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涛,浙江大学改革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
社会政策在德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德国是近代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因此社会政策在德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873年德国成立社会政策协会,这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社会政策协会之一,协会主席是鲁道夫·冯·格奈斯特(RudolfvonGneist),为普鲁士著名的法学家与政治家。该协会致力于在曼彻斯特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革命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之间找到一条可以连接的桥梁,同时致力于走社会改良的道路。时至今日,社会政策协会依然在德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与经济相关联的社会政策议题保持着密切关注。
与德国在世界社会政策范围内的卓越地位及其自身悠久的社会保障传统不太相称的是其社会政策研究与教学体系。与英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和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地区不同,社会政策在二战之后的德国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在德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存在独立的社会政策系或是专业社会政策学院。德国的社会政策研究及其学科归属更多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分散化的状态。德国社会政策教育及科研等发展出一定的“多向归属”和“交叉归属”的形态,也就是说社会政策作为二级学科方向散布在不同的一级学科领域,有时候也成为多项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但缺乏一个特定的整合性框架而将社会政策纳入一个统一的学科之中。具体而言,不同的一级学科方向下都可能设置社会政策,例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但并无独立的社会政策专业,这也导致了社会政策学科训练的“多属性”特征,不同学生或学者从社会科学不同方向接受了社会政策训练,虽然不同方向社会政策学者及专家都撰写、发表社会政策论文,但其理论取向与方法手段可能来自社会学领域,也可能来自政治学、经济学或财政学等不同领域。这样的缺陷在于社会政策缺乏统一识别的语言、理论体系及方法论,同样研究社会政策的学者可能因为取向与偏好不同而有较大差别,一些学科可能更加偏向定量,而另外一些学科则更加偏向定性的研究手段,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政策的统一性。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社会政策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多学科、跨学科等特征,也使得社会政策学科方向可以吸纳不同学科知识及理论养料而吐故纳新、壮大自己,同时也为各个学科交流和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政策理论路径和研究手段都是多样的,学者常常综合不同理论路径和研究手段,实现了社会政策研究的多样化。
整体而言,德国社会政策教学与研究处于“分散化”状态,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德国不来梅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ZentrumfürSozialpolitik,ZfS)成为德国较为少见的社会政策研究“准独立机构”,该研究机构已于2015年改建并更名为“不平等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UngleichheitundSozialpolitik,SOCIUM),在日常生活语言中人们依然习惯性地称该机构为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主要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法学、社会医疗、公共卫生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社会政策,受聘的教授与研究员均来自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但是共同的研究对象均为社会政策,研究人员均同时隶属于该研究机构及不同的一级学科方向例如政治学、社会学、财政经济学等。由于受聘研究人员大多在不来梅大学一幢主体办公楼内办公,所以团队意识较强,尽管来自不同方向,但该中心学者对于社会政策具有较强的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心的组织结构模式有些接近于一个独立的社会政策学院。由于数量众多的教授在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心也自然成为德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枢纽机构”,对于德国社会政策及福利国家理论及实践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德国社会政策领域的决策与改革也发挥着重要的智囊作用。德国社会政策中心的教授和学者团队曾在德国历史上三次成功申请到德国研究基金会的重大项目——Sonderforschungsbereich(SFB)——中文译为“特别研究领域”,这在德国社会政策研究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德国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于2018年第三次成功申请到德国研究基金协会的SFB课题,该项重大课题题目为“全球社会政策动态发展”,课题下包含一个主课题,六项以定量分析手段为主的子课题(A1-A6),九项以定性研究手段为主的子课题(B1-B9),项目总计资助金额高达约1300万欧元,项目第一研究阶段为四年,预期该项目还将延期两轮总计八年,总计有超过30名德国社会政策领域的教授先后参与此项课题,在德国这样的研究项目也被定义为超大型研究项目,对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向性意义。德国SOCIUM机构还办有一份德语学术期刊(《社会改革期刊》),是德国及德语界社会政策的学术旗手期刊。
