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社会调查的可靠性——以问卷调查为例
刘晨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
一、
一九三八年,《实证哲学》(第四卷),孔德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故此社会学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而原先,孔德所创立的社会学并不是完全如今天的发展情况,他认为,社会学应该是将自然科学的一套论证体系纳入到这样的一门“年轻学科”中,得以用实证研究的方略来为社会问题提出见地和方案。(孔德的研究对象:社会感情)由此看来,科学化的社会科学虽然在现在多数学者的眼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其最初的设计也是如此,我们只能认为,他们之间的延续与发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如何达到科学化?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社会学的发展中逐渐的明晰起来。以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不同,将定量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作为了社会学的一门“立身之本”,也是可以充分反映当初的“科学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主题。不可而语的是,时下的定性研究也有科学化的存在。而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大陆,基本上连人文学科(如哲学、文学等)也难逃这一宿命——科学化。而科学化给我们最大的经验至少有以下几点:①论证逻辑清晰;②有数据进行支撑;③表达方式通俗化;④主观能动性的缺位。那么,有数据进行支撑,就应该做社会调查。如果不做社会调查而是凭空捏造,那么这样的数据完全是不真实的,不具有可靠性。退一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其一。其二,如何做好社会调查就更为的关键。社会调查的基本工具就是“调查问卷”。文章的副标题已经列出,是以“问卷调查”为例。问卷调查属于结构式访问的一种,需要额外注意的细节问题,譬如问卷如何设计,如何做好填写,回收,编码,录入数据等等暂且不论,因为这些教科书已经早已阐明。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如今的社会调查得出的数据有多大的可靠性。
二、
笔者于二零一一年下半年参与了两项社会调查。其中一项为G省重点项目的一个学风调查,看到的现状难以相信。调查的对象是“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教师”这四个层次的被访者。笔者所在的小组负责四个学院的调查工作,当我与各个学院的负责人联系,要求按照分层抽样的名单,通知其按照协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问卷填答的时候,以本科生来着居多,研究生其次,博士最少。这里反映了一个问题:年级越小,越是尊重纪律。因为通知其来参与调查的是其辅导员。如果得罪这一“现管”,那么保研及所谓的奖学金等都将会被干扰。而这些辅导员之所以按部就班的,不推脱是因为主导这一项目的是人文社科处。这一单位的主要只能是审批国家或教育部等的研究资金。也就是项目的申请需要在人文社科处通过。如此,一路下来虽然前期工作比较容易,但是按照回收的问卷质量实在是难以过目。其中的一个开放式问题,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是“随便的填答”,基本上很少有人会认真的去填写。而封闭式问题,基本上也是为了节约时间,得到填写问卷的小礼物,而随意的回答(打“√”)。那么,第一,虽然说问卷回收率很高,但是填写的质量不好;其二,问卷的设计与填答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故此造成问卷填写的质量不高。由此看来,从最初的课题操作到最后的成果(论文)出版,都直接会误导“人们对于问题的真相的判断”。也就是说,其统计录入的效度不高,那么会影响到操作者对于问题的对待。而最为关键的是,研究者拿了国家社科基金之后,或者和教育部项目之后,基本上是“敷衍”的状态,或者很有有学者或调查者认认真真的去对待这些课题。
实难想象,类如学术造假的案例为何层出不穷的原因大约就可以理解一些了,因为没有一个可以用来“做”的对象,故此也只能将他者成果“为己所用”。再者,笔者认为,数据统计得出的结果不真实,本身也就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估计,在学术界这样的案例不会少,只会多的让人难以相信。
三、
一项社会调查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和精力非常的大,而做好一个社会调查需要的成本和精力更大。如何做好一项社会调查,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以以下几点为重:①认真对待学术,尊重学术,而不是以假乱真;②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③将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调查时间与地点安排合理,排除主观因素干扰;④调查者应该明确知道自己的调查需求,最终希望得到什么;⑤注意问卷内容的合理安排,譬如将简单问题放在前面,问题提出可以多样化,如有的问题需要用语义量表的最好不用其他,得到最佳的效果;⑥访问员需要系统的培训。等等。
笔者认为:只有在认真对待问题的同时,才能以尽可能的真实数据去回答如何化解这一社会问题,而不是打着“做研究”的幌子,拿着纳税人的票子,尽当一些“学术骗子”。如此这般,恐怕是自己在尽力的完结自己的“学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