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移民社区已然成为全球性现象,相关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重点梳理1990-2020年间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成果,并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结果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分布具有阶段性、继承性、跨学科性、聚焦性、参与性等特征。其发展趋势是:研究对象由经济劳务移民转向关注国际难民;研究范式由实证主义、解释主义转向批判主义,重视社区权力结构的影响;理论焦点由地域主义转向跨国主义的适切性与本土化讨论。尽管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知识基础与脉络框架基本成型,未来还可以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移民问题,以及难民社区治理模式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移民;社区;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林淑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红心;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一、导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幻,规模空前的移民潮业已席卷全球,移民问题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跨越政治或行政单元的边界,并以重新定居(resettlement)为最终目标的过程。从地域空间维度看,移民可以分为国内移民与国际移民的两种类型。国内移民特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例如我国城乡间的人口流动。而国际移民强调的是人口超越国家、地区的政治边界的迁移。其中,国际移民又可以细分为临时性劳务移民、精英和商业移民、非正规移民、难民、寻求庇护者、被迫移民和归国移民等。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置身于国际移民潮之外,差异之处仅在于是移民输入国、移民输出国、移民过境国还是三者兼而有之。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不仅是备受关注的移民输出国及国际汇款接收国,而且正在成为重要的国际移民输入国。结合本土实际来看,跨国社会空间早已在我国多个城市落地生根。例如,北京五道口与青岛城阳区的“韩国城”;上海古北虹桥和浦东出现了欧美高级白领聚居的“国际社区”;广州小北路、广园西路一带非洲人聚集的黑人社区等。可以预见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基于全球劳动力市场优化战略,还是国际移民流动的客观规律来判断,我国将会迎来源源不断的国际移民。
反观本土移民研究现状,以往学者们专注于国内移民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缺乏国际移民研究的视角。当然,以李明欢、丘立本等为代表的学者已开始转向关注国际移民研究,但多以西方国际移民理论、经验的引介与借鉴为主,实证研究较为匮乏。理论的引介是新兴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关学者在引入西方国际移民理论的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的脉络梳理与本土化。总体来看,相关理论主要涉及推-拉理论、新移民经济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及移民系统理论等。但不同学者在呈现的逻辑上存在差异,例如移民迁移的动因、过程、社会适应三维逻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逻辑;单向度-双向度的二维逻辑等。基于上述的理论脉络,部分学者以迁入我国的国际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就国际移民的社会适应、社会融合、社会网络等问题展开研究。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此类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在全球国际移民研究的话语体系中更显苍白。结合我国国际移民的现实以及本土国际移民研究的现状来看,丰富与发展本土化的国际移民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聚焦于社区的原因有二:其一,国际移民以重新定居为目标,而社区正是其定居的首要场所及为其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平台。从社区层面上探讨国际移民问题本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二,国际移民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代民族国家边界明晰化,与劳动力市场全球化之间的张力。正如著名的国际移民学者卡斯尔斯所述,世界已经从地域性空间向流动性空间转化。可见,国际移民本就具有超越民族国家与城市边界的内在属性。社区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重点梳理1990-2020年西方国家关于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成果,并通过可视化图表的形式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以期为我国的国际移民研究,尤其是相关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简称WoS),之所以使用此数据库有两点考虑:一是本文重在分析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成果,此数据库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二是CiteSpace软件根据WoS数据库导出的数据格式而设计,使用此数据库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格式转换导致的数据丢失、不全的影响。此外,受全球化进程加速及政治局势动荡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跨国迁移,尤其是由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的新移民(thenewimmigration)。同期,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并逐渐出现了由主要的移民输出国向移民输入国转变的势头。可见,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移民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转折时期。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截取了WoS数据库收录的1990-2020年期间关于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文献。
