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研究>>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社会建设》发刊词

2016-02-12 作者: 郑杭生

《社会建设》发刊词

郑杭生

原文载于:《社会建设》,2014年第1

本刊《社会建设》,作为另一本学术期刊,继《社会学评论》创刊近两年之际,又与读者见面了!这是多年来多方人士努力和支持的结果。为此,我们首先要由衷地感谢为《社会建设》创刊做出贡献的各方面有关人士!

本刊办刊的宗旨,与《社会学评论》基本相同,只是表述有某些不同。《社会建设》的办刊宗旨是:秉承“崇尚真理,探索人文,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信念,刊发高质量、前沿性的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等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相关的优秀研究成果,提供权威的上述各领域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青年学者施展才能、更好成长的学术舞台,促进上述领域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为推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历史诸领域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而努力。对这个办刊宗旨的内涵,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读者有兴趣,可参看《社会学评论》的发刊词。这里我只着重指出一点,这一点我在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武汉学术年会上又一次作了强调。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提出,社会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判断。对中国社会学、社会工作的意义尤其重大。因为中国社会学过度以实证主义为主导,人文性一向是被忽视的。费老的提法,对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学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反思。这里科学性指“真”;人文性指“善”和“美”。这按中国学术传统的说法,就是追求真善美、提升精气神。科学性和人文性、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关系,犹如形影相随,不可分离。社会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如果仅凭单纯的科学性,并不能发现其真实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往往要靠人文性才能找到原因和解决之道。所以,社会学研究非常需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像“社会弱势群体”这样的概念,既表明了对社会地位方面存在的分化和分层事实的客观观察,也表达了对“强、弱”区分这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切关怀,科学性认识与人文性视野这两个方面兼而有之。费老晚年总结其一生的社会学研究经验,感悟并正式提出社会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这两种性质,是非常正确的。它是拓展社会学领域和视野的前提,对我们既坚持社会学的科学性,又避免单纯科学性的片面性,非常重要。坚持社会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所以是基本功,是因为忽视人文性使得社会学研究是片面的、狭隘的,会把许多应是社会学研究的东西,排斥在社会学的视野之外。我们的《社会建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建设这个概念,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社会建设》的创刊,现在恰逢其时。第一,它符合中国社会大转型提出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应对我们时代提出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在国内与社会转型相关的主要有:一是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建立社会共同体的挑战;二是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的挑战;三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势下落实公平正义的挑战;四是在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大力改善民生的挑战;五是在生态恶化情况下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挑战;六是在发展主体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的挑战。除了有效回应国内的上述特殊挑战之外,我国还要有效处理对人类共同的各种“人类困境”(鲍曼语),即当代到处存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就是现代风险,如新型疾病、恐怖活动、文明认同、金融危机等等的挑战。它们也这样那样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关联着。第二,它符合中央把“社会建设”放到中国社会发展战略地位高度的客观形势,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党中央把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放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中,充分体现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体现它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重要位置。

《社会建设》的创刊,也表明一种学术继承和创新。孙本文先生曾在1935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中对“社会建设”的概念作了规定、下过简明的定义:“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谓之社会建设。”他还写过关于“社会建设”的专题文章《关于社会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1936),对社会建设作了多方面的发挥。孙本文先生关于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想和建议,如他指出的“不努力于社会建设者,必趋于衰败,努力于社会建设者,必趋于进步”,这个思想就很可贵。又如他提出:社会建设需要人才、资源、组织和机构四大基本要素,要从法令、教育和宣导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建设。这同样值得参考。特别是在1944年他创办过名为《社会建设》的杂志,该刊于1944年、1945年及1948年、1949年前后出过十余期。我们现在用“社会建设”命名这本杂志,首先表明它是对我们社会学前辈的一种学术继承。同时我们作为后辈社会学家,也不能在继承时简单重复,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前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对他们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有所突破和纠正。例如,什么是“社会建设”,孙本文先生的定义,失之于过于笼统、过于模糊,只是指明社会建设包含哪些领域,而没有指出它的本质。根据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以及前辈的启示,我们力图对社会建设的内涵做出新的概括。我们提出,社会建设的定义,可以也必须抓住“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这一核心,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来加以把握:从正向说,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同时我们以整体社会系统与各子系统的关系为根据,对社会建设的外延或所指,也作了新的提炼。整体社会系统与各子系统的关系,可以有多种表述,最常见的是四分框架、三分框架、二分框架。所谓“四分框架”,即是社会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子系统的关系;所谓“三分框架”,指社会及其三大部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划分等;所谓“二分框架”,指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是从这些关系中,引申出了范围不同、大小有异的“社会”:“小社会”或“狭义社会”(三分法和四分法中“社会”);“中社会”或“中义社会”(二分框架中的“社会”);“大社会”或“广义社会”(即一般所指的与自然界相对的整个社会)。至于“小社会”的具体所指,我们可以参考陆学艺九个领域的意见加以完善,这九个领域是: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社会分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社会管理、社会体制、社会结构。

《社会建设》的创刊,还表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种理论自信。这就是中国的社会建设经验,主要要靠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来概括、总结、提炼;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也主要要靠我们中国学者来不断更新和创新。中国社会结构广泛深刻的转型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各界的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中国社会建设各个层次的经验,从基层的社区经验,到中层的地方和部门的经验,再到高层直至顶层的经验,都是在这个历史性巨大舞台上展开的,并变成了我们现实性的宝贵学术资源。我们社会学者有责任对此进行概括、提炼。但是这种提炼并不是狭隘的、坐井观天的,而必须是世界眼光和本土特质相结合的。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学必须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中西关系、今古关系、理实关系(理论与现实与实践的关系)。近代以来,中西关系成为主要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三种关系?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提出要借鉴西方,跳出西方;开发传统,超越传统;提炼现实,高于现实;创新话语,创造特色。这32个字是对以前概括的16个字“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西方,创造特色”的改进和完善。这32个字或16个字,对中国社会学史来说,是其百多年发展的实际学术轨迹;对我们前辈社会学家来说,是一种不间断学术实践过程;对我们后辈社会学者来说,则是一种前辈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学术路径、学术传统。《社会建设》将支持沿着这样学术路径的探索,推动在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基础上创新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

《社会建设》在现阶段的重点方向。如上所述,社会建设的领域、范围很广,对一本学术期刊来说,它必须尽可能地兼顾各个方面,否则名不符实。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同意创办〈社会建设〉期刊的批复》中所要求的: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刊载涉及民生的教育、就业、分配、健康、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和推介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实践经验,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但对一本学术期刊来说,事实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有自己的重点。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我们在尽可能兼顾的同时,确定把重点方向放在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上。这是因为现在我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学术平台,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工作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术成果的共享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也不利于中央号召的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队伍。社会政策是社会建设中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途径,是把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成果落实为有操作性的社会体制的手段,是发挥智库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因此,我们也把社会政策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当然,正如前面指出的,强调重点并不等于忽视一般。我们欢迎一切有关社会建设论题的稿件,例如,对当前有重要意义的关于慈善的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关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等等。

《社会建设》尽管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吉林省有关部门主办的,但是它不单单属于人民大学,而属于全国学界。我们热烈期待得到全国有关各界,特别是高校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希望全国相关学界、全国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政策工作者,也把《社会建设》作为自己的学术杂志,加以关注和支持。

2014722日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北京,100872

0
热门文章 HOT NEWS