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漱溟:我是一个实践者
作者:赵秋丽 王召群 李伟
原标题:邹平乡间觅书香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2月03日
邹平一中操场北面有一尊梁漱溟先生的塑像,目光深邃,坚毅挺拔。学校的务本楼七楼有全国唯一一所“梁漱溟纪念馆”,始建于1993年梁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邹平一中、邹平县政协、梁先生的在京家属联合创办,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馆名。
“之所以将纪念馆建在邹平一中,是因为梁先生20世纪30年代曾在邹平进行了为期近8年的乡村建设运动,他把邹平作为第二故乡,而他当年创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就坐落于现在的邹平一中老校。”邹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的纪念馆是在2013年梁先生诞辰120周年时扩建而成。在这里,你可以追从梁漱溟的足迹,听着乡村建设的故事,感悟那个年代他们的别样人生。
“我是一个实践者,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1985年,92岁的梁漱溟演讲时坚定地说。
梁漱溟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先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民国政府司法总长的秘书。1916年,梁漱溟以一篇《究元决疑论》,引起了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关注。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24岁的梁漱溟以中学学历成为北大教师并在1921年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一举成名。但是,1924年梁漱溟从北大辞职。美国知名汉学家艾恺说,梁漱溟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纯粹做学术的人。
结束了7年的学教生涯后,梁漱溟开始投身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活动,他先是想在山东建一所曲阜儒学大学,1927年在广东推行“乡治”,1929年在河南组织“村治”,1931年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抗战爆发后,为促进团结抗日,先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胜利后,任民盟秘书长,参加国共和谈,积极奔走国事,呼吁民主和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美国知名汉学家艾恺认为,之所以说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不仅因为他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用行动去践行自己思想的人。
“乡村建设运动实是图谋中国社会积极建设的运动。”
“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即谓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入手”。在梁漱溟看来,所谓乡村建设,事项虽多,主要可类归为三大方面:经济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
1931年,梁漱溟带领着一批知识分子抱着学以致用,改造农村的目的,来到邹平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纪念馆馆长刘庆亮告诉记者:“当时,梁漱溟他们买下了县城东关一家带院子的旧盐店,大概有三十余亩。对房舍进行简单整修,又在院子里新盖了一座礼堂和七座教室之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就在这里办起来了。”
作为梁漱溟乡村建设计划中重要的一环,乡村建设研究院的设立,为培养人才、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乡建宣传和乡村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邹平县的全部事务,研究院可以做主,山东省并不管。县长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照提名任命。县政府的机构设置,行政区域的划分,完全由研究院根据需要决定。在经费上,还有减免优惠和特殊补助。”山东梁漱溟研究专家郭蒸晨介绍道。
“我们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做乡村建设实验,什么时候才算成功呢?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乡学村学真正发生组织作用,乡村多数人的注意力与活动力均行启发,新政治习惯培养成功而完成县自治,研究院实验县的大功就算告成。”梁漱溟这样制定了研究院实验县的标准。
为了能够确保邹平实验县的成功,在经济上,梁漱溟确立了“团体组织、科学技术”的方针。组织合作社,把分散谋生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技术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等,例如1932年开始推广种植脱字美棉,取得巨大成功。在政治上,进行县以下地方自治的实验以及社会改进实验。邹平实验县的行政区划经过撤并,整改为14乡。全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以下设乡学,取消乡(镇)公所,几个村或10个村有一乡学,乡学就是“政教合一”的机构,乡学下设村学,营造了一种社会教育的风貌。在文化教育上,提倡农民“求进步”“向上学好”。梁漱溟看到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着一些陈规旧俗,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他主张在陈规旧俗上下功夫,通过组织乡学村学教育,纠正这些陋习。事实证明,确实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运动虽然失败,借鉴意义犹存
1981年梁漱溟在给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人员卢资平的一封信中写道:“邹平为我过去致力乡村建设之地——在邹平首尾不满八年,幸承地方父老不弃,而实未能为地方造福,思之歉然。”
刘庆亮说,梁漱溟在邹平近八年的乡村建设运动成效显著,实验区后来扩大到全省27个县,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邹平成为当时全国农村工作的中心之一。由于主观上的局限、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的理论主张和探索实践,依然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等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梁漱溟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着他的那句肺腑之言:“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2014年,山东省邹平县新民社区被省书协授予了“王羲之书法特色社区”。从清末孝廉方正张汉东、号称“东南乡一支笔”的农民书法家张伯良到今天中国画鸡名家王泽喜、中国书协会员于谋勇等都出自新民社区。
为什么小小的社区会涌现如此多的书画家?新民书画社副秘书长张志宽告诉记者:“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到邹平县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去村里边组织建立乡农学校,新民完全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全村的男女老幼都是完全小学的学员,接受乡农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全村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上学就要把字写好”已经成为新民人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在邹平许多村子,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遗泽至今,以一种古朴而又全新的姿态散发着历史和时代的气息。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召群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