数据采集的时间为2021年2月3日,系统显示数据库更新日期为2021年2月2日。数据的检索策略如下:第一步,选择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采用高级检索的检索方式。第二步,分别输入检索式“TI=community”与“AK=(immigrat*ORrefugeeORasylum)”,并将语种限定为“English”;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索引为“SCI-Expanded,SSCI”;时间跨度为“1990-2020”。第三步,将上述两个检索式进行组配,选择检索逻辑为“And”,并得到本研究所需数据共462条。具体的检索信息如表1所示。第四步,将所得的462条数据导出为其他文件格式,并选择“全记录”,保存为CiteSpace软件可识别的文档格式。
(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5.7.R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Webof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检索结果”功能作辅助分析。数据分析包括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文献统计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发文量的年度分布与高被引文献。其中,高被引文献的界定采用了限定被引频次法。即将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以被引频次不少于60次为标准。其二,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及关键词共现网络时间线图。一般来说,经过专业学习的学者会认真选择文章中所用的专业术语,尤其是标题、摘要、关键词,因此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共词分析是一种能够洞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动向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的方法,分析的逻辑是先从整体看高频关键词的分布,再探测突发性主题以了解短期内激增的前沿术语,最后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时间线图分析法,纵向把握研究热点的发展动向。其三,文献精读分析。本文选取被引量排名前50的文献,进行了精读,并且着重梳理了这些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本文还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对其余的文献进行精读。
三、研究发现
(一)研究总体概况
1.年份分布
为了解1990-2020年间相关研究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及趋势,本文对462条数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整体上看,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发文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未来仍可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具体而言,论文量的年度分布呈现两个阶段的差异。一是1990-2005年的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难民的双语教育、精神健康、种族定义等议题。难民之所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与因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1992-1995年的波黑战争以及2003-2011年伊拉克战争等局部动荡导致的大量难民涌入欧洲有一定的关系。二是2006-202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的激增反映了西方各国对国际移民问题尤其是难民问题的激烈探讨。这与2007-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3-2011年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国际恐怖袭击事件等政治经济局势密切相关。此外,国际移民的链式迁移,尤其是第二代移民的现实问题,使得社会各界对国际移民社区的关注增多。更为突出的是,难民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频发,使得欧美国家相继出台严格的难民政策,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辩论。上述这些因素影响着第二阶段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可能是影响2020年后相关研究的潜在因素。
2.高被引文献分析
特定研究领域的论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学者科学规范的引证行为形成了相互关联、承前启后、学科交叉的引文网络。由此,本文根据限定被引频次法,将用于分析的462篇论文降序排列,然后截取被引频次不少于60次的论文进行高被引文献分析。具体见表2。
对高被引文献的梳理,有助于快速把握相关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及知识基础。从研究议题层面看,这些文章涉及三大议题: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主流社会对国际移民的态度、观念;国际移民的健康问题。首先,关于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的讨论,Al-Ali等学者侧重于跨国主义理论框架的操作化,而其他学者更为关注的是移民社区的不同特征对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社会适应的影响;其次,主流社会对国际移民,尤其是对寻求庇护者的敌意是研究热点。Mckay等学者分析了澳大利亚的本土居民对寻求庇护者的观念和态度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但是并未具体阐释社区居民的观念与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寻求庇护者自身如何建构难民身份。Pedersen等学者以及Leudar等学者的研究分别补充了上述的两个不足。最后,关于国际移民健康问题的研究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式,即从横向关注跨国流动过程中移民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精神健康服务的使用情况。从纵向阐释国际移民与主流社会的健康差距,并尝试构建解释这种差距的时间轨迹模型。
