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

朱大渭 谈谈史学研究学风和治史方法问题

2007-08-27 作者: 朱大渭

        学风是各类学术研究领域健康发展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指有关学术领域研究的基本风格和态度。总体说来,其核心要求是刻苦勤奋、诚实严谨、求真创新,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显然,学风包涵着怎样做人及怎样为文两方面的丰富内涵。这又延伸到学术道德问题。我们提倡坚持优良学风,追求史学真理,而不追求个人名利,做人、治学必须力求真诚、求实、创新三者相统一,这应是学风和学术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据此,治史者一定要具有淡泊、宁静、诚实、寂寞的纯真品格,以及执着、严谨、求真、创新的奋进精神。前者属于一种思想境界,后者乃是一种实干精神。
     当前,在史学研究领域,这种风格和精神较为缺乏,因而有所谓“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甚至学术腐败的现象发生。京沪两地著名大学的教授著作也出现了剽窃行为,这说明科学这块神圣的殿堂也受到社会腐败现象的玷污。学界同仁常为此议论和忧虑。而反映在学术成果的发表与出版上,各类史学著作虽然数量猛增,但存在着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以及低水平重复现象,且剽窃制假等伪劣学术产品也时有出现,突破了学术道德的基本底限。现在,史学论著真正具有求真创新价值的较少。在史学领域中,由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发展为学风不正、史德不纯的现象,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出现,但今天这种倾向却具有特殊的时代因素。当今社会为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形态,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根本点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利润竞争。而市场经济环境恰好给学术产品的商业化提供了机遇。少数学人在低风险成本和高利润收益的诱惑下,选择了迎合市场非正常竞争的投机行为,从而出现了学者商人化的现象,除直接“下海”外,同时出现了上述学风不正及学术失范等伪劣行为。因此,我们对当前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促进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规范化,这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但我认为,有关部门还应当为学风建设制定基本的奖惩政策,要有领导地加强史学队伍建设,将其与学术道德自觉性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应重视开展善意的学术批评,这样才能使历史研究领域朝着优良学风的道路迈进,从而促进史学研究的蓬勃兴旺发展。
     优良学风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优良学风建设和学术正常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这里,史学研究队伍加强自身建设,学者本人对树立优良学风和学术道德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有一种高度自觉性和自律精神,显得最为重要。我国古典史家对学风和史德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唐代史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才、学、识”,即所谓“史学三长”说。元代文坛“四杰”的史家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