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贻 博学、济世、风趣的社会学家潘光旦
2007-09-05 作者: 刘绪贻
(一)
潘光旦先生(1899-1967)不是社会学科班出身,但他家学渊源,从小就养成好读书习惯。不独中文底子极好,外文(主要是英文)也学得特别出色,英文写作词汇丰富,文采风流,深为师友所赞许。20岁出头,他便博览群书。首先,他对中国古典文献的钻研既广且深,经、史、子、集之外,小说、稗官野史、方志、族谱,无不涉猎。不独14岁进清华学校前如此,在清华8年,他还利用自习时间和寒暑假继续阅读这些线装书,赴美留学时仍带有一本《十三经索引》。其次,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性知识,大约10至23岁这13年间,他读了大量中外性心理学方面书籍,包括英国著名性心理学家霭理士(Havelock Ellis)的7卷本《性心理学》(Psychology of Sex)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某些著作。
应该提及的是,他这方面的阅读和他父亲的鼓励分不开。其父潘鸿鼎,曾是清末翰林院编修,也曾任职于京师大学堂,思想较开明,赴日考察归来时,带有一位日本医生写的有关性卫生的书。当时光旦先生只有12岁。当他父亲了解到他阅读此书时,不仅不责怪他,还说这是一本青年应该读童年不妨读的书。再次,他为了方便阅读,大量买书藏书。为购买西方典籍,留美回国时只剩下一元钱。他买书不是为了装风雅、摆样子,而是认真阅读。他甚至将《英汉综合大词典》背得很熟,不独能说出其中每个词的各种词义,还能说出每个词的词源和有关掌故。
潘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读书有得。1913-1922年在清华学校学习时,总是考第一。1922年选读梁启超先生所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课程时所写读书报告《冯小青考》,梁先生大为赞赏,批云:“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的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在美国读大学本科时,他按照常规插入三年级(注:清华学校毕业生学术水平相当于美国大学二年级肄业生),半年后因成绩特别优秀,所在大学教务长写信向他道歉,说他是应该插入四年级的。
潘先生在美国读大学本科时,主修生物学,旁及心理学。到哥伦比大学读硕士生时,主修动物学、遗传学,旁及古生物学、优生学、人类学、单细胞生物学、内分泌学等。同时,他对文学和哲学,也都感兴趣。1926年回国后,直至1933年,他在上海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吴淞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教授(有时兼任教务长、文学院长),并兼任《新月》杂志、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编辑,《华年》周刊、《优生》月刊主编。1934-1952年间,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有时兼任清华教务长、秘书长、图书馆长,西南联大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在这40年间,他结合教学、教育行政、出版等工作,研究和讲授过心理学、优生学、遗传学、进化论、家庭问题、人才学、谱牒学、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洋社会思想史、性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因此,他以学识渊博为人所知,被学界称为“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打通文理”的学者。潘先生著述甚丰,内容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科学,还有时评、政论。已编成14卷、642万字的《潘光旦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
潘先生虽然长期在大学社会学系任职,并常常以社会学家身份参与各种活动,但我们似乎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社会学家。他没有讲授过社会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史、社会学方法论这类课程,也没有这类著作。他的社会学理论和思想,是体现在他的各种著作中涉及人类社会的形成、结构、演变过程、应遵循规律和方向的论述之中的,是体现在他深深钟情于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的学术旨趣之中的。不过,他虽非严格意义的社会学家,却超越了社会学家,在优生学、性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谱牒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优生学,从上世纪20年代起,他先后写成7本总名为“人文生物学论丛”的论文集,对于与优生学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性心理学方面,据研究潘先生的青年学者吕文浩研究,在这门学科的引介和本土化方面,潘先生无疑是首屈一指;他的著作《冯小青》,译著《性的道德》、《性的教育》和《性心理学》译注,树立了4块丰碑;无论从成就和影响力而言,他绝对是20世纪中国性文化史上第一流人物。在教育学方面,有的学者作过研究,认为潘先生以“位育”观为核心、以人格培养和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育理论,是十分丰富而有价值的。本文不打算全面介绍这种理论,只简单地谈谈他关于“位育”的基本思想。他借鉴《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结合西方社会生物学观点论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谓“安所遂生”。换言之,所谓“位育”,就是强调作为生物个体及团体如何与环境相互协调。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间,人应为主,环境为宾;人固不能妄自尊大,随意污染破坏环境,也不能妄自菲薄,受环境摆布。关键是两者如何相位相育,安所遂生。作为一个健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人文环境,又要根据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给予社会成员充分发展机会,让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教育的目的,就是促成这种位育的功能;从每个人的位育做起,终于达到全人类的位育。在民族学方面,根据黄柏权研究,潘先生在研究中外民族时,特别关注中华民族之命运、发展与振兴。他为此一共发表了19篇论文。为研究土家族,他不仅阅读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文献,还一再深入到土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从而不仅追溯了土家族与其先民——巴人的历史渊源,还找到了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差异之所在,有力地论证了土家族是单一民族的理由,为国务院承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提供了根据。所以,有的人也称潘先生为优生学家、性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或民族学家。此外,有的人还结合潘先生从事过的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称他是个集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通才。
(二)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