(二)研究热点
本文以关键词作为共引网络生成图谱的节点,阈值采用默认值,裁剪方式设定为寻径网络方法(Pathfinder)及其他两种辅助策略,即对每个切片的网络进行裁剪(Pruningslicednetworks)与对合并后的网络进行裁剪(Pruningthemergednetworks),运行CiteSpace软件生成566个节点、124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8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本文以关键词的频次排序,截取位于前15位的高频关键词,并列出相应的中心性(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按频次排序,排名比较靠前且中心性均大于或等于0.1的关键词有:国际移民(198,0.12)b、难民(163,0.12)、照护(36,0.12)、美国(33,0.11)、迁移(28,0.1)、社区(27,0.31)、儿童(25,0.1)。由此可见,上述前沿术语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知识网络演变的重要节点与主要路径。
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本文进一步对关键词的突发性进行探测(见图2)。从关键词突现的强度来看,排名靠前且突现强度较大(强度>3)的关键词有:差异性(diversity)、政治庇护(asylum)、社区(community)、族群(ethnicity)、国际移民(immigration)、种族(race)。由此可见1990-2020年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热点包括了移民多样性、难民、族群、种族以及社区等议题。从关键词突现的时间维度看,1999年后学界转向关注国际移民的差异性问题,并且热度持续了16年的时间,足可见国际移民的差异性问题是被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结合文献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1990-2005年发文量缓慢增长阶段,相应的关键词突现较少。而在2006-2020年发文量快速增长阶段,关键词突现增多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继承性。其中,2016年以来,部分关键词突现的时间持续至2020年,且有可能在未来依然是研究的热点议题。这些研究热点包括拉丁裔移民问题、跨国迁移对国际移民的影响、国际移民健康的影响因素、移民政策分析等,值得重点关注。
(三)研究演变趋势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时间线图的呈现方式,纵向分析关键词的演变与继承关系,详见图3。运用CiteSpace分析得到510个节点、1138条连线的知识网络。该图谱的聚类指标模块值(Q值)为0.345,平均轮廓值(S值)为0.89,网络聚类效果较好且可信度高。结合图3研究热点演进知识图谱来看,1990-2020年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的研究成果最早可以追溯至人类学家Montero-Sieburth,心理学家Hauff以及社会学家Uehara等学者的经典著作。再则,该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关键词聚类含括了:社区厨房(communitykitchen)、劣势(disadvantage)、叙利亚(Syria)、缅甸(Myanmar)、难民(refugee)、精神健康(mentalhealth)、政治庇护(asylum)、移民(immigration)、澳大利亚(Australia)及拉丁美洲裔移民(latinximmigrants)。此外,从时间轴上看,相关研究领域在1990-2005年期间网络节点与连线相对较少,而在2006-2020年网络节点及连线迅速增多,可见2006年之后该研究领域得到了诸多关注与探讨。这一研究结果与时间分布的描述分析的结果不谋而合,因而本文将1990-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5年的缓慢增长阶段以及2006-202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本文将分别从纵向时间段以及横向聚类两个维度阐释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
1.纵向时间维度分析
从纵向时间维度来看,研究热点的演进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1990-2005年发文量缓慢增长阶段。该阶段的研究热点有三:国际移民研究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与社会适应;难民的精神健康。其一,Uehara等学者批判性地提出以国际移民为研究对象时应当关注群体内部的种族、族群差异。该项研究表明,移民的种族、族群变量对其社会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相较于此,Miller则从研究关系层面提出信任关系是影响难民研究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认为,研究者作为局外人如何进入难民的生活世界,尤其是如何打破他们由于被边缘化与受压迫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是研究者贸然开始数据收集前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Miller进一步指出发展信任关系就是应对此问题的先决条件。
其二,学界关于国际移民社会融合与社会适应的研究,以“地域主义”为主流的解释范式,仅有少数研究采用跨国主义的范式。国际移民研究的地域范式侧重于关注国际移民在定居地的生活、适应与发展变化,而跨国主义范式更多地关注国际移民跨地域建立的社会网络与其对国际移民群体及活动区域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采用地域主义范式,聚焦于讨论移民政策、双语教育政策、经济全球化、美国1996年福利制度改革等结构性因素;以及国际移民的居留意愿、本土居民的敌对情绪、社区类型的差异等因素对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社会适应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Al-Ali等学者以跨国主义为解释范式的研究表明,尽管难民在定居地面临社会融合与社会适应的挑战,但是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庇护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使得难民有较强的居留意愿。与此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的是,Lynnette基于地域主义范式提出政治庇护的临时性特征决定了难民群体终究要回到原籍国,因而他们很难形成强烈的居留意愿并且发展共同体网络。
