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及因应策略
谢俊贵
《思想战线》2020年第6期
摘要:万联时代是对当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形塑的特定时代的理想类型化称谓,是由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引致社会加速变迁的结果。在万联时代,不仅信联时代因绝对网络区隔造成的信息分化依然存在,而且将使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呈现某种强化的趋势,并形成一种因相对网络区隔造成的层累式信息分化。社会不仅存在能否上网的绝对网络区隔和信息鸿沟扩大问题,而且会出现一种能够上何种网络、能够享受何种网络服务,以及能否利用万联网创造财富、获得权力、赢得声誉,以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的相对网络区隔和信息鸿沟深化问题。这两者将成为万联时代信息分化层累化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指标。在万联时代即将到来之时,不仅要通过拥抱万物互联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要关注信联时代的既有落伍者和万联时代的新落伍者,并为其提供共享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万联时代;信息分化;层累式信息分化;社会分化;网络社会学
一、引言
自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构建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不断普及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快速变迁与转型过程——从工业社会大步走向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这为丹尼尔·贝尔(Danniel Bell)对后工业社会来临的预测、阿尔文·托夫勒(Alven Toffler)对第三次浪潮冲击的预测和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对信息社会大趋势的预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实体内容和社会变迁佐证。正如较早的信息社会论述者所预计的,科学技术尤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给我们所处的社会带来很多福祉,但也导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信息技术引致的社会分化,便较早地成为学界乃至政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政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与此同时,各国又特别关注到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社会分化风险。最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于1996年创立“数字鸿沟”这一概念,并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把缩小“数字差距”当做自己竞选的主要口号之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较早到“硅谷”等有关地区调研“数字分隔”问题,并去过12个比较落后的美国城市进行“数字鸿沟”考察。
比起政界对数字鸿沟的关注,学界对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社会分化的学术见解显得更早一些。尽管学者们分析的角度不尽相同,采用的概念也不一样,诸如数字鸿沟、信息鸿沟、信息差距、网络区隔等都有采用或交互使用,但其表达的意思,集中指向一个信息社会学创设的概念和理论——信息分化和信息分化理论。信息分化这一概念及理论提出后,得到国内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和响应,不少学者采用这一概念和理论来研究我国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信息分化和社会分化问题。文健龙采纳这一概念讨论了信息分化与弱势群体问题。张立彬、杨军花借此概念和理论撰有《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作为其对信息分化问题思考的心得。孙冉依此概念对我国信息分化状态进行了对比评价。刘乃仲、陈芳芳具体对大连市信息分化现状进行了研究。王守宁、冯严据此对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进行了比较分析。李勇由此开展了消减我国城市信息分化的研究。郭爱华对信息分化社会调控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讨论。陈光华开展了社会结构性信息分化的宏观调控机制探讨。颜海、赵光强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获取中的信息分化。张寒生等对信息分化进行了解读,认为信息分化是一种新的社会分化模式。信息分化成为一个深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总体来讲,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社会的信息分化进行过不少研究,肯定了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分化的影响,探寻了网络信息分化的深层原因。然而,显得不足的是,几乎所有的学者以及笔者本人,起初都将网络信息技术视为一个常量,更多地将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由于人与人之间对网络的接触与利用的差别作为考察社会信息分化的指标,忽视了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对社会信息分化的影响。这样做,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难以明显地区分层次,人们所能利用的网络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只有是否有网可用或能否利用网络的差异。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提升,互联网发展已从信联时代迈向万联时代,固定网络已从铜轴电缆连接变成光纤连接,移动网络已从2G、3G、4G走向5G。在即将到来的万联时代,如果我们仍将网络信息技术视为一个常量,并以此为基础做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研究,显然就不合时宜。为此,本研究将从社会主体是否有网可用或能否利用网络,延伸到从社会主体能够利用何种网络这一线索出发,对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问题展开一项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万联时代信息分化问题分析框架,推进信息分化问题的深化研究。
