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前,当我被选派为中国社会学第一期讲习班学员时,这就决定了我与社会学的终生缘分,同时也决定了我与费老的令人难忘的师生之情。他在两期社会学讲习班上和在《社会学概论》编写组里经常对我们说:你们是重建中国社会学的铺路石子,我也是;社会学在中国中断了很多年,你们需要补课,我也需要补课。我们共同做的是打基础的工作。事实上,用“但开风气不为师”的经典名句来形容费孝通教授,是最恰当不过的。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第一大贡献是指导思想方面的。他认为,重建中国社会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第二大贡献是队伍建设上的。他认为重建中国社会学千头万绪,必须首先抓好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在
费孝通的第三大贡献是教材建设上的。在第一期讲习班快要结束时,他提出编写《社会学概论》,并从讲习班中抽出8位学员组成《社会学概论》编写组,其中就有我。编写组设在北京大学28楼,北京大学图书馆允许我们把有关社会学的中外文图书全部借到编写组,在28楼建立了社会学资料室。经过3个月的集中奋战,在费老的关怀指导下,我们从无到有建构了《社会学概论》的编写大纲,又经过3个月的分散写作,1981年4月《社会学概论》第一稿完成。在费老的亲自主持下,《社会学概论》三易其稿。在这本书出版时,费老坚持不担任主编,署名为“社会学概论编写组”,并在《社会学概论》下标明“试讲本”字样。这既让我们感动,又让我们学到了费老的谦和美德。
费孝通的第四大贡献是方法论上的。他用人类学的田野文化方法研究现代社会,是对社会学的个案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发展。在他看来,不从文化上研究个案,就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个案的全貌。第五大贡献是对社区的研究。他对江村的跟踪研究,发展了社区研究的历史方法和全貌方法,使江村成为与美国“莫塞”(“中镇”)齐名的中国第一社区。美国社会学家林德夫妇从事的“中镇”研究,现在已发展成为“莫塞学”;相信费孝通教授倾半个世纪的精力不断进行的江村研究,也会成为社区研究的圣地,形成“江村学”。第六大贡献是对小城镇的研究。说到江浙一带乃至全中国的小城镇发展,费老功不可没。他的《小城镇,大问题》一书,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勾画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
务实求真的严谨学风、实证科学的治学态度、虚怀若谷的谦和作风、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费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他真正做到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载《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