其三,关于难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学界主要关注战争心理创伤、社区暴力、家庭暴力等因素对难民精神健康的影响。此外,部分学者也对难民精神健康的水平与潜在的风险进行了探究。
其次是2006-2020年发文量快速增长阶段,也是近年来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趋势。相较于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文量迅速增加,研究热点呈现继承性、聚焦性、干预性与跨学科性等特征。结合2006-2020年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来看,CiteSpace共识别出25个聚类,其中9个聚类的效果及显著性较好(规模>15;平均轮廓值>0.7)。这9个聚类的标签分别为:社区复原力、柬埔寨移民社区、叙利亚难民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社区动员、社区参与、新政治、治愈以及难民社区。其中,柬埔寨移民社区、叙利亚难民社区、难民社区三个聚类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可归纳为难民社区研究类群。同理,社区复原力、精神健康服务、社区动员、社区参与四个聚类也可以归为关于国际移民社区发展的研究类群。
难民社区研究类群涉及的难民输出国有不丹、柬埔寨、苏丹、索马里、阿富汗、黎巴嫩等。这一研究类群关注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参与式研究方法、难民社区的不平等问题、难民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类型与模式差异、难民的就业问题、社会融合与社会适应。相较于上一阶段,参与式研究方法、不平等问题、社区类型这几个研究热点较为突出。Dean等学者提出社区合作是难民研究、少数群体研究的首要因素,尤其是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获得准入资格并获取研究对象的理解极为重要。这一研究结论与Miller的观点相呼应。此外,难民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突现了主体性、参与式、赋权式研究的转向。这一转向强调以难民为代表的边缘群体、少数群体研究中需意识到权力关系对研究有效性的影响,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因而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inclusiveresearch),在研究过程中为其赋权,例如参与式行动研究。难民社区不平等问题主要涉及健康不平等及相对的社会经济剥夺等。社区类型的差异对难民社会融合、社会适应的影响备受学者的关注。具体来看,在分散安置的难民政策情境中,学界就难民社区的类型仍存在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两种模式之争。
社区发展研究类群主要以国际移民(含难民与劳务移民)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社区复原力(communityresilience)、社区服务两大研究热点。就社区复原力而言,相关研究着眼于国际移民社区的权力结构,并强调国际移民的主体性及为其赋权的重要性。部分学者聚焦于社区复原力的概念界定,例如Frounfelker等学者认为独立性与文化保持构成难民社区的复原力。多数的学者则致力于探究移民社区复原力的影响因素,例如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移民政策、社会资本等。就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项目(communitybasedprogram)成为移民社区管理的政策工具,备受学界关注。相关研究多采用项目评估、干预研究等研究方法。这一研究类群涉及多种社区服务项目,例如美国营养补充援助计划(SupplementalNutritionAssistanceProgram)、食品分发服务(foodpantry)、家庭照顾服务、图书馆服务项目、卫生保健服务等。
2.横向聚类维度分析
基于纵向时间维度的分析,本文将从横向聚类结果阐述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突出的聚类与节点。具体来看,这些聚类包括了#0社区厨房、#4难民、#5精神健康、#6政治庇护、#7国际移民(见图3)。
就社区厨房聚类而言,这是该研究领域频次最高的聚类,足可见社区视角的重要性。该聚类最早可以追溯至Uehara等学者关于亚裔美国人社区适应障碍的研究。2012年至今,该聚类的发文量迅速增加,研究热点包括了风险、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社区安全等。就难民研究聚类而言,最早可以追溯至Hauff以及Vaglum关于战争经历对难民精神健康的影响一文。1993-2015年间,该聚类的研究分布较为均匀,主要涉及难民、社会融合、青少年、社区发展、文化差异、社会资本、社区归属感、质性研究等热点。值得注意的是,2016-2020年该聚类中以难民为关键词的研究发文量直线上升,年均发文量达18篇,并且仍处于上升的趋势。就精神健康聚类而言,这是国际移民社区研究,尤其是难民研究的重要议题。难民精神健康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Hauff以及Vaglum关于战争经历对难民精神健康的影响的研究。1999-2014年该聚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热点包括了移民、寻求庇护者、少数群体、跨文化研究、相关性等。2016-2020年,相关研究又重新聚焦于精神健康的议题,发文量迅速增加,年均发文量达8篇,但2020年发文量有所回落。