二、万联时代网络区隔的结构性变化
历史地看待和预估社会网络的变化,人类社会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人联时代、信联时代、万联时代和以后的脑联时代。人联时代是依靠人们之间的互动而形成人际网络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经成千上万年之久。此时期,人们之间是通过一种被称之为“社会网络”的网络而联系起来的。信联时代包括人-机互联的教研网和商用网时代,它源自于电报电话的发明和应用,最终形成却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明后,通过计算机将人与人连接起来,以方便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和远程控制。现在将进入的第三个阶段,是基于信联网而扩充的物联网,再加上5G技术整合而成的万联网而塑造的万联时代,它是一个借由更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化、智能化技术而实现的“人-事-物”整合互联的时代。万联时代并不是对人联时代和信联时代的取代,而是体现出一种因网络信息技术的升级而发生的时代变迁,是社会网络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
国内外学术界在分析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时,采取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社会主体能否接触和利用信息,对他们的社会地位产生重要影响,从而造成社会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分化现象——信息分化。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不少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多种研究假设,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研究假设是:社会主体是否能够上网(包括是否有网可上或者是否可以上网)获得所需信息,是造成他们信息分化的主因。由此基本研究假设可派生出多个具体研究假设,如社会主体是否有条件上网获得信息,是造成他们之间信息分化的原因;社会主体是否有能力上网获得信息,是造成他们之间信息分化的原因;社会主体能否利用上网获得的信息,从事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造成他们信息分化的原因等。根据这些研究假设,人们对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开展了广泛研究。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分化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然而,对比信联时代,万联时代的情形可就不一样了。万联时代即万物互联时代,是当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所形塑的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社会的理想类型化称谓。与信联时代相比,万联时代是由更加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引致的社会加速变迁的结果。但万联时代既不是一个凭空而起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无根无基的时代,它是在信联时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万联时代的万联网,也是在信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万联时代其实是一个“鹤立鸡群”的时代。万联时代的万联网技术,大大超越了信联时代的网络技术、网络速度和网络功能。这种超越,甚至已非一般的人所能具体理解。它具有信联时代信联网已有的一切功能,同时具有许许多多信联网所不具备的新的功能。其最显著的功能,正如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所指出的,“互联网解决了人与电脑的连接问题,物联网将世界万物连在一起”。
尽管万联时代是在信联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联时代有关信息分化的理论假设不可否认地仍然可以指导万联时代信息分化的研究,信息时代有关信息分化的研究假设,也不可否认地依然可以用于对万联时代信息分化状态的分析,但相对于万联时代的具体情况来讲,这种研究假设的适应性却在明显地减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万联时代的网络区隔已经不单是信联时代的非此即彼的二分式网络区隔,也就是能否上网(包括是否有网可上和是否可以上网)的区别,万联时代除了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分式网络区隔外,还有一种能否上何种网络、用何种功能的网络区隔。可以肯定,在万联时代出现以后,社会中的网络除了增加万联网之外,原有的信联网并不会随即消失,而且必定依然存在,并与万联网并存于世。这就表明,在以理想类型法界定的万联时代出现后,社会主体之间不单存在一个能否上网的网络区隔问题,而且还将形成一个能够上什么功能网络的区隔问题。
具体来讲,万联时代也就是由5G网络技术引领的智能网络时代,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联时代。信联时代是以4G及其以下的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网络时代。信联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将传统的信息载体进行模拟化和数字化,使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流通起来,方便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利用。无可否认,这显然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它使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活跃了起来,使过去纳之于图书馆、情报室、档案馆馆藏的回溯信息,以及各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现行信息,都有可能通过信联网得以广泛地传播和有效地利用,并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在信联时代,起码的网络区隔就足以让社会主体之间产生一种信息差别,以至导出社会主体严重的信息分化。也正是如此,不少学者在初步研究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现象时,更多地不是采用信息分化概念,而是采用诸如“数字鸿沟”“网络区隔”等表现人们之间信息差别巨大的近乎极差尺度的用语。
