不强。此外,调查还发现,社会工作本科生选择报考中央财经大学时较多的考虑因素是财经类学校的学科优势,而社会工作专业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失落感和受挫感。
(二)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评价
中央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其中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是其重点学科。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多是被调剂到本专业,而他们也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在学校的重视程度更高,而社会工作则处于边缘地位。这是大一新生入校时的一种普遍心态。除此之外,调查发现,针对教育培养方面,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第一,培养方案制定不够合理。对于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在社会工作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中,有68.6%的人认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认为培养方案合理的学生仅占4.3%,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学生认为专业培养方案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专业课部分内容重复,课程多导致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少;课程内容繁多,学习压力大;专业实践课较少;缺乏经济学等中央财经大学优势学科基础教育等。
图2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学生培养方案合理性认同度(略)
第二,教师教学素质高,但教学条件受限。对于课程教学而言,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在授课时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丰富、对于重难点讲解透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鼓励和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在教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师资力量不足和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现有5名专职教师,导致需要社会学专业的老师讲授一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师讲解的专业性不够强。另外,没有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使得专业实践课的讲解和实操受到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上课学习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体验不佳,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第三,课堂学习氛围浓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气氛较好。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特别是一些观点和案例,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因而上课氛围良好。
第四,教学形式多样,实践课程应增加。专业课程教学通常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并且配备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实践学习等形式,这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学生反映实践课程的比重仍显不足、应该提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兼具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
学生对社会工作内涵是“服务论”的认同程度比较高,据调查显示,有34%的同学对社会工作“服务论”持非常认同的意见,同时有37%的同学持有比较认同的观点,总体来说有大概71%的同学同意这一专业界定(同时有7%的同学不认同这一界定,以及21%的同学对此持中立态度)。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的专业”。
而在社会工作职业价值伦理的认同程度上,社会工作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对尊重与接纳这一伦理的认同程度最高,认同的人数比例达到90%,其中有70%的同学对此持非常认同的观点。其次是知情同意的原则,有87.1%的同学对这一伦理持认同态度。在案主自决这一伦理中,有84.3%的同学持认同态度,而其中1.4%持非常不认同的同学则认为,“案主大多时候无法客观地认识分析自身的情况去做出最合适的决定,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协助他们做出决定”。
中央财经大学还就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判断进行了调查。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工作领域逐渐增多,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社会工作学生认为,社会工作可较好地应用在儿童与青少年成长领域中的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75.5%,其次是认为可较好地运用在家庭领域的学生,占总人数71.4%。认为社会工作可较好地应用在灾害救助领域的学生最少,占比25.7%。这一调查结果对于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向,都有较强的指引作用。
图3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学生专业领域认知度情况(略)
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对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今后在选修课程的设置调整、专业实训的机会提供等方面,有较显著的启发。如图4所示,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工作在儿童与青少年成长领域、老年照料领域、家庭领域以及残疾人帮扶领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其中,有81.4%的同学认为社会工作在老年照料领域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认为在儿童与青少年成长领域和家庭领域能得到较好发展的分别占77.1%和62.9%,表明其信心较高。
图4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学生专业领域发展信心情况(略)
在学生对政策掌握的情况方面,研究者也作了调查。当前,为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应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积极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因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也需要及时关注国家最新政策,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偶尔关注国家的社会工作政策,但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仅有7.1%的学生对相关政策特别关注而且非常了解。有18.6%的学生并不太重视相关政策,了解不多,还有11.4%的学生从来不关注政策,更谈不上了解。此外,为了了解学生对社会工作宏观政策的掌握程度,研究者在调研中还问及学生对专业的未来发展的总体前景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45.7%的同学比较了解社会工作未来发展前景,47.1%的同学对其发展前景不太了解,7.1%的同学完全不了解未来发展前景。
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愿意积极接触并理解政策,并基于对政策信息的掌握来进行专业前景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具有时效性、主观性甚至片面性,但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宏观政策以及政策传递信息的理解和体察,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动机、信心的主要来源,学生的这种行为是一种积极的专业融入行为。
在就业方面,研究者认为,其实社会工作毕业生并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机构这一个去向,专业人才广泛的知识面使得其就业方向应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图5所示,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工作的就业方向在社会工作机构、民政与司法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以及共青团、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而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较少。
图5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学生就业方向认知情况(略)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社会工作是发端于西方的专业,大多数的社会工作助人的案例应用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脱节,这使得我国需要将其理论应用本土化,这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不过就长远来说,学生们大多还是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景是光明的。其中,74.3%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的未来虽道路坎坷但终有大的发展,与这一数据相比,只有18.6%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未来只能艰难生存,而仅2.9%的学生则认为社会工作没有未来。
