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政策

切实有效开展精准扶贫

2017-07-28 作者: 刘少杰

 

切实有效开展精准扶贫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12日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要在全国范围内消灭贫困。然而,真正实现全面消灭贫困的任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而亟待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国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体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有明确的判断?为摆脱贫困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是否抓住了贫困问题的症结并找到了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贫困问题已由局部贫困转变为特殊贫困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贫困问题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前期突破整体贫困而形成的局部贫困,而是由局部贫困转变成的特殊贫困。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一些贫困群体或贫困地区逐渐形成了脱贫致富的条件和能力,局部贫困中相当多的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改变了落后面貌、摆脱了贫困状态。但是,也存在个别地区贫困状态依然难以改变的情况。不排除有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缺少摆脱贫困的客观环境。但也有些贫困地区,即便有可以支持脱贫的自然条件,同时也获得了充分的政府支持,仍然无法改变落后状态。面对这些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体,就不能单纯强调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而应当反思政策支持的恰当性和资金投入的有效性。

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贫困群体,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仍然能在城市的某些角落发现一些聚集了贫困群体的“城中村”。此外,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冲击,某些原来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并非处于底层的人口或群体却转而陷入了贫困。

因此,在中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达到较高发展程度的新形势下,再把一部分人和一些地区的贫困理解为局部贫困,已经难以把握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的性质。我们这里暂且将之称为特殊贫困。当然,这种称谓也具有很明显的模糊性。这种称谓不过是要表明,当前不能再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来看待中国的贫困问题,而应从经济结构调整、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环境改变甚至发展战略转移,以及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等复杂因素中考察分析新形势下的贫困问题,应当看到贫困群体的特殊处境、特殊困难以及他们难以摆脱贫困的特殊原因。

精准扶贫旨在应对贫困的特殊性

正是在贫困问题变得复杂化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某些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还存在不精准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处于整体贫困状态,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社会财富与社会福利,同时采取一些让利于民、解放松绑的普遍性政策,激发了社会向上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普遍改善,整体性贫困的局面很快被突破。而到了贫困问题由整体贫困转为局部贫困的阶段,原来具有普遍性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不仅可以用依靠普遍性政策而摆脱贫困的榜样去引领仍然处于局部贫困的人群,而且局部贫困本身就具有整体贫困的很多共性。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局部贫困,主要存在于广大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当时中西部和东北部农村有很多贫困县、贫困乡和贫困村镇。这个时期的区域性贫困和群体性贫困,既反映了改革开放政策与进度不平衡导致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也反映了一些地区因为市场经济薄弱而因循守旧地延续传统的落后。因此,在这些地区和对这些群体采取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改革开放及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可以有效地起到扶贫致富的作用。进一步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针对局部贫困采取的扶贫政策和开展的扶贫实践,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普遍性政策与实践的扩展和推进。

当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全国普遍推进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口找到了脱贫致富之路,改变了贫困状态。不仅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贫困群体比例大幅下降,而且就是在贫困县、贫困乡或贫困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向上流动并成为社会富裕阶层的人口。但与此同时,无论在东南沿海还是在中西部和东北部,一些地区的贫困现象还是存在的。于是,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面前:为什么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与政策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但还有个别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仍然处于明显落后状态?为什么一些地区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贫困人口和贫困群体,并且他们贫困的生活状况难以改变?为什么某些地区获得了大量扶贫资助和积极的政策支持,却仍未摆脱贫困?面对这些现象,仅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去观察思考,已经难以把握其症结。正是针对新形势下贫困的特殊性,中央提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地实现精准扶贫。

针对症结重点突破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

实现精准扶贫,关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殊贫困特殊对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特殊贫困做出深入研究,准确地把握贫困问题的实质,对症下药地探寻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在扶贫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操作,精打细算地分配扶贫资金和周到细致地安排扶贫工作任务。需要指出的是,扶贫工作确实需要开展大量细致的工作,但不能把精准扶贫仅仅理解为精细计算和细致操作,更重要的是针对症结抓住要害、重点突破,而这是实现精准扶贫战略任务的关键或前提。否则,精准扶贫就会脱离实际,流于“精致的形式化”。

还应进一步指出的问题是,精准扶贫中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仅仅专注个别事实,埋头解决个别问题,而不知道把个别贫困或特殊贫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联系起来。应当明确地认识到,虽然各种特殊贫困都有特殊的因素,但特殊贫困也是在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存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能量,应当大力扶持贫困人口或贫困群体尽快了解和适应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新形势,通过技术培训和典型示范,把远离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贫困人口引入这个历史进程之中。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或建立“淘宝村”,是引导一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在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已经迅速发展起来很多“淘宝村”,那些参与电子商务经营的村民们,不仅通过互联网进入了国内甚至国际的广阔市场,开展了非常活跃的网络销售活动,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营效益,而且通过便捷的信息沟通和没有边界的网络交往,开阔了视野,改变了心态,形成了奋力向上、不断进取的脱贫致富能力。一些“淘宝村”通过网络市场大量销售了本地农副产品,实现了乡村经济向网络经济的拓展,贫困人口由此获得了可以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与有效途径。

责编:ylc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