在信联时代,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分化尚不特别明显,加之上述这些有着“带风向”意义的学术认识的作用,更多的学者往往注目于社会主体能否上网的网络区隔,而忽略了上网者能够上什么网的网络区隔,也就是拓展的网络区隔。其实,在整个信联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们除了能否上网的网络区隔外,事实上也存在着能够上何种网络的区隔。信联时代一路走来,其中就出现了多次网络的进步和跃升,形成了人们并未注意的由不同功能的网络所导致的信息分化。现在,人们在回溯研究的过程中所说的1G网络、2G网络、3G网络、4G网络,其实就表明了信联时代的具体网络差异。只是在当时,人们更关心和更容易讨论的问题是,不同社会主体能否上网这一非此即彼的网络区隔。在这一巨大网络区隔状态的遮掩下,很多人都没有在意这种,由原初网络、2G网络、3G网络、4G网络之间的功能差别所造成的网络区隔,对社会主体信息分化的实际影响而已。
在万联时代,根据最近我们对5G的了解,可以有把握地说,万联时代的万联网,事实上已在信息时代的信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或者可以说,信联网在互联功能、网络速度和搭载信息上与万联网已经无法相提并论。用网络技术专家的话来说,5G不是4G的简单进化,而是一场“革命”。5G完全是一个新的网络,是为未来所有产业网络化所做的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它解决了过去所有网络没有解决的问题。过去的网络主要解决的是消费互联网问题,并没有解决产业互联网问题。华为5G研究专家伍勇认为,5G作为第一代全面支持万物互联的一个通信系统,涵盖了移动宽带、海量物联、低时延、高可靠的业务。这让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指出: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应用前景空前广阔。除了高速度、泛在网的特点之外,5G的低时延更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都表明,万联网已经全面超越信联网。
万联时代是由5G移网与先进固网以及大数据技术、新的智能技术等有机结合生成的先进智能万联网技术而促生的一个新的网络时代,既然5G不是4G的简单进化,而是一场“革命”,既然5G完全是一个新的网络,或者5G是第一代全面支持万物互联的一个通信系统,那么,由5G移网与先进固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新的智能技术等促生的万联时代,显然与以往由模拟网络、2G网络、3G网络乃至现在的4G网络所支撑的信联时代之间,已经实际地形成了一种“代际关系”。这种代际关系一方面表明,万联时代的万联网在信联时代的信联网基础上,技术实现了巨大进步,功能实现了强劲超越、速度实现了高度提升、应用则可能实现全域拓展;另一方面表明,在即将到来的万联时代,不能上网的社会主体与能够上网的社会主体之间的网络区隔必将延续或扩大,而能够上信联网但又不能上万联网的社会主体与能够上万联网的社会主体之间,同样会形成一种新的网络区隔和信息落差。
客观地讲,即使不去追究由模拟网络、2G网络、3G网络、4G网络等不同网络所产生的网络区隔,那么,万联时代事实上也将发生一种网络区隔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网络区隔的结构性变化,就是由信联时代的能否上网所划分的两类社会主体之间的网络区隔,到万联时代对能够上网的社会主体再进一步划分的能够上什么网的网络区隔的变化。从社会网络的发展来看,在信联时代,社会主体中的一部分可以接触和利用信联网,另一部分却不能接触和利用信联网,而只能利用人联网。这是一个网络区隔的二分结构。而在万联时代,社会主体中的一部分可以接触和利用万联网,另一部分却不能接触和利用万联网,但可以接触和利用信联网,还有一部分既不能接触和利用万联网也不能接触和利用信联网。他们相当于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即万联时代的人、信联时代的人和人联时代的人。这就是一个网络区隔的三分结构。万联时代网络区隔的结构性变化,即由二分结构转向三分结构的变化。
三、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格局
信息分化这一概念是笔者于2002年在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当时申报课题的名称是“信息分化——社会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研究”。该项目获得全国哲学社会学科规划办立项后,经过有关的理论探讨和在湖南开展的信息分化问卷调查,2003年起陆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2004年撰写出版了一本专著。在拙作中,笔者对“信息分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和解释。具体认为,信息分化乃是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有效应用,而导出的一种人类社会的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断扩大的信息分化现象。信息分化这个概念,具体表征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不同信息主体之间在信息接触和信息拥有方面的差距;二是不同信息主体之间信息差距的生成与扩大态势;三是不同信息主体之间,因信息差距的存在和扩大而引起的某些社会分化,如职业分化、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化等。
在当时的信息分化研究中,我们能够看到的网络就是信联网,手机移动网基本上也是模拟式的和最初的数字化的。出于这样一些实际情况,对信息分化的分析在网络技术这一因素的考察上,基本上采取的就是“楚河汉界”的划分,也即先把社会中的信息主体(或社会主体)分为两个大类:能够上网者和不能上网者。在能够上网者的信息主体中,再根据他们的信息接触和信息利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整体上来讲,少有涉及社会中的信息主体能够上何种网络的信息分化问题。对信息分化的分析在信息主体这一因素的考察上,则从信息主体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考察。这是信联时代,尤其是信联时代较早时期信息分化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使后来固定网络从铜轴电缆过渡到光纤通信,移动网络从2G、3G再到4G,也很少有学者从网络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考察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信联时代,网络技术虽然不断发展进步,但没有达到今天万联网所产生质的飞跃的程度。