就政治庇护聚类而言,学界开始关注政治庇护问题始于2006年,以Pedersen等学者关于本土居民及联邦政府对寻求庇护者的态度及观点一文为代表。多元文化主义、态度、调整、移民政策、主流媒体等热点在该聚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以国际移民为标签的聚类,最早可以追溯至Mitchell关于移民潮及社区政治挑战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2014年间相关研究发文量呈减少的趋势,但在2015年之后又重新被学界关注。之所以出现此变化,可能受到2007-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难民研究热潮的共同影响。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重在梳理1990-2020年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热点及趋势,以WoS数据库的462篇论文为研究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并绘制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基于此形成本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与热点趋势分析的结果。这种从知识网络的角度挖掘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的方法,是对本土学界关于国际移民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
1990-2020年期间,西方移民社区相关研究的发文量稳步增长,未来仍可能是国际移民研究的热点议题。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研究热点包括了以国家、社区组织为参与主体的国际移民社区治理研究;国际移民(尤其是难民)研究的理论范式或研究范式的讨论;难民问题等。这些研究热点在时间分布上大致可归纳为1990-2005年的缓慢增长阶段以及2006-202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两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呈现继承性、跨学科性、聚焦性、参与性的特征。从研究演变趋势的纵向、横向分析结果看,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研究出现了如下的转向。一是研究对象由经济劳务移民转向关注国际难民,尤其是未获得合法难民身份的寻求庇护者。不论从节点规模、连线密度,或是从关键词聚类的突出程度看,难民已然成为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前沿术语。二是研究范式由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开始转向批判主义,重视社区、研究关系中权力结构对边缘群体的潜在影响。尤其在2006-2020年发文量快速增长阶段,学者们倾向于使用参与式研究方法,重视移民社区的权力结构与复原力的影响;同时也关注社区服务项目的评估与研究。三是研究视角由地域主义范式下的同化还是融合之争,转向探讨全球化与网络空间崛起背景下跨国主义范式的适切性与本土化。总而言之,国际移民社区研究是一个尚在快速发展阶段的研究领域。可预见的是未来几年该领域的论文数量会持续增长,直至相关研究知识网络体系发展成熟。
尽管国际移民社区研究的知识基础与脉络框架基本成型,本研究认为仍存在以下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其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移民问题有待讨论。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西方国际移民社区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这一研究分布现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移民潮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范围内已然出现大规模人口由发展相对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迁移的趋势。以中国为例,中国不乏来自东亚、欧美、非洲等国家的国际移民,并且在广州、上海、北京多地形成跨国社会空间。那么,已有研究提炼出的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情境的国际移民理论与迁移模式的适切性,以及本土国际移民理论与模式的构建有待学界进一步地讨论。
其二,难民社区治理模式尚存诸多争议。新自由主义与恐怖主义激化了人道主义援助与国家稳定发展之间的张力,主流社会对难民群体的包容性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难民作为一个跨越疆域的特殊群体,其嵌入于本土社区的合法性与嵌入路径仍存探讨的空间。简单来说,难民安置的最终目标是融合还是遣返、难民安置采用集中模式还是分散模式,诸如此类的争议仍有待学界进一步的回答。
此外,本研究在方法层面上仍有发展的空间。不可置否,以CiteSpace为代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确实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剥茧抽丝、描绘全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文献综述方法存在的主观性与不可重复性的弊病。但此研究方法仍存在如下的局限。首先,相较于传统文献综述重在探究“为什么”的问题,文献计量学分析只能从宏观上勾勒某一学科领域的概貌,却无法实现对该学科知识肌理的微观深描。换言之,此研究方法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无法深挖这些研究背后的方法论、理论基础等深层次的内容。其次,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的设计颇受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以CiteSpace软件为例,我国现有的数据库不能完全满足计量学分析的需求。例如,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导出的数据缺少参考文献的信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只收录了1998年及之后的文章,对于数据完整性存在挑战。而且,上述两个数据库导出的数据都需要转换格式后才能够用于分析,转换的过程难免造成数据丢失。再次,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WoS核心集数据库,仅代表的是该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的论文,而不是研究对象的总体。尽管这些样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代表性,但仍存在对其他数据库来源文章“视而不见”的问题。最后,囿于语言能力的不足,本研究仅含括了写作语言为英文的文章作为分析样本。虽然英文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但确实存在非英文写作的文献未被纳入而导致样本覆盖不足的问题。
(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全文详见《社会建设》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