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来龙去脉
2014年09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时均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也明确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究竟是如何提出来的?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那么,究竟是谁将“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提出来的呢?从现在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来看,最早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是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同志。陈云最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是在4月27次政务会议的发言中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这是笔者所见到的陈云同志最早从工作方法角度阐述“摸着石头过河”的论述。1951年20日,陈云在《做好工商联工作》一文中再次强调指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更须注意这点。”
“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是一句民间俗语,指的是在没有前人经验、没有现成的桥和船的情况下,要想过河就必须以身试水、摸索前进,民间歇后语“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把“摸着石头过河”这句民间俗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领域,其含义就是指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摸清规律、稳步前进。所谓“改革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中的“摸着石头过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改革开放以后,陈云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先后多次从改革方法论的角度讲到要“摸着石头过河”,比如12月12月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1984年30日,陈云在中联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对我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验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在这里,陈云再一次强调了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工作方法的重要性。1988年12日,陈云在杭州同浙江省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这是我们见到的陈云最后一次谈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这大概也是他唯一一次对那些误解甚至批评“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人的反批评。
作为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是完全赞同的。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醒我们:“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他还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他还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由此看来,邓小平的思路和陈云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摸着石头过河”也视为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看作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