由上所展示的网络区隔的结构性变化提示我们,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既不同于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也不能避开信联时代已经存在并可能在万联时代继续存在的信息分化。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将要呈现出的是一种层累式信息分化。所谓层累式信息分化,就是一种分阶段递增和累加的,且在其图式上呈现出一种层累结构的信息分化。具体地说,层累式信息分化乃是这样一种情形:假如我们将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视为一个具有整体特性的模式,那么,这种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模式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层累式的结构。或者假如我们将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视为一个具有整体特性的过程,那么,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过程就是一个层累化的生成过程。具体来讲,它是在信联时代信息分化的基础上再生成了一个新的信息分化层面,这样,就使得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不再像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那样,采用单纯的“能否上网”这一标准便能解析,而是还需采用其他标准方能做出科学论证。
之所以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是一种层累式信息分化,第一个原因在于,万联时代延续了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在信联时代,出现了一种由“能否上网者”之间的信息分化。这种信息分化已为有关数据所证实。据互联网世界统计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非洲互联网渗透率(占总人口比例,下同)为36.1%;亚洲为49.0%;欧洲为85.2%;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为67.2%;中东地区为64.5%;北美洲为95.0%;太平洋/澳大利亚为68.9%;世界总的渗透率为55.1%。这表明,目前世界接近45%的人口还未能上网,非洲接近74%的人口还未能上网。即使在中国,截至2019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也只达到61.2%,也即还有38.8%的人口仍未上网。这表明,一种绝对网络区隔的存在。绝对网络区隔造成绝对信息分化,从而形成了第一层次的信息分化。万联时代的到来虽然受到社会欢迎,但万联网本身并不能消弭信息时代本就存在的信息分化,相反它还会将此打包承继下来。
之所以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是一种层累式信息分化,第二个原因在于,万联时代还将出现新一轮的信息分化。这种新一轮的信息分化是由社会主体“能够上何种网络”的相对网络区隔导致的。万联时代不仅有万联网,而且也会保留信联网,或在万联网中保留信联网的功能。由于上万联网与上信联网在所需条件、所需费用、所需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于是,便呈现出一部分人能够上万联网,能够利用万联网的高级功能,而另一部分人却因为条件、费用、能力等的关系而不能上万联网,只能选择上信联网。这就表明,即使在能够上网的社会主体之中,也实质上存在一种网络区隔。这种网络区隔称为相对网络区隔,相对网络区隔造成相对信息分化。相对信息分化是万联时代的一种新的信息分化,万联时代的万联网越是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它所造成的信息分化越是剧烈。同时,这种信息分化必将叠加到信联时代生成的第一层次的信息分化之上,形成一种层累式的信息分化。
之所以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是一种层累式信息分化,第三个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分化仍未能妥善控制。信息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一种类型,也是社会分化在信息时代或网络社会的一种表现。正因为如此,即使人们想方设法解决了互联网或万联网渗透率低的问题,抑或即使一个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上到最先进的网络,信息分化也会因为现实社会中社会分化的制约作用而形成某种信息分化。除某些特例外,在统计学上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社会的财富分化可以影响社会主体接触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意愿,社会的教育分化也可以影响社会主体接触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社会的权利分化更可以影响社会主体接触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范围。这种现象不仅信联时代如此,在万联时代同样也会如此;不仅在接触和利用信联网中如此,在接触和利用万联网中也依然如此。由此,在万联时代,事实上也会形成第三层次的信息分化,并将叠加累积到信息分化的整体结构之中。
层累式信息分化是万联时代信息分化的一种基本格局,它存在于不同的群体之间、社区之间、地区之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和世界各大洲之间。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的基本格局,具有几个存在明显负面影响的基本特征:第一,层累式信息分化增加了信息分化的层类。即在以“能否上网”划分出的信息分化两大层类的基础上,按照“能够上何种网络”的划分标准,又可从“能够上网”这一层类中析出信息分化的第三层类。第二,层累式信息分化扩大了信息分化的极差。信息分化的基本意思是信息差距或信息鸿沟扩大化。相对于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来讲,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层类的增加,并非在原有分化结构内部的划分,而是一种“增长的分化”,这种增长的分化定然扩大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的极差。这种极差具体反映的就是,有的人能上万联时代最好的网络——万联网,有的人却依然不能上网,哪怕是最为原初的信联网。第三,层累式信息分化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在万联时代,就人们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而言,社会中的人可分为三类:不能上任何网者、只能上信联网者、能够上万联网者。这必将造成万联时代的人们之间社会分化的进一步加剧。