除了上述提到的机构之外,德国社会政策学科领域另一项新发展是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接近于社会政策专业的独立学科,例如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技大学就建立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领域(SozialpolitikundsozialeSicherung)的单独专业学科方向,并在此方向招收专门研习社会政策及社会保障领域的本科生、硕士生等,在此专业方向之下则设置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策(本科)”“社会保险:重点为工伤保险(本科)”“分析及创立社会保障项目(硕士)”等。建立社会政策单独学科方向应该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但在这一领域,德国的发展还是不够的,除了上述提及的高等专科学校之外,还没有综合性大学跟进建立单独的社会政策专业。
整体而言,德国社会政策缺乏一级学科类别的院系设置,同时以社会政策为单一学科方向建系建院的机构依然缺乏,再加上德国社会政策领域的期刊由于语言限制,国际能见度非常有限,而国际留学生在德国学习社会政策方向的情形依然不多见,这些因素累积起来都对德国社会政策界的国际能见度产生了影响,这也与德国作为社会政策大国、福利大国及其社会保险制度首创国的身份不相匹配,也对德国社会政策学界的国际化与全球化不利。德国社会政策学界对于本国社会政策在国际社会政策中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对于英国占据全球社会政策研究的旗手地位也具有一定紧迫感,德国社会政策精英普遍认为本国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及国际研究与英美国家相比已处于明显落后地位,希望通过内部改革来大幅加强德国在社会政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改变德国在此领域明显的落后现状。在过去十年的时间,德国社会政策领域一系列有名的教授及著名大师例如弗朗茨·泽维尔·考夫曼(FranzXaverKaufmann)、斯蒂芬·莱布弗里德(StephanLeibfried)、迈克尔·崔恩(MichaelZürn)、迈克尔·斯托莱斯(MichaelStolleis)、汉斯·君特·霍克茨(HansGünterHockerts)与德国各国家部门相互合作,特别是通过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与联邦教育和研究部等积极推动社会政策领域的教育及科研改革等,一系列著名专家学者常年的改革呼吁得到了德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回应,德国联邦议会于2018年专门发布了《德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战略文件,听取了德国各校社会政策教授的建议与意见,决定未来大力支持德国社会政策的教育、研究、科研项目申请等,同时通过各种制度措施促进更多德国学生及国际留学生来研读社会政策专业。德国联邦议会通过该宣示性文件承诺将促进一些社会政策研究的区域中心加强及扩展社会政策的教学及研究,特别提到了比勒费尔德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一系列综合性大学在社会政策领域所承担的区域中心地位,同时将积极推动未来建立社会政策学院,大幅增强对社会政策领域的投资,这也被视为德国联邦政府未来一项重要的任务。b在学术界和政界精英联合推动下,可以预见的是,德国社会政策将迎来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契机,德国社会政策单独建系并发展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逐渐有了可能,德国社会政策科研及教育新一轮大发展正蓄势待发。
德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及历史演变过程显示了社会政策作为一门学科的一些独特性:一方面社会政策是一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汇点,社会政策与一些社会领域及学科领域具有密切关系,例如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财税经济学、人口学等,这也与社会政策领域的议题和这些领域相互交叉、紧密耦合有关。由于各类学科习惯从这些角度来研究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往往处于一种从属地位,也就是如果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来看待社会政策,观测到的就是这些学科领域之下的社会政策,这样该领域自动处于一种二级子学科的位置。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会政策近百年的发展也显示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社会政策的产生、演变、发展、扩张具有一些内生、自主的独特社会规律,社会政策领域也具有自身的语言体系、逻辑体系、理论视角及规范性的理念哲学体系,社会政策所蕴含的内部规律的自我化也在客观上产生了社会政策学科单独发展、建制的需求,固然社会政策可以跨越学科涉及到不同领域,但不同领域的交汇与综合摄取所产生的结果也极有可能是一个门户独立的新社会场域,这个新兴场域并不必然归属于任何特定学科之下,因为其本身的自我化与自塑性就可以“撑”开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社会政策在德国的发展毋宁说反映了两种不同世界观及逻辑观之间的张力,一种逻辑观倾向于强调社会政策的学科从属性,另一种逻辑观则强调社会政策的自我性、独立性,这两种观点在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研究及教育中都能观察到,两种观点及视野也会出现相互竞争、相互角逐的格局。当前,德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演变也表明社会政策逐渐来到一个“自我化”的临界点,社会政策需要逐步走向学科独立、需要建立自身的独特场域边界以充分反映其本我系统的复杂性,社会政策领域边界的确定也是该学科逐步走向自治与独立的过程。社会政策固然与其他各学科紧密耦合,但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与运行规律更值得我们去认识、把握与尊重,这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应是建立社会政策学科的功能性及组织性边界,确立社会政策学科“准独立”的属性。德国社会政策发展进程也可以为我国社会政策及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借鉴。
(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全文详见《社会建设》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