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对社会工作专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如前所述,与学生们对专业前景普遍抱有乐观态度相比,从了解的数据看,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仍不选择从事社会工作服务,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值得社会工作教育界好好思考。
四、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本土化创新目标
(一)创新社会工作教育理念
目前的社会工作教育一般更为重视教学过程,对实务和研究的关注甚少,也使对学生专业服务能力的培养仅满足于“是什么”和“如何做”,与“为什么这么做”的理论依据相距甚远,从而导致专业培养因欠缺理论支持及一套系统知识架构而裹足不前。[7]可见,原有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先行,注重课堂教育过程,而实践教学的课程环节占比微乎其微,因此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缺乏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互通,因而造成了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服务之间的“鸿沟”。
我们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是在社会学学科框架下生长起来的,因而专业培养模式仍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学培养模式的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教育者认识到,社会工作教育应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过程,其中教学—服务—研究三者是支撑整个专业培养体系的支柱,让师生共同实现“学习中服务、服务中学习”[8]以及通过研究促进教学与服务的目标。
(二)培养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兼具的专业人才
如前文所述,面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成就与挑战,社会工作教育界肩负的专业使命显然非常重要,必须确保向实务界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培养目标上,需要学生成为实务应用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唯有此才能在毕业后的升学、就业中更加“接地气”和“有底气”。
在未来规划中,我们的主要思路是,将能力建设贯穿为培养的核心理念,形成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良性的互动,达到相互支持、彼此相益、共同成长的理想状态。
基于这一思路,面对培养复合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迫在眉睫的任务,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要求毕业生必须满足的条件如下:(1)牢记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拥有稳定的社会工作观念;(2)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技巧,具有客观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与立场;(3)拥有丰富的通识知识储备,富于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拥有投身提升公众福祉、脚踏实地做实务的优秀品质。
(三)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针对2011、2012、2013及2014级社会工作班的同学反映,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方案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课时及学分安排不合理等,我们的计划是在2016年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窗口开启之时,严格按照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兄弟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一次大幅度的调整和完善。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公共课主要是指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一些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精简得当,如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内容要避免重复;专业核心课程则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得当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所在,然而要符合中国实际背景与社会状况;实践课则可适当提高课时比例[9]。此外,我们还将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对专业课部分尤其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尝试采取模块化选修的方案,着力打造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四)推进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规范化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央财经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对以上四届学生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模式在摸索中逐渐形成。目前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初见成效,但若要促进其健全发展,必定要推动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
我们目前的考虑主要有:基础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一定要合理分配课时,巩固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定期开展专业指导课,尽量多的邀请优秀社会工作机构的督导向学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阐述与解释,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与认同更加深化;富有专业特色的读书会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沉淀深厚的专业基础,在交流中共享读书的心情感受;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学习有了明灯的指引,通过跟随导师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强化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强化600小时的专业实习要求,提高学生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化水平,帮助学生和老师正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任何一项系统性工作既有其推广应用的普遍性一面,也有其结合某一部门、某一领域的独特性一面。这就告诉我们,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本科培养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也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下去。我们希望在这里通过呈现自己有关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本科培养模式的探索性实践,与社会工作教育界同仁一起探讨,在社会工作大发展与人才紧缺并存的专业巨变阶段,作为教育者应该如何担当、如何前行。而且我们也高兴地了解到,很多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同仁也像我们一样,正在孜孜以求地进行着本土化教育之路的尝试和探索,谨以此文共勉。
注释:
[1] 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 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科学》,2011(5)。
[3]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2014年度全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社会工作中国网站http://news.swchina.org/industrynews/2015/0316/21002.shtml?bsh_bid=598232452),2015-12-25。
[4] 由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编、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教学案例集》于2016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社会工作教育界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积极论证和推动发展专业案例教学的良好开端。但作为本科培养阶段的社会工作师生,强化案例教学的专业取向也应向本科生教育延伸。
[5] 古学斌:《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转型》,《思想战线》,2011(4)。
[6] 参见《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载中央财经大学网站: http://www.cufe.edu.cn/xyxx/zcggtz/92113.htm),2016-01-03。
[7] 孙莹:《理念与策略——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
[8] 彭华民:《服务学习:社会工作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前言001页。
[9] 熊顺聪:《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