四、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的因应
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是万联时代一种较大概率的社会风险。所谓较大概率社会风险,也即在较大程度上可以预估或具有较大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之所以我们能说万联时代的层累式社会风险是一种较大概率的社会风险,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网络时代的信息分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信联时代是这样,万联时代也是这样;二是国内外学界和政界已经有了关于信联时代网络区隔、数字鸿沟、信息鸿沟以至信息分化的深度认识,对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风险有深入的了解,借此可以科学推断万联时代同样存在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风险,并根据万联网的特点预估到这种信息分化必然出现;三是根据信联时代网络区隔、数字鸿沟、信息鸿沟、信息分化等的研究,人们已经揭示了网络社会的信息分化风险规律,并将其称之为第一规律。由此推断,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决非一种小概率事件,而是一种大概率事件,它将对万联时代的社会分化产生直接的和严重的影响。
那么,中国怎样来因应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呢?这是在研讨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时有必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来回顾一下10多年前笔者在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中的有关构想。当时,笔者主要讨论了以下6个因应策略:一是强化信息基础,推进发展进程;二是开展信息扶贫,减缓信息贫困;三是发展教育事业,缩小知能差距;四是重视利益调整,确保社会安全;五是消除信息腐败,维护信息公平;六是学习国外经验,加强国际合作。这6个因应策略虽然面对的是当时中国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初期,也即中国仍然处于信联网发展、推广、应用的信联时代提出来的,一般来讲可能会使人觉得时过境迁,但细想一下还是始终觉得,直到现在,也即我们正在规划发展由5G引领的万联网,正向着万联时代快速进发的现在,这6个方面的因应策略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所以,现在仍可以此为基础,提出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的因应策略。
第一,网络万联化发展是硬实道理。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网络社会,信联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它的巅峰,网络万联化行将成为网络社会新的时代标志。网络万联化的产物——万联网将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多领域竞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行将成为我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信息差距的重要手段。因此,切实推进网络万联化的发展,使我国尽快进入万联时代,不仅是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社会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社会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在较高层面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信息差距的现实需要。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就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来说,网络万联化发展是最硬实的道理。可喜的是,当前,我国以5G技术为核心的新的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领先水平,并受到世界各国不同角度的关注。现在,必须明确的一个发展目标就是网络万联化,要使网络万联化和万联化网络成为中国网络社会建设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风险预案化防范是关键策略。万联时代是一个基于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化、智能化技术而实现的万物互联时代,高新信息科技的发展是当今网络万联化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然而,按照丹尼尔·贝尔和乌尔里希·贝克的说法,越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越可能引致社会风险。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更从科技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角度特别强调,要高度警惕并有效防范化解科技领域的重大风险。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万联网络技术,尚不论其本身的技术风险如何,但它在社会中的运用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新信息分化或层累式信息分化的社会风险,应说是不可否认的。面对万联网络技术带来的新信息分化或层累式信息分化风险,显然不能以拒绝进入万联时代的方式来规避,而关键的因应策略应当是,深刻认识这种社会风险的存在,科学揭示这种社会风险存在与变化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出层累式信息分化的因应预案,做好风险的预案化防范。
