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 轩
1946年冬,潘光旦(前排左二)在新林院11号寓所与社会学系一年级学生留影
1922年7月,一篇《冯小青》的学生习作,博得在清华学校讲席的梁启超的赞许。这位令大师看到希望的弱冠少年,就是后来的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
潘光旦(1899~1967),1913年至1922年就读于清华学校,次年赴美攻读生物学,并对优生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转而探索中华民族强生优生之道。1934年8月,他受聘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次年兼任教务长。自此,他住进新林院11号,开始了在清华19年的工作生活。
葫芦连理斋
书是潘光旦的生命源泉,爱书是他融入生命的嗜好,书房自然成为他居所的重心,他的书房极具特色。1936年,新林院11号房前绿地的藤萝架上,千载难逢地结出一对并蒂葫芦,均匀对称可爱。邻居植物学教授张景钺说:“结出这样葫芦的几率大约是亿兆次中都不见得一遇!”这令潘光旦新奇而喜悦,于是他赋名书房 “葫芦连理之斋”,并请其舅父沈恩孚为书房题写匾额。据梁实秋所言,潘光旦的书房别有一种情趣:
“他是以优生学专家的素养来从事我国谱牒学研究的学者,他的书房收藏这类图书极富。他喜欢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