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史>>

社会学史

艾恺 中国的“体”在于生活中的道德实现

2013-05-14 作者:

中国的“体”在于生活中的道德实现

艾恺

梁漱溟先生是多方面的人才,我虽然已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他,跟他相识差不多有八年,但懂得的也不过是他的一部分。今天要讲的仅仅侧重他的一方面,即“我一辈子是个拼命干的”。这的确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地方,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文化学院演讲的时候极力强调的。他多次斩钉截铁地跟我说他不是一个学者,而是个行动派。我认为,他自称不是个学者,从一个角度看有其道理。因为他虽然在大学教过书,但没有上过大学;虽然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长大,但没有背过《四书五经》,没有接受过传统式的教育,也没有学会过任何的现代或者古代的外语。我承认他是个学者,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但是纵观他的一生行为表现,却更倾向于一个行动派,而不是单纯地从事思想活动,这也可以明显地从梁先生的生平看出来。1911年中学毕业他加入同盟会,投入武装革命。革命成功以后,他没有继续读书,而是做了一个报社的记者,到处去采访,去观察社会实际情况,曾经在中国政府司法部工作了一年。1917年他到北大去当教授。不过在那里教了几年书之后,他就永远离开了学术界。他就是做行动,比如地方自治、乡村建设,到了抗战的时候,成立了民盟,当了民盟的领袖,还成立了《光明报》,即日后的《光明日报》。抗日战争以后,在给国共和平谈判中当了最突出的居间协调人。因此他不光是一个看书写文章的人。

虽然他写了一些乡村建设理论的书,不过更像是一个行动的计划。他离开北大有很多原因,主要的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哲学的教授,因为他没有学过范文,很多名词也不懂,所以就离开了。

有人说梁先生是属于国粹派或者最起码是文化守成主义者,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评价——他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但是他和其他的文化守成主义者是非常不一样的。中国的国粹派本来有两个,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之洞,他在1899年提出中学为体。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的,中国的在哪里?张之洞先生明显地认为中国的在于过去的文学,因为1905年他成立一个学堂,主要就是培养这方面的专家。同一年,革命的国粹派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后来1909年成立了南社,章炳麟等人是革命派的国粹派。民国以后,这两个传统合并起来,形成了一个国粹思潮。当然有很多别的名字,比如“国学”等,甚至于到30年代,刘伯承等人还组织了一个杂志,他们也觉得中国的体就是在中国的古代文学。梁先生则认为中国的是在于生活中的道德实现,这是真正中国的,孔子的东西也不是什么思想,是实践。如果说在与中国文学之间一定要选择,那他认为可以放弃中国的文学,比如唐诗宋词等,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不在这些文学作品里面。这是与其他的那些国粹,或者文化守成主义者不一样的地方。

梁先生究竟是否属于某一种学派呢?他属于王阳明派,而且是王阳明的学生的台州派。梁先生是20世纪的台州派,要把孔子之道、圣贤之道作为一个民众运动、大众运动提出,而不是学者或少数人的玩具;是要面向大众,可以说是道德的动员。我曾经问他,儒学方面的导师是谁?他说要是有的话还算是王阳明。因为王阳明跟梁先生一样,强调世界知行合一,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个表里如一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他最欣赏、最喜欢的西方思想家之一就是实用主义者杜威,也是强调实行知行合一的一位思想家。梁先生的行为、一辈子的表现是代表中国学者的传统,他是洁白无瑕的明玉。(本文为艾恺先生在“北师大思想国文化讲坛”的演讲,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1358期 第6)

学者简介:艾恺,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在梁漱溟研究上堪称第一人,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