第三,教育普及化升位是最佳径路。研究表明,信息分化与人们的信息知能条件(受教育水平)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网络信息技术越是升级,对网络人口(网民)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是升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也往往是那些能够成为真正信息富有者的人。还是在2000年的时候,香港电讯盈科公司执行主席李泽楷在谈到数字分化(信息分化的另一种说法)的时候就曾指出:“没有数字分化,只有教育分化。”正是因为如此,要应对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就不能不从教育着手,通过教育普及化升位来解决信息分化升级的问题。所谓教育普及化升位,是针对万联时代的网络万联化升级而提出来的,其基本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教育年限上,将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九年学段提升至义务教育的十二年学段,也就是由普及初中教育升位到普及高中教育;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将我国普及信息教育的内容由适应信联时代的内容升位至适应万联时代的内容。
第四,扶贫精准化拓展是有效措施。“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基本要求,就是扶贫精准化。多年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正在朝着“扶智”“扶志”的方向发展,一些地区开展了网络扶贫、信息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现有的精准扶贫举措,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于2020年得到有效解决,这是一件大好事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么,绝对贫困解决后,像信息贫困这样的新的贫困怎么解决,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解决的问题。须知,在信息时代或网络社会,尤其是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层累式信息分化很有可能使这些脱离绝对贫困的人口返贫,或成为社会中的相对贫困者。另外,社会中的其他某些成员,也可能经由信息分化而成为新的贫困者。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好扶贫精准化拓展工作,将信息扶贫拓展到每一个信息贫困人口。
第五,开发共享化技术是强力支撑。万联时代的技术依靠的是由5G、6G等主导的新的智能网络技术,这种技术无疑是当今世界影响最为深透的高新技术之一。但“高处不胜寒”,技术越是先进,能真正用得起的人越少,其用户总量就可能呈衰减趋势,这很自然地会加剧社会的信息分化,形成层累式的社会分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讲,就要不断加强技术的社会化研究,努力开发共享化技术。所谓共享化技术,也称为适用于大众的技术,是标准通用、功能适用、价格适当、操作方便、普及率高、能为广泛的用户共享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共享化技术,是应对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的一种技术思路,它将为缓解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提供强力支持。当然,开发共享化技术并不是要使万联网降低技术档次、弱化技术功能、矮化技术地位,而是要在技术开发中强化技术共享理念,养成技术共享思维,整合各层类的网络功能,使万联网能为更多的普通人使用。
五、小结
万联时代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形塑的一个特定时代的理想类型化称谓。与信联时代相比,万联时代是由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引致的社会加速变迁的结果。我们行将进入人类社会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万联时代。我们对此不能只有欢欣鼓舞,没有风险意识。在万联时代,不仅信联时代因绝对网络区隔造成的信息分化依然存在,而且将使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呈现出某种强化趋势,并形成一种因相对网络区隔造成的层累式信息分化状态。人们之间不仅存在能否上网的绝对网络区隔和信息鸿沟扩大问题,而且还会出现一种能够上何种网络、能够享受何种网络服务,以及能否通过接触和利用万联网创造财富、获得权力、赢得声誉,以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的相对网络区隔和信息鸿沟深化问题。不可否认,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体现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甚至社会区域之间的网络区隔和信息鸿沟,将成为万联时代社会分化层累化的重要因素和社会分层梯度化的重要指标。
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远远不止于一种社会现象,它还是许多的社会学家所论及的一种社会风险。万联时代是当代社会科技文明的体现,但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事实上是一柄“双刃剑”,它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多方面的社会福祉,但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多方面的社会风险。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言,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事实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因而也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在后工业社会里,冲突和紧张大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万联时代即将起航之时,我们不仅要通过拥抱万物互联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要关注信联时代的既有落伍者和万联时代的新的落伍者,既从发展的角度,也从治理的角度,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控制,通过社会创新和社会调控,帮助他们解决在万联时代的有效生存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共享发展的机会,以使他们也能跟上万联时代的发展步伐,至少不至于过度落后于万联时代。